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爲什麼有些國家痛恨比特幣?

這是囚徒戈多的第2篇文章

閱讀需要10分鐘,你會對比特幣有直觀的認識。


理解比特幣最好的方式是,回到它的起點——白皮書。

白皮書清晰描述了中本聰發明比特幣的原因,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可幫助我們構建完整知識體系。

比特幣白皮書原名《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文譯為《比特幣:一個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

中本聰非常直白地告訴我們,比特幣本質是“錢”。

所以,當你看到各種騙子把區塊鏈吹得神乎其神,告訴你如何利用區塊鏈拯救互聯網,如何利用“通證經濟學”改變世界時,牢記一點,代幣本質是“錢”,發幣就是發行了一種“錢”。

既然是“錢”,就要遵循“錢”應有的發展邏輯和規律。

問題是,比特幣這個“錢”有什麼價值呢?

摘要第一句話,中本聰告訴我們,他創造的這種“錢”,用戶間可直接轉賬,無需金融機構參與,就是所謂的點對點(P2P技術)。

細細品來會發現,沒有金融機構意味著,這個“錢”沒有發行方,交易過程沒有監管,且每個人都沒有賬戶。

那麼,在比特幣系統中,錢從哪來?發行機構是誰?沒有賬戶,錢怎麼花?誰來記錄餘額?安全性如何保障?整個系統如何運轉?

接下來,中本聰講述了這種點對點電子現金,會遇到的問題,以及他計劃如何解決問題。如圖所示。

外媒:為什麼有些國家痛恨比特幣?

雙重支付(Double-spending,或稱雙花)是最大問題,指將同一筆錢花費多次。因為系統是點對點的,也就是用戶直接對用戶交易,沒有類似銀行的權威機構去記賬。

舉個不太嚴謹的例子,A可以將自己電子錢包綁定兩個賬號,用同一筆錢,分別向商家B和C進行付款,而B和C裡只有1家能真正收到錢。

如何解決問題?中本聰使用了幾個重要概念:數字簽名(Digital signatures)、哈希(Hash)、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簡寫為POW)、時間戳(Timestamps)、鏈(Chain),並在摘要裡,闡述了這幾個概念如何解決雙重支付問題。

當用戶A向用戶B轉賬,A需要在賬單內,附上自己的數字簽名以及B的收款地址,並利用哈希算法進行加密。這條信息會發送到比特幣網絡中。

此時,比特幣網絡參與者(節點,Node),需在客戶端內,利用計算機(早期比特幣可以用電腦挖礦記賬,現在需要用專門的礦機)每隔10分鐘計算一道“難題”,完成工作量證明。

外媒:為什麼有些國家痛恨比特幣?

率先計算出正確結果的參與者,有資格記錄,包括AB用戶在內、一定時間段內的轉賬信息,並獲得新產生的比特幣及轉賬手續費,作為獎勵。

有資格記賬的參與者,將根據規則審查交易信息是否屬實,同時會檢查與該交易有關的、所有地址的“未被花費的餘額”(UTXO)。

比如,檢查A是否有未被花費的餘額,則需檢查A是否收到過更早的轉賬,以此類推,直到“創世交易”。

理論上,只要“創世交易”不變,當前每個人未被花費的交易就會鎖定,這樣就避免了雙重支付的危害。

當前時間段內的轉賬信息,會打包成一個區塊(Block),蓋上“時間戳”,並接在之前的區塊上,連接成鏈(Chain)。這些包含已有轉賬信息的區塊鏈,將同步給所有參與者,並以“最長鏈”為準。

結果一旦同步給所有參與者,便無法更改。因為無法更改所有人手上的賬本,除非作弊者能生出更長的鏈,讓此前的鏈作廢,這至少需要全網51%的算力,所以即便是中本聰本人,也無法更改“創世交易”。

此外,若有2個參與者同時完成工作量證明,並打包區塊,則他倆會開始“競賽”,誰最先產生新的區塊,就以誰為準。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類似銀行或支付寶的權威機構記錄交易信息,而是由最先完成工作量證明的參與者負責記錄,並同步給所有參與者,這就是所謂的分佈式、去中心化。

比特幣沒有任何機構發行,而是由參與者在記賬過程中,以獎勵的形式發放。若2100萬個比特幣全部發放完畢,則參與者的獎勵僅有手續費。

工作量證明POW,是“共識機制”的一種,是維持比特幣系統自動運轉的規則,具體的代碼實現過程還要複雜很多。

寫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覺得比特幣難以理解。

其實只要記住一點,不管是多複雜的區塊鏈技術和名詞,目的都是為創造去中心化、自動化協作方式,只是大家實現方式各有不同、各有利弊。靜下心來,深入瞭解,你會為他們的智慧折服。

在後面的部分中,中本聰對以上概念的技術原理,做了詳細說明,包括如何利用SPV技術簡少分佈式儲存空間,以及使用算力作惡的成本。

講到這裡,很多人會說:哦,分佈式、去中心化,挺好的,然後呢?有什麼價值?或者,直白點,比特幣為什麼值這麼多錢?以後還會漲麼?

比特幣是怎麼值錢的?

真正讓比特幣值錢的是匿名性與礦機。

國家發行貨幣數量,是以當前社會商品總價值為標準的。若社會商品總價值為1000元,貨幣也恰好發行1000元,則1元錢購買力不變;

若社會商品總價值為1000元,貨幣發行2000,則原本花1元錢可購的商品,現在需花2元,也就是通貨膨脹50%。

通常來講,新發型的貨幣因信用有限,會遇到拋售的風險。人們在剛拿到貨幣時,會迅速兌換成生活用品。

新中國剛成立時,物資購買要通過“糧票”限定數量,防止了人民幣發生拋售。比特幣也一樣。8年前,有人曾“迫不及待”地用1萬個比特幣買披薩。

但逐漸,比特幣匿名性成為“絲路”等網絡黑市剛需,其貨幣價值在一定意義上錨定黑市商品總價值。

另一方面,礦機出現,導致電腦再也無法挖出比特幣。一般人只能用法幣去兌換比特幣,催生二級市場。

兩者效應疊加,便出現了有人花錢購買比特幣,進行黑市交易,或資產轉移,使得比特幣價格開始上漲。

上漲的價格,吸引熱錢大量湧入,造就了今天的高幣價。短期來看,隨著傳統投資機構進入,比特幣價格仍會上下波動。所以,其實消息利好利空,有時只是莊家資金進出的藉口。資金進出本身造成的影響,才是幣價漲跌真正原因。

2020年3月,比特幣產量減半或許會使幣價迎來小高峰。

社會協作邊界放大

從廣義上來講,比特幣衍生了區塊鏈,放大了社會協作邊界。

目前最主流的共識機制,工作量證明POW、權益證明POS和股份授權證明DPOS,代表了實際社會生活中,獲取權益的方式:通過課時加考試獲取資格證,通過持股獲取分紅,通過投票選舉代言人。

也就是說,區塊鏈提供了一個範式,即證明某項權益,通過智能合約,自動獲得獎勵。

我們可以設想以下場景:在街邊,隨意拿起安裝了陀螺儀的掃把,將一定區域內的垃圾清掃乾淨,待攝像頭確認後,可以自動獲得代幣獎勵。

未來,區塊鏈會通過物聯網與線下生活結合,而智能合約是基礎。

我們不需要掛靠在公司內,也可以完成協助內容,獲取回報。當然,這種協作方式並不能完全取代公司制,但卻為普通人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根據目前區塊鏈代幣項目分類來看,協作方式的改變,已經滲透至金融、國際匯兌、公正防偽、內容版權、醫療、虛擬支付、數據存儲、物聯網、遊戲等領域。

在未來文章中,我們會分別對這些領域進行分析梳理。

社會財富再分配

事實上,數字貨幣離生活並不遙遠,或許它可以幫助我們改變某些處境。

理論上,數字貨幣沒有發行方,幣價受市場資金進出影響。若AB國貿易以數字貨幣結算,則經濟水平將直接轉化為該幣在本國的購買力。

傳統匯兌關係,理論上由兩國間的商品價值比決定。同樣是手機,A國賣10元,B國賣100元,則A國貨幣(A幣)對B國貨幣(B幣)匯率為1:10。

隨著B國核心技術完善、生產力水平上升,手機已不再是稀罕物,價格下降到20元。同時,A國手機價格穩定不變。則現在,實際匯率應為1:2。

但相對落後的A國,為保證貿易順差,仍將匯率保持在1:10。B國手機價格20元,按照1:10匯率,僅相當於A國2元,而A國手機仍為10元。所以,B國手機迅速佔領A國市場。

B國手機貿易商掙到的A幣,無法直接在B國使用。於是B國銀行,將印製B幣換取商人手中的A幣。本質上,B幣的發行受到外匯儲備的影響。

但,B國銀行並未將換取到的A幣銷燬,而是用於投資,則相當於超發貨幣。B國財富增長,但民眾並未受益。

對A國來說,國外商品湧入,國內製造業受影響,失業率提高,於是A國加收關稅,貿易戰開始,但實際損失是由兩國民眾承擔。

數字貨幣則會將這一局面改變。這也是為什麼,數字貨幣通常會在高速發展中的貿易順差國家發展受阻。

而當某國接受多種法幣支付時,民眾會有更多貨幣選擇,規避貶值風險,比如將法幣兌換為錨定美元的泰達幣(USDT),國家無法輕易收割窮人的錢,這會使社會財富再分配會進入新的循環。

另一方面,若國家發行官方數字貨幣,需在白皮書中解釋發行規則。若日後有超發行為,會參與記賬的礦工會知曉,則市場會做出相應買入或者賣出動作,將當前貨幣價值直接反映在幣價上。銀行每一次行為都需要做出解釋。

外媒:為什麼有些國家痛恨比特幣?

總之,比特幣系統是中本聰建立的一條無人監管自動化“流水線”,參與者按照“共識機制”這一操作規範工作,為用戶交易排序,檢查未被花費的餘額,讓系統自動運轉,杜絕參與者作弊行為。

然而,系統並非完美,亦自有優劣之處,而後人則根據比特幣的“優劣”,發展出了兩條不同的路徑。

一方面,據其優勢,發展“智能合約”,將參與者協作範圍從記賬,擴展到其他領域,如以太坊(ETH)、柚子幣(EOS)。

另一方面,據其劣勢,在傳輸效率及體驗方面做改進,如萊特幣(LET)、門羅幣(XMR)等。由此,比特幣也成為大盤漲跌的風向標。區塊鏈時代正式拉開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