諸葛亮爲什麼不救關羽?

亂世史詩


很喜歡三國,看到這個問題就來回答下。先簡單的介紹下當時的歷史,會讓問題跟容易明白。

公元211年,劉備準備西進益州,於是遂請孔明,同議起兵西行。孔明曰:“荊州重地,必須分兵守之。”玄德曰:“吾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軍師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孔明應允。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陵,鎮公安。玄德令黃忠為前部,魏延為後軍,玄德自與劉封、關平在中軍。龐統為軍師,馬步兵五萬,起程西行。先來看看地圖。

劉備就這麼進益州了,諸葛關羽等鎮守荊州。可是後來呢,劉備打益州兵力不夠,加上龐統又死在了落鳳坡,沒辦法,就要調人。諸葛亮,張飛,趙雲都去了。這些人中也就關羽資歷大,腦子好用,能文能武,坐守荊州應該不成問題的。有人可能說了,為什麼不留趙雲鎮守荊州呢,當然了,張飛肯定是不行的,粗人一個。趙雲其實說白了,就是劉備的貼身保鏢,而劉備最放心的永遠是自己結義的兄弟,關羽成了最佳人選。

關羽嘛,忠誠,能文能武,能獨當一面。按照三國演義上面來說,諸葛亮走之前問了關於,該如何抵擋吳國,該如何抵擋魏國,該如何抵擋吳國跟魏國一起來攻擊。關羽中間說了,當已死報國。這在古代不吉利呀,這麼嚴肅的問題,提到死字,肯定會不吉利。後來就釀成了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當然,這只是三國演義中的劇情了。

事情就很明顯了,諸葛亮走了,去找劉備了,跟劉備去打漢中了,留下關羽鎮守荊州。而關羽這個人雖然很厲害,可是就是太狂了。上一個狂的楊修,就是死了。現在關羽也是中了呂蒙陸遜之計。關羽為了拿下樊城,盡撤荊州之兵以攻樊城。樊城是攻下了,可是後方空虛,給呂蒙給偷襲了,呂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拿下荊州。而關羽最後在吳魏的合擊下,敗走麥城,最後被吳國抓住給殺了。

而諸葛亮根本就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關羽死了,諸葛亮是想救卻已經完了,不是不救,是救不了。距離這麼遠,古代消息傳遞的很慢,不像現在打個電話就行了,做個飛機馬上給你支援空軍。就這麼滴,一代名將就這麼去了。

最後就是諸葛亮不是不救,是救不了。在三國中,諸葛亮神人一個,就算再神,也不可能左右歷史,也不可能預見未來,

純手打,有問題的可以來繼續談論,可惜呀!


無敵小欽差


謝邀。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荊、襄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從此開始了兩人之間親密無間、榮辱與共的長期合作。

年輕的諸葛亮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大戰略家,他見劉備態度誠懇謙恭,禮賢下士,很受感動,於是毫無保留地向劉備發表了自己對天下大勢的見解與對策,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策”:第一步,先消滅軟弱無能的劉表、劉璋,佔據荊、益二州,作為立足之地,與曹操、孫權形成鼎足之勢;第二,結好諸少數民族勢力,改革政治、穩定內部、積蓄力量,同時與東吳孫權結盟,孤立曹操,然後因時而動;第三,抓準有利時機,兵分兩路,北伐曹魏,完成統一大業。

對諸葛亮的精闢見解和他所擬訂的高瞻遠矚之大戰略計劃 ,劉備如撥雲見日,很是欽佩,心悅誠服,為示器重之心,他與諸葛形影不離,朝夕問策,“情好日密” 。然而,這種親密無間的關係卻招來了隨劉備一起南下的一些劉氏集團舊人的不滿,“關羽、張飛不悅” ,常口出怨言,劉備對二人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關、張二人雖不再吭聲,但仗恃自己是與劉備一起創業、對其有恩的功臣,內心深處對諸葛亮的嫉妒與不滿之意卻並未消除。

古人誇讚諸葛亮“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而且他這一英明對策使“一直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劉備勢力化繭為蝶,獨步雲霄。

劉備兵敗長坂坡後,諸葛亮力撐危局,並殫精竭慮地挽回了極度不利的頹勢。

史載:“諸葛東使,魯肅西結,遂定兩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聯吳抗曹,是審時度勢下做出的睿智之舉,只此一項,諸葛亮就功不可沒。然而,劉備集團內部的一些人卻並不這樣認為。劉錡曰:“朝廷養兵30年,而大功出於一儒生”。與其說劉錡之言是在讚美諸葛亮,倒不如說他是對其所立大功“羨慕、嫉妒、恨”更合適。劉錡尚且如此,一貫傲世輕物的關羽則更甚,以至於他對諸葛亮的嫉恨更進一層,而且由此將不滿情緒轉移,遷怒於魯肅,遷怒於孫吳。

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下,原本弱小的劉備軍事集團先後佔據了荊州、益州(四川),魏、吳、蜀三國對峙的局面已經形成。

蜀漢荊州守將關羽卻因私忿而不顧大局,他斷然拒絕了孫權欲與之結親的示好之舉,還辱罵東吳來使,使本來的盟友東吳漸與西蜀離心離德,最後竟發展至兩國交惡的地步。史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關羽似乎未經請示便擅自攻打魏國的襄、樊二城,準備隨後乘勝北上攻伐曹魏,戰事開局異常順利,蜀軍取得了節節勝利。在曹操的挑撥下,加上吳國為了拓展自己的戰略空間,欲奪回因劉備背信棄義、有借無還而丟掉的荊州,孫權派大將呂蒙率奇兵襲擊關羽的後方,猝不及防的關羽兵敗身死,戰略要地荊州重被東吳奪去。

不知何故,關羽大舉揮兵攻伐曹魏時,遠在四川的劉備、諸葛亮卻並未發兵北上與之呼應,即使在關羽被東吳呂蒙偷襲、敗走麥城後被吳將潘璋、馬忠擒殺後,蜀漢似乎也未作出任何增援之舉,這與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制定的“抓住有利戰機,兵分兩路,北伐曹魏,完成統一大業”之策可是背道而馳的啊,也白白浪費了蜀漢北伐中原惟一一次絕佳機會。那麼,諸葛亮為何拒不發兵營救先勝後敗的關羽呢?

筆者認為,這和關羽悍然違背諸葛亮當初制定“聯吳抗曹”的基本方針有關。史載,關羽與東吳交惡,最後兵敗身死、丟失荊州。劉備不以此為戒,仍不顧諸葛亮、趙雲之勸,執意要傾力與東吳決戰,最後慘敗於夷陵猇亭(今湖北宜昌)。

令人驚訝的是,面對劉備意氣用事、孤注一擲且不顧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身為蜀漢重臣與智囊核心的諸葛亮只是稍作勸阻後便箴默不語了。為何諸葛亮明知劉備傾巢而出伐吳必有失,卻僅僅略作諫阻後便不言不語了呢?其實,關羽兵敗荊襄、劉備伐吳慘敗於夷陵,諸葛亮似乎都未做出積極應對、補救措施, 似與蜀漢統治集團內部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矛盾大有關聯,且因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形成了許多隔閡與誤解,因而未能全力一致對外有關。

史載:“(諸葛亮)在蜀漢,兄弟分在魏、吳,三國之重望,集於一門”。啥意思呢?諸葛亮雖為蜀漢丞相,但他的兄弟諸葛瞻、諸葛誕(族弟)分別擔任吳國大將軍、左都護、豫州牧、太傅和魏國的徵東大將軍,都是兩國一時之顯赫人物。正因為有如此複雜的社會關係,諸葛亮遭劉備猜忌也就難以避免了。

劉備奪益州後,其統治集團內部大致分為三派:一為以關、張為首的追隨劉備南下的舊部,一為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人士,還有就是以法正為代表的益州(西蜀)本地勢力了。

劉備佔據四川后,欲以此為根據地,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就必須依靠蜀地的土著人士 。因此,法正等西川人士漸獲劉備重用,相對來說,荊、襄人士漸被冷落也就不足為怪了。劉備攻取漢中後,立即封法正為尚書令。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引為心腹,諸葛亮卻對“專權自恣,睚疵必報” 的法正頗為不滿,而且他對待己“先熱後冷”的劉備明顯也是含有怨憤之情的。

況且,關羽擅自破壞“聯吳抗曹”的基本國策,不僅丟掉了戰略重地荊州,還丟了性命;劉備又錯上加錯,發展並加劇了比丟荊州更無法挽回的嚴重錯誤,導致了夷陵之戰的大敗虧輸。

總之, 此時的諸葛亮已受劉備猜忌,他已不能或不願擅作決斷了。從另一件事也可看出劉備對他的疑慮與不信任。劉備在病危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劉禪)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此話表面聽是推心置腹之語,其實不然。話裡絕對隱含著劉備對自己身後之事的焦慮以及對諸葛亮的敲打,於是史家陳壽說“先主之疑,終身而不釋”。諸葛亮豈能聽不出劉備話裡的深意,他急忙表白道:“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諸葛亮這樣近乎直白的表明心跡,其急欲釋疑之心的急迫可想而知。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劉備、關羽等人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小說《三國演義》裡那麼融洽,除對內對、外政策能基本達成一致外,還有很多不甚相同、不甚相契、甚至還有相互猜疑、防範的另一面。

所以,關羽兵敗丟了荊州後 ,諸葛亮或為避嫌(兄弟子侄在吳、魏當大官),或被劉備、法正掣肘而無法獨斷,或心知與孫吳的聯盟已被關羽、曹操瓦解,自己當初制定的大戰略已很難實現,於是“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吳之逼”, 或感覺出兵奪回荊州的最佳時機已過,於是“明知不可為而不為”,不發一兵一卒出川增援,坐視剛愎自用的關羽兵敗身亡。

【寫作答題不易 剽竊必究】【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

諸葛亮非不救關羽,是心有餘而力不及。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到底是諸葛亮黑了心,還是別的原因導致了關羽的死亡。

第一,孫權方面對關羽下黑手。孫權方面曾派人向關羽求親,關羽張口就罵,《三國演義》裡還搞出了個“虎女安能嫁犬子”。《三國志•蜀書》載,“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孫權對關羽,本來就已經有了惱恨。

小姐姐鎮樓


關羽發動樊城之戰,前期打的是威震天下,曹操方面都表現得有些畏縮了,還以其兵鋒過盛,威脅到漢獻帝,要遷都,後來跟孫吳方面一通氣兒,好嘛,不走了,扛著。關羽久攻不下,其實也沒什麼,繼續硬扛,更多是走走過場,卻沒想到退回來的時候捱了豬隊友當頭一棒,麋芳、士仁等悄悄地就降了孫吳,關羽英雄一世,卻被呂蒙“採菊東籬下”,無奈敗走麥城,不久,帶著幾十騎突圍到臨沮時被孫吳小將馬忠抓住,給咔嚓了。

這馬忠就是個棒槌,東吳搶下劉備手上的荊州幾郡,大家還有塊遮羞布,可你殺了關羽,那就是結下了死仇,也給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藉口。


第二,樊城之戰爆發時機微妙。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費九牛二虎之力,將曹操擠出了漢中,自為漢中王,對手下大肆封賞,正是該消停一會的時候,關羽便搞了個大新聞,而且這新聞越搞越大,不僅打得曹仁抬不起頭,更是將於禁七軍覆沒,威震天下,《三國志·于禁傳》載,“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關羽七月時發動此戰,近九月時迎來大勝,劉備集團本以其孤軍深入甚是危險,這時候也算鬆了一口氣。而孫權方面手下也夠黑,不聲不響地策反了幾個軟腳蝦,皮笑肉不笑地就將關羽坑了個萬劫不復,“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素皆嫌羽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這個時候,劉備都來不及救關羽,諸葛亮能幹啥?


劉備、曹操是不想殺關羽的,孫權或許想殺,卻決不能讓他死在東吳手上,這時候除了馬忠這個棒槌,恐怕沒人下得了手。退一步說,就算諸葛亮想弄死關羽,時機多的是,非得這時候賠上荊州?之所以不救,一是亂戰之中瞬息萬變,二是當時道路隔斷,消息不通——心有餘而力不足也。


蘇秀夫5946




諸葛亮為何不救關羽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問。關羽驍勇善戰,智勇雙全,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讓關羽威震華夏。關羽不但武藝精湛,最主讓人稱頌的是義薄雲天,忠貞不移,對劉備至死不渝。關羽也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然而關羽兵敗,麥城被困的時刻,為何諸葛亮沒有派兵去援救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作為參考。



諸葛亮忙於蜀中事物,無權對荊州之事指手畫腳。在入川以前,諸葛亮是軍師中郎將,指揮了幾場勝仗,但諸葛亮最擅長的還是籌集軍資,訓練軍隊,劉備之所以兵強馬壯是得意於諸葛亮訓練有素。入川以後,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主要負責作戰物資的籌集調配,不負責軍事調度,從劉備進攻漢中,並沒有帶諸葛亮即可看出,對於荊州軍政諸葛亮更無權干涉。



關羽兵敗,事發突然,遠水解不了近渴。關羽違抗軍令,擅自出兵樊城,已經讓蜀國上下大為震驚,更為震驚的是關於居然旗開得勝,斬龐德,降於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也懼怕要遷都。劉備諸葛亮得到的都是喜訊,劉備還誇關羽英勇,振興漢室指日可待。後來關羽圍樊城,久攻不下,直到東吳呂蒙突然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走麥城。戰況急劇直下,是大家都始料未及的事。



孫權突然違背盟約,誰都沒想到蜀漢聯盟會如此脆弱。從火燒赤壁開始,孫劉聯盟劉開始了長期有效的合作,劉備借荊州,迎娶孫尚香,一切都是那麼的渾然天成。但關羽北伐,接連取勝,逼得曹操也要退避三舍。孫權也做不住了,因為一旦曹操失敗,東吳就會是劉備的下一個目標,曹吳兩國甚為默契,都互派使臣商議對策,最終達成共識——孫權偷襲荊州,這樣兩國都可獲利。而關羽腹背受敵,兵敗如山倒,直到最後就連關羽自己也不相信,東吳竟然會偷襲荊州。劉備也是第二天才知道關羽兵敗走麥城被殺。



益州、荊州相距遙遠,就算髮兵也是鞭長莫及。最後的希望——離關於最近的軍隊孟達和劉封軍團,也讓大家絕望到底。荊州,益州相距一千多公里,徒步要半個月,開車也要一天,而關羽兵敗,轉瞬即逝。最主要的是,劉備在漢中已經打了很長時間的持久戰,也很難組織有效的功勢了。關羽唯一的一線生機就是離樊城不願的劉封孟達的軍隊,他們完全有時間去營救,而孟達、劉封也是剛取得三郡,立足未穩。二人也以此為由,拒絕了關羽的求救要求,一代名將,就此殞沒。

關羽因孤注一擲,認為東吳不敢偷襲荊州,因好大喜功,違抗軍令,私自討伐樊城,最終兵敗被殺,關羽之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個人缺陷,但他勇冠三軍,忠義執著,一往無前的精神也被世人傳頌。你是怎麼看待關羽之敗?


三國逐鹿


說法不止一條。按照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不是不救關羽,而是根本救不了他,或者說,諸葛亮應該根本沒有預料到關羽會失敗。



【一】諸葛亮是知道關羽北上打樊城,關羽北上起初也是節節連勝,書信上說也是很成功,這樣的話劉備諸葛亮以為就不需派兵增援關羽,而且劉備剛剛戰勝曹操,但是自損七分,於是劉備就回往成都,休養生息了,這時候諸葛亮跟著劉備。

關羽兵敗很快,只能說,關羽死的時候劉備諸葛亮根本不知道,當時關羽請求劉封派兵去幫他打曹仁,但是劉封剛剛打下三郡,應該先安定下來,不出兵可能也有情可原,其實內因不止其一,孟達讒言,還有當時的降兵,軍心不穩,只能說根本沒辦法去救他。

這麼說,關羽怎麼不直接去找劉備請求援兵呢?問題來了,麥城離成都距離很遠,通信星夜也得一天左右,而且曹仁後來包圍關羽,關羽走投無路,前面有曹魏,後面的荊州又被孫吳所佔領。關羽陣亡消息傳到成都快馬至少一天時間,這樣說,劉備諸葛亮沒救關羽原因也很清楚了。



【二】這是近代才有的說法。諸葛亮借刀殺人,因為諸葛亮知道,劉備死後,關羽這性子,諸葛亮根本沒辦法動他,想想張飛。但我感覺這種說法跟諸葛亮的形象不匹配,算是一種推測吧。


夢在燃燒的坤少


若說諸葛亮對關羽有些怨氣,這是很正常的,但若說諸葛亮僅因這點嫌隙,便坐視關羽敗亡、見死不救,甚至於借刀殺人,借東吳之手幹掉關羽,那就扯得有點離譜了。

關羽其人,勇武難當,意氣逼人,《三國志》載其曾刮骨療毒,令人敬畏;關羽被曹操生擒時,也是有條件的投降,曹操百般挽留,那也是乾淨利落地回絕,“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

傲氣是有的,他甚至有些俯瞰天下英雄的意味。《資治通鑑》載,“備還治成都,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餘皆進位有差。遣益州前部司馬犍為費詩即授關羽印授,羽聞黃忠位與己並,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詩謂羽曰:“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羽大感悟,遽即受拜。”再加上關羽是劉備最是核心的班底,老資格,對後來的諸葛亮等人自然有些高人一等的態度,也就難免心生嫌隙。“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關羽的確有著自傲自負的缺點,也的確得罪過諸葛亮,但這並不能成為諸葛亮見死不救的證據。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資治通鑑》載,“孫權攻合肥。時諸州兵戍淮南。揚州刺史溫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今水潦方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猾,正恐徵南有變耳。’已而關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眾攻曹仁於樊。”正是這一年八月,關羽便完成了他威震華夏的一戰,《三國志·曹仁傳》載,“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仁激厲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一舉重創曹魏,甚至駭得曹魏欲行遷都之舉。

惜乎情勢急轉直下,孫吳聯曹,於十一月以猛烈的態勢實施了“白衣渡江”的作戰計劃,切斷了關羽的後路,敗走麥城,同年十二月,關羽及其子關平落入馬忠手裡,丟了性命。此時距離關羽踏上人生巔峰不到兩個月時間,誰曉得他這麼快就落敗?

首先,關羽是在被對手奇襲之下落敗,在那個聯繫割斷的時間,甚至來不及救援,其次,劉備集團在此次戰役中損失了荊州三郡,實力大削——就算諸葛亮真的有意對付關羽,又如何會不計較這些損失?


古今事


諸葛亮不是不救關羽,而是真的不能救關羽啊!

有興趣的朋友請去查看蒼穹孤鷹的三國系列文章之-----走下神壇的關羽之五:演兵樊城。哪裡有這個問題的最詳細的解答。

這裡我將主要原因給親們解答一下。

第一,這次戰役的起因。

劉備在漢中稱王,曹操大怒,欲親征劉備。這時,司馬懿獻計說,大王不必要親征啊。我們只有聯盟東吳,讓東吳攻荊州,等劉備和諸葛亮起兵救荊州的時候啊!大王再領兵進攻劉備,這樣領劉備首尾不能相顧,則必敗啊!於是,曹操派人去聯盟東吳。聯盟東吳的結果是什麼那?魏吳敲定了,讓曹仁從樊城進攻荊州的關羽,等關羽從荊州起兵對抗曹仁時,東吳再派兵奇襲荊州。這樣荊州一戰可得啊!

從這裡可以看出,曹魏的目標在劉備,二東吳的目標在荊州。魏吳一拍即合,作好了戰爭的準備。

第二,劉備集團的應對策略是什麼那?

得到消息的劉備和諸葛亮商量的結果是,讓關羽搶先進攻樊城的曹仁,以打破魏吳聯盟。

第三,在執行階段,關羽領兵進攻樊城的時候,在樊城城下曠日持久,打成了持久戰。並且,在曹操派出的第二路大軍來救樊城的時候,在徐晃和曹仁的夾擊下,關羽失敗了。同時,戰爭的拖延也給了東吳可乘之機,呂子明白衣渡江,襲擊了荊州。最終,關羽父子被馬忠所獲,父子歸神。

親們疑問的是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那?

救不得啊!還記得曹魏這次戰役的目的嗎?川中的劉備啊!這時候,曹操正等著諸葛亮和劉備從川中出兵去救關羽那,只要劉備、諸葛亮的大軍一動,曹操就會親帥大軍進攻川中的劉備、諸葛亮的大本營。

同時,呂子明在襲取荊州的時候,已安排了一路大軍正埋伏在川中和荊州之間啊。單等劉備和諸葛亮來救關羽。知道這支伏兵的領軍人物是誰嗎?正是江東英雄陸遜陸伯顔。(陸遜的事蹟請參閱蒼穹孤鷹的三國系列文章之----三國第一英雄)

面對這兩路大軍,諸葛亮和劉備心知肚明,救不得啊!救了蜀漢就有滅頂之災。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材燒。不救是劉備、諸葛亮的最高、最好的選擇。

但是,這樣的行為也給後人留下了諸葛亮、劉備和關羽之間有隙的疑問,其實不然啊!

如果覺得蒼穹孤鷹說的有道理,請多多點贊和關注,您的讚許和鼓勵是我莫大的動力


蒼穹孤鷹


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

簡單來說,諸葛亮非不救關羽,而是救不了他。關羽的確得罪過諸葛亮,但這並不能成為其陷關羽於死地的證據,關羽的死亡,是有著非常的偶然性的。

首先,我們來討論一下諸葛亮與關羽的過節。

諸葛亮是徐庶推薦給劉備的,劉備因為連續失去頂級謀士吃了虧之後,對徐庶的建議很是重視。徐庶就說了,諸葛亮這人不是一般的厲害,不能以常理對待,劉備遂行三顧茅廬之舉,這一點,自然在劉備的老兄弟關羽、張飛的心裡埋下了疙瘩。


其次,劉備雖然算是皇室後裔,其實血脈已遠,地位和平民彷彿,與關羽、張飛結交,算是起於微末。諸葛亮不同,先不說諸葛氏乃是琅邪望族,勢力伸展無處不在(如孫權手下諸葛瑾),便其岳父黃承彥,就是荊楚名流,跟劉表大有聯繫——這一點,自然也讓關羽看不上眼。再有,就是隆中之時,劉備雖然滿口應和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計,實則少有施行計劃,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甚至靠不近劉備集團的權力中心,就少有能和“三顧茅廬”待遇相匹配的戰功,也就難怪關、張二人對他橫挑鼻子豎挑眼的。

關羽、張飛在劉備集團內,都算是老資格,所以就算諸葛亮面對他們,也算是小心謹慎,不敢得罪。關羽在得知馬超歸降劉備時,因與馬超素不相識,遂書信一封與諸葛亮,便問那馬超人才如何,諸葛亮的回覆可謂可謂謹慎,“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由上可知,若說諸葛亮對關羽毫無芥蒂,那恐怕是不可能的,但僅因關羽日常的一些傲慢習氣便借東吳之手除之,還是扯過了頭。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率眾與曹操爭漢中,相持數月終於將曹操擠了出去,兩軍相持的重心便移到了樊城上來,《資治通鑑》載,“孫權攻合肥。時諸州兵戍淮南。揚州刺史溫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今水潦方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猾,正恐徵南有變耳。’已而關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眾攻曹仁於樊。”


本來曹劉雙方剛剛做過一場,也需要點時間來休養生息,關羽遽然發動襄樊之戰,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曹操方面的援軍不久便被關羽所破,遂暗通東吳,呂蒙獻計以白衣渡江之計作戰,不聲不響地策反了劉備的小舅子麋芳,關羽士卒的親人被東吳方面控制,軍心渙散,敗走麥城。關羽率數十騎突圍,逃往益州,於臨沮被東吳方面潘璋部將馬忠伏殺。

襄樊之戰,劉備方面不僅損失了大將關羽,更丟掉了荊州數郡,實力大損,諸葛亮就算要對付關羽,又怎麼會不考慮這種損失?其實此戰爆發的突然,關羽的敗亡更是突然,劉備尚遠在益州無可奈何,諸葛亮又能做什麼?


暴君78638


好像現在的《三國》迷都喜歡提一些很奇葩的問題,好像只要是跟蜀漢方面有關係的問題就必然會涉及諸葛亮,而現在很多人不黑一兩句諸葛亮,好像就不能顯示自己讀過《三國志》一樣,不黑兩句諸葛亮好像就不能顯得自己有多懂歷史一樣。

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諸葛亮還沒有那麼大的本事,還沒有那麼個能力。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最簡單不過了,究其原因無外乎三點。

(1)來不及

關羽的襄樊之戰是自己貿然發動的,身在益州的劉備和諸葛亮根本就不知道戰場的實際情況,蜀漢政權剛剛打過一場漢中大戰,試問劉備哪有精力去發動第二次對曹操的戰役,等關羽發動戰爭之後,劉備在益州基本上接到的都是勝利的喜訊,關羽在前方剛剛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誰能想到會瞬間戰敗呢?收到關羽兵敗的消息之後,蜀漢方面根本來不及進行救援。



(2)沒想到

關羽的兵敗並不是單方面的正面戰場失敗,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東吳撕毀同盟合約,從背後捅了關二爺一刀,在加上自己人的投降才導致關羽的最終失敗,這裡面有很多非人力因素就可以控制得了的,諸葛亮和劉備沒想到很正常。

(3)諸葛亮,其實沒那麼重要

其實,蜀漢政權的進入到這個時候,諸葛亮在劉備陣營的話語權並沒有那麼高,此時諸葛亮承擔的工作就如漢初的蕭何一樣,主要是籌集糧草,軍械物資的,要讓諸葛亮調動三軍去荊州前線救援關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諸葛亮既無兵權也無政權,這個鍋,孔明表示不背!






其實,襄樊戰爭本身就是關羽錯誤的估計了戰場形式的一場必敗之戰,江東對荊州虎視眈眈,曹操雖然無力南下,到卻有上將曹仁鎮守樊城,關羽對於自身力量的估計錯誤,此乃第一敗,對於江東集團的蔑視估計,此乃第二敗,對於襄樊守城之將的錯誤估計,此乃第三敗。

有了這三個必敗因素,即使是關二爺,也無力迴天,整場襄樊戰爭,根本與諸葛亮或者說劉備都沒有半毛錢關係,這個鍋,恐怕孔明先生是不背的。


遊戲小花旦


我想題主問的應該是孫吳呂蒙襲取荊州、擒殺關羽時,身在益州的諸葛亮、劉備為什麼沒有派兵去救。實際上不是諸葛亮不想救,是因為根本來不及救。

首先,在呂蒙偷襲之前,關羽正率軍進攻曹操控制的荊州北部的襄陽,並且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攻樊城,“威震華夏”,曹操都有遷都以避其鋒的想法了。在如此有利的環境下,自然是沒有派救兵的道理。


其次,關羽總督荊州三郡,被劉備授予了假節鉞的權限,因此,他有很高的自由度,不需要定時向劉備彙報戰爭情況,這也導致了劉備、諸葛亮沒有全面瞭解荊州的形式,在關羽在樊城與曹軍一線對峙時,沒有注意到荊州空虛的防務。

再有,孫權的不宣而戰陰險下作,實際上早就與曹操暗通款曲,定好了偷襲關羽後方的策略,但表面上還裝作和關羽很親密的樣子,派使者詢問關羽是否需要東吳派兵協助。這也成功迷惑了關羽,關羽一直以來都瞧不起孫權,即使在曹操方面將與東吳合作的書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仍然不相信孫吳會有膽子偷襲自己的後方,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防範措施,也沒有向劉備彙報情況。


而等到呂蒙白衣渡江,三郡失陷,關羽率領的近三萬軍隊的妻子兒女都落入孫吳之手,立刻軍心大亂,一鬨而散,關羽父子也被吳軍擒殺,根本沒有給劉備、諸葛亮留救援的機會。最後,提一下關於劉封、孟達的問題。其實,關羽請他們發兵,並不是荊州失陷後的救急。《三國志·劉封傳》載:“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劉)封、(孟)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可見,關羽是在攻打樊城時請求劉封、孟達出兵協助,但被拒絕了。要是關羽打勝了,這也沒什麼,可是最後關羽卻敗亡了,劉備自然就怪他們沒有出兵,因為要是他們出兵了,即使最後荊州沒了,關羽的軍隊散了,但憑著上庸、房陵的兵力,關羽的命是可以保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