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中,爲何唯獨唐玄宗李隆基有唐明皇這種別稱?

蕭曉四姑娘


文|小河對岸

對帝王的稱謂,唐朝是一個分水嶺。唐朝以前的帝王,通常稱其諡號,即某某帝,如漢武帝、魏文帝、隋煬帝等等。而從唐朝開始,通常改稱其廟號(明清時期,也通稱年號),即某某祖、某某宗,如唐高祖、唐太宗、唐昭宗等等。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自唐朝起,帝王的諡號開始變長,唐朝以前帝王的諡號通常只有一兩個字。而到了唐朝,開始“加諡”,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初諡為“文”,按過去對帝王的通行稱謂,應該稱其唐文帝。不過李世民的子孫,認為單獨一個“文”並不足以彰顯李世民的功德,於是又給李世民“加諡”,最終將其諡號定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也就是說得稱呼李世民為“唐文武大聖大廣孝帝”。如此,稱呼起來著實不便。

其二,自唐朝起,每位帝王都有了自己的廟號。而在唐朝以前,有功績的帝王才能擁有廟號。比如,西漢有11位皇帝,算上廢帝的話,有15位皇帝。最終,被確認能享有廟號資格的只有四位。而廟號只有一個字,故而,自唐朝起,對帝王的稱謂,就改稱其廟號了。

但是,今人對李隆基的稱謂,除了唐玄宗這個通行稱謂之外,還有一個別號叫唐明皇。而唐朝的其他皇帝,卻沒有類似於唐明皇這種別稱?

其實,唐明皇這種稱謂,是在李隆基死後近九百年才開始流行的。滿清時期,為避康熙(玄燁)的名諱,而將唐玄宗改稱為唐明皇。享有同樣待遇的大隋第一好漢為李元霸,李元霸的原型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子李玄霸(早卒無子),也是為了避康熙的名諱,才楞被改成了李元霸。

李隆基的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諡號雖長,但其核心為“明”。按唐朝以前對帝王的稱謂,可以簡稱為唐明帝。但是,一則,國號+諡號+帝,這種稱謂在唐朝以後已經很少用。二則,應該受到白居易《長恨歌》的深遠影響力。提起李隆基,世人就不覺地想起其與楊貴妃的故事。而白居易的《長恨歌》的開篇即寫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詩中以“漢”代“唐”,漢皇即唐皇,再輔以諡號,也就自然成了唐明皇。

參考史籍:《新唐書》等等


歷史聞知社


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的簡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