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憂思悲恐驚,什麼是七情致病?(上)——中醫身心療法

七情致病,是中醫身心療法裡重要的基礎理論,因為內容較多、篇幅較長,所以我分為上中下三篇,相繼闡述,而且因為涉及的中醫術語名詞很多,所以建議大家先收藏,然後慢慢閱讀。

如有不當不盡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導!以便我繼續學習、提高!謝謝!

喜怒憂思悲恐驚,什麼是七情致病?(上)——中醫身心療法

七情,本是人體正常的情緒表現,是臟腑功能的體現,但如果太過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七情所傷最易致氣機功能紊亂。七情致病是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於情志因素的作用,導致臟腑功能的升降出入運動紊亂,從而形成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的疾病。

七情所傷出現的氣機素亂,表現在: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憂則氣聚,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1、喜,喜為歡樂、高興之意,是心情愉快的表現。喜歸心屬火,喜為心志,喜則意疏,營衛舒暢。但喜過度,可使氣機渙散而發病。心在志為喜,過喜則心氣受損,神明失用,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喜傷心”之說。喜傷心即過喜傷心,一方面可引起精神失常,如感情不能自制,睡眠不寧,甚則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神疲無力,語言錯亂,或失神發狂之症。如《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後大喜發狂的表現。

另一方面,可因喜氣太過而致心氣虛,臨床可見心氣不足之驚悸、怔忡、心氣虧虛之胸悶氣短,腦神供應匱乏之頭暈乏力,心腎不交之心悸失眠等症。

2、怒,怒為氣憤、惱火之意,是一種勃發向上或怒無所洩的情緒反應。臨床以怒目瞪視、暴跳如雷、聲調高亢、怒火勃發或含恨忍辱、怒無所洩多見。前者稱暴怒,一怒即發;後者稱鬱怒,怒而不發。肝在志為怒,暴怒則氣上,鬱怒則氣鬱。過度憤怒,可影響肝的疏洩功能,而使肝氣上逆,血隨氣逆,並走於上,故言“怒則氣上”、“怒則氣逆”,重者可見嘔血。

暴怒多見於氣血旺盛之人,如太陽型性格之人。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內經》中還有“暴怒傷陰”之說,這是因為肝火熾盛,耗傷陰血則水不涵木,使整個人體處於血虧火旺之中,因而引發涉及肝、膽、心、腎各系的種種身心疾病。臨床可見頭脹頭痛、面紅目赤、或嘔血、衄血,甚則昏厥猝倒。

鬱怒致病影響氣機舒暢而成肝鬱氣滯之證,其特點是發病較慢,病程較長,致病多樣,對個體危害極大。而暴怒致病,發病較快,若及時治療,則對個體的危害較小,但因發病急驟,有血隨氣逆而易出血的危象。

喜怒憂思悲恐驚,什麼是七情致病?(上)——中醫身心療法

3、憂,憂是情感的抑鬱,有憂鬱、發愁之意。包括兩層意思,一是預感和經過某種不順心的事情;二是指沉浸在擔憂、憂鬱的不良心境中持久不解,多表現為鬱郁不快、悶悶不樂、瞪視默默等。

肺在志為憂,肺為相傅之官,主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主治節,憂則肺氣治理調節功能失常面鬱結,時間長而肺氣耗散,故經曰“憂傷肺”。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說:“遇事面憂……·憂傷肺,其氣聚。”故憂鬱的臨床表現多以鬱悶不歡、表情憂傷、默默不語,嘆氣頻作、睡眠不安多見。氣鬱還傷脾,可積液成痰

見痴呆不語,神志不清,喉中痰鳴,肢體抽搐等症。正如張景嶽所言:“憂為肺之志,而亦傷脾者,母子之氣通也。”

喜怒憂思悲恐驚,什麼是七情致病?(上)——中醫身心療法

關注我,一起關注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