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姜文电影《邪不压正》票房增速乏力?

八卦气象台


《邪不压正》上映数日后,单日票房每况愈下,预计最终票房也就是6亿至7亿。在2018年的电影市场,一部万众瞩目的著名导演大制作电影,如此票房成绩属于严重不合格。

《邪不压正》的票房失利,继4年前的《一步之遥》之后,再次证明了8年前那部票房口碑双爆的《让子弹飞》, 对姜文而言,真的只是个华丽的意外。

甚至可以说,《让子弹飞》究竟是如何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其实姜文自己也并不明白,正所谓“身在此山中,云深不之处”。

《让子弹飞》这部让姜文扬眉吐气、连声高呼“站着把钱挣了”的成功作品,原本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共同造就。

如果不是周润发、葛优这两位完全跟得上姜文气场、争锋相对难分高下的华语影坛巨星,从对白台词到每个细微动作表情,都在目不暇接地相互飚戏;

如果不是连影片配角都是廖凡、陈坤、邵兵、姜武、刘嘉玲这些实力派影帝/影后,极大保障了影片的演技质感;

如果不是因为《让子弹飞》作为故事片剧情本身就十分通俗流畅,而且一部好人就有好报、坏人恶贯满盈,结局大快人心的大众向爽片,让那些让并不想过分“烧脑”、没心思去解读其中各种隐喻剧情的那部分观众,也同样能看得津津有味;

《让子弹飞》又怎么可能在取得了空前的话题热度,6.6亿票房创造了当时的华语市场记录,让姜文取得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双大丰收,使他成为每个投资商眼中炙手可热的合作伙伴,近乎一片封神?

而诸如“鹅城代表什么?”“张麻子原型是谁?”“黄四郎原型是谁?”“浦东就是上海”等等隐喻梗,虽然确实提升了影片的话题深度和讨论热度,但终究只是在影片成功基础上的锦上添花。这些隐喻本身并不能成为一部商业成功影片的骨架。

只有完整流畅的剧情,质地丰满的人物角色,才能共同撑起了一部成功商业影片的骨架。做得好这两点,即使不用玩那么多梗,夹杂那么多隐喻,也同样是一部堪称优秀的影片,让每个投资方都赚得盆满钵满,编导演员名利双收,如正在热映中的《我不是药神》,就是一个极成功的典范。

反正,如果做不好这两点,那么再巧妙构思的隐喻,也变成了故作高姿态、自以为是,绝不可能取得票房成功。如《邪不压正》目前的单日票房,竟被比它提早上映8天的《我不是药神》几乎倍杀,便是铁一般的事实。

《邪不压正》已经不是姜文第一次失利了,在2014年时,姜文的《一步之遥》,上映之前,挟《让子弹飞》之余威,曾被无数人看好去刷新2012年《泰囧》刚创下的12亿票房记录。影片宣发时更是大放卫星,剑指20亿票房,

因此,同档期的国内大片纷纷让路,以避开其锋芒。该片最终上亿的票房预售,在当时的华语电影市场,也犹如天文数字。

然而,《一步之遥》上映后,却大热倒灶,票房更是一路崩盘跳水,3亿投资成本,最终却只获得5.14亿票房,净亏损1.3亿,豆瓣评分也只有6.3分,和《让子弹飞》的反响和收益相比,有若天渊之别。影片虽然因为姜文过往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优秀履历,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却同样遭到国际影评人的一致差评,狂打低分。不论票房还是口碑,都遭遇了一场完败。

《一步之遥》带有浓厚的欧美老歌舞电影风格,开场不久更有长达数十分钟的冗长舞台剧戏份,更完全没有必要地强行3d化,加上了纯粹为吸引眼球的持续时间许久的性感大腿舞。

同时,姜文在拍摄任性去尽情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各种出人意料而不合逻辑的情节设计,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如堕云端,“仿佛看了一场假电影”,便是很多人走出影院大门后的第一直接印象。

如此一部从内核上和架构上,完全可以算是小众文艺片的作品,却非要按商业大片的规模去投资、宣发和争取盈利,然而广大影迷观众又怎么可能单单因为这种恶俗的注水情节,便心甘情愿地为之买单?

《一步之遥》的口碑和票房崩得惨不忍睹,也让姜文不得不蛰伏数年,才又开始了新作《邪不压正》的创作。

在电影行业内,据说人人皆知的共识:「香港大导演不管拍什么片子,都会把自己当作商人,最关注预算成本和票房盈亏;内地大导演不管拍什么片子,都会首先把自己当做艺术家,至于预算?成本?那是什么?」

姜文更是出了名的从来都不将预算当回事,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鬼子来了》,无不是大量挥霍胶片,拍摄途中便预算超支,不得不追加投资。

即使是《邪不压正》这样既无特效,又无大场面,根本无需大投资的2D版民国背景影片,姜文也为了主角的房顶跑酷所需,不惜重新搭建了一座民国版北平城,又在影片拍摄中途,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而临时更换了全套的武术指导班底。

正因为影片的投资成本不小,票房回本压力甚大,能看到姜文的这部新作,在商业上做了许多妥协,甚至启用了因出演《湄公河行动》的缉毒特工颇受好评,又以“勤奋上进”、“努力健身”为宣传标签,同时粉丝迷妹众多的台湾小鲜肉彭于晏作为第一主演,影片中也时不时给他的一身健美肌肉做各种特写,甚至让他去裸奔跑酷,同时影片宣发时,也一直以彭于晏和许晴这对男女主演的性感身体为吸睛点。

从姜文导演的角度,大约已经觉得自己是在"委屈求全"地“拿饺子喂猪”,尽可能压抑了自己的个性和任性,为票房尽力讨好了观众。在影片宣发时,姜文更是不遗余力,几乎将每个近期出席的活动,从上海电影节到微博电影之节,都变成了自己影片的宣传主场,甚至还到《创造101》这种年轻追星族热捧的综艺节目去卖力宣传。

然而,都2018年了,现在的影迷观众早已经不是几年前电影市场刚刚爆炸,还会给《小时代》系列之类烂片买单的时候,那样容易被宣发和大导给哄骗了。

一部影片,如果戏份最多的第一主演,台词口音严重违和,演技更是几乎被同片所有对手戏的演员压制,完全撑不起一部戏。

而且这个男主角乃至于影片所有的主要角色,行事都莫名其妙,导致人设十分虚假和脸谱化,全无立体感,剧情结构也因此崩塌,故弄玄虚而毫无逻辑性。

那么,哪怕其宣发营销和推广力度再大,哪怕导演过往的履历再辉煌,也只是空中楼阁,无根之萍,绝不可能被观众认可。

已经经历了《战狼2》(票房56亿,豆瓣7.2分,猫眼9.7分),《红海行动》(票房36亿,豆瓣8.5分,猫眼9.4分)这样的饕鬄大餐,享受了好莱坞一流工业片水准的光影和视听感受之后,

我们凭什么还一定要为“李天然”这么一个行动无脑、内心怯懦的筋肉男的救赎之旅买单?

我们凭什么还一定要为一个台词腔调严重出戏,表情空洞浮夸的主演的跑酷和卖肉之旅买单?

我们凭什么还一定要为一部主角小宇宙爆发,武力值吊打全场,最短距离躲开子弹,一招秒杀一个鬼子的抗日神片去买单?

何况,《邪不压正》同档期面对的,偏偏是《我不是药神》(豆瓣9.0分,猫眼9.7分)这样现实主义题材、切实打动全年龄段各阶层观众、票房口碑逆天大爆的对手。

“姜郎才尽”“邪不压峥”,就是市场和观众对比姜文和徐峥这两个同期竞争的电影人,给出的答案,虽然略显刻薄,却也不无道理。

  • 《太阳照常升起》 :站着把钱赔了,好歹赚了些影评人的吆喝,

  • 《让子弹飞》 :站着把钱挣了,影评人到观众无不奉为神作,(投资1.5亿,票房6.6亿),

  • 《一步之遥》 :让观众跪着自己,还想把钱挣了,赔了个底朝天(投资3亿,票房5.1亿),之后破口大骂,再不干“拿饺子喂猪”的事。

  • 《邪不压正》 :低下头来,竭力想迎合讨好观众,可惜已经跟不上时代,最后跪着把钱给赔了。——杯具啊!


狐狸晨曦


昨天看高晓松的《晓说》,请了正在上映的《邪不压正》的导演姜文。高晓松说他是第一个看完样片的,对这部电影的态度含蓄地说是“又爱又恨”。恨在哪里呢?这根本就跟张北海的《侠隐》没毛关系,关于老北平的那种吃喝玩乐悠闲自在的生活和氛围,根本就没有烘托出来,唯一留下的就是李天然名字和复仇。

姜文就在一旁解释说,虽然这本小说他十年前都买了版权,但是始终找不到一个适合的切入角度,对他来说,吃喝玩乐的老北平对他来说没有吸引力。那什么对他有吸引力呢?当然是大符号:北平大院、美国医院、日本庭院、朱元璋画像、民国军阀、七七事变、钟楼等等。这些大符号想要在一部电影中发挥效应,那得不停地凸显出来才行,所以搞得这部电影像乱七八糟的大杂烩。

姜文的电影一向很任性,这部电影已经任性到了可以在北平的屋顶上飞檐走壁,骑车撒钱,扭头躲子弹的境地了。就像高晓松所说的,更重要的是,姜文还不断地往里面塞私货,有些私货让观众可以会心一笑,你可以说增加了很多情趣,但是大部分的私货都是无聊至极,我没觉得在电影中寻找各种历史的证据有什么乐趣。刚在微博上还看到各种评论,有些自以为看懂的人就发出了灵魂般的质问:《邪不压正》是块测试智商的试金石。 您看懂朱局长和朱元璋合影了吗?您看懂臀部盖章了吗?您看懂钟楼紧十八慢十八敲钟了吗?您看懂小裁缝和小师弟钟楼复仇对话吗?您看懂根本一郎为啥挨两拳?

看电影看成了猜谜游戏,也没啥意思了。我看不懂,你看得懂行了吧。不过从豆瓣评分急速下降看,大部分人也都没看懂,从电影院的排片下降看,观众很多也看不懂。不是看不懂,是根本就没兴趣寻找那些私货,也不想看成电影的考据派。我看个电影,你得先吸引我看完,再吸引我有兴趣去发掘那些历史点才是真正的成功,硬塞给我,我不要。


说书人思郁


今天又去看了姜文导演的作品《邪不压正》,好电影就是这样,看完后让你无语,不敢妄加评论,评论的越多越显得自己很幼稚!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简单明了的报仇故事,在没有开拍之前大家应该都知道,但是能把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拍成这样,我认为已经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姜文导演通过这部电影成功给自己认证:我才是当下的大师级导演;你们这些有两个小钱钱就想出去拍电影的人给我听好了,不要给中国电影添乱;裤子脱了,我给你盖个章认证一下才行!

进入正题

故事讲的是民国十一年至民国二十六年间发生在北平的故事。开始从徐世昌下野,黎元洪复任大总统。直系军阀为给独载统治制造“合法”假象,到七七事变。由于故事背景的特殊时间段和特殊地点的关系,把哪个时代痛点巧妙的避开了,留给大家自己去想象,大部分场景都是在房顶上拍摄的,姜文导演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呢?我认为应该是这样,历史的真相留给大家去了解,这部电影只是一把钥匙,看不明白的吃瓜群众却认为姜文导演在屋顶玩酷跑,到底是谁又傻又天真,留给自己慢慢去品味。

电影里引用了“世上最小人与女人难养也”这句话,姜文导演用这部电影给大家重新阐述一下,女人需要仰视的,必须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母性的伟大是不变的真理!

如果大家仅仅认为李天然是为了报仇这么简单,那就错了,李天然的师傅到底是谁杀的,这是一个罗生门,他师兄朱潜龙说是他杀的,到底是谁杀了自己的师傅,答案是李天然自己杀死自己的师傅,十五年后回来又要杀师兄报仇,大家心里可能有十万个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了解那段历史的话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他师傅一家要当汉奸,要拿自己的土地给日本人种鸦片,哪个时期北平地区百分之六十的土地都在种植鸦片,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资源都在皇权贵族手里,当时北平属于日本军管区,电影用了巧妙的设计“军刀和大印”来提示大家,而且用给女人屁股盖印章来嘲讽汉奸走狗们,有人说朱潜龙是朱元璋的后代,一直想反清复明,我只能说这样认为太牵强附会,潜龙的谐音是乾隆,应该是大清余孽更为准确,更符合历史条件,如果能看出这部电影是替天行道,大义灭亲,这样更符合邪不压正这个电影名字!

“裸奔”,而且是在房顶披着红色披风裸奔,导演用这种极其荒诞的方式再次告诉大家,哪个时期人民生活在什么丑陋的环境里,导演拍不出来,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钟楼以及钟声”,导演说这个地方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方,是真的吗?当然不是,导演想说的是,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文艺工作者都不应该用纸醉金迷,儿女情长来引导和麻痹国人,应该时时刻刻给大家敲响警钟,人人都应该居安思危,保卫国家和民族复兴人人有责,文艺工作者要做好导向才对,时时刻刻给大家敲响警钟才是自己应该肩负的使命!

“报仇”,导演用自己电影讲述的故事验证了,有仇必报,无需等待,什么君子报仇 ,十年不晚!都是狗屁话,留给儿子去给自己报仇,只能证明自己是多么的胆小懦弱!导演何尝不是想提醒大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不要留给下一代去完成!

“吊打和拔牙”,姜文导演最后亲自上阵来完成这出戏,这就叫做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艺术在电影里给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口诛笔伐的文人骚客演示了一下自己的下场!

姜文导演,你就是当下当之无愧的大师!唯一大师级导演!

姜文导演就是当今电影界的一座大山!

头条有很多小号喷子,说电影怎么怎么的,能确定你去电影院看了吗?晒出电影票验证一下,难道是看不懂有被宰的感觉吗?姜文导演之前说过一句话“再也不干包饺子喂猪的事了”,这次姜文导演给你准备的很明确,那就是“刀和印章”,开发你的猪脑好好想想,现实生活中什么场景可以看到刀和印章在一起,那就是屠宰场,血淋淋的杀猪车间,把猪杀了然后在臀部盖上章,难道你真的感觉不到北平沦陷后人性的丑陋吗?人一旦失去了尊严和信仰,和臀部盖章的一块猪肉有什么区别!吃人生果的猪八戒和吃饺子的猪以及被宰的猪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温奥传媒


《邪不压正》扑了,挺惨!

上映首日豆瓣评分就由8.2一路直降到7.2,票房也不敌《药神》,首日票房与上映9天的《药神》不相上下,周末则仅为《药神》的一半,继《一步之遥》后,姜文再次遭遇“滑铁卢”。

差评主要集中在“看不懂”“不好好讲故事”“情节逻辑混乱”“浮夸卖弄”……说实话,这些差评我有些不同意,打差评可以,但也得有理有据,说出个所以然来,您光看个大概看不懂,不给您好好讲故事了,就给人家打差评,这有点不厚道吧。

姜文电影很难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因为它太作者化了,这电影只能是姜文来拍,绝无第二个人能模仿得来。

所以,你说姜文电影需要影评吗?我认为“不需要”!因为评不出来,用文字能评明白的东西人家还拍电影干嘛?

我敢给姜文写影评吗?不敢!忘了《邪不压正》里“华北第一影评人”什么下场了?我顶多比他强一点,会六个字,这点知识还真就不敢给姜文电影妄下评论。

不过,看完电影,感受总是有的,话也总是要说的。

很多人都说,姜文不好好讲故事,叙事根本没逻辑。可电影到底是什么?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讲一个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故事?放在好莱坞工业体系下可能是,但放在世界电影艺术中好像不是吧!电影是一种影像表达,你可以讲一个好故事,也可以天马行空的造梦,甚至你可以拼贴,把故事结构打破揉碎再重组,只要你有思想、有话说都是好的。就像绘画,你能说达利画的那软塌塌的钟不是钟,还是毕加索画中那些错位的五官是扯淡?

况且,这世间发生的事本来就不都是有逻辑可寻的,无数偶然时刻上演,但偶然背后却有必然。姜文电影在叙事上看似没有逻辑,但他背后却藏着自己的一套思想逻辑。讲故事对他来说,太简单了,所以,他不屑于讲故事,故事只是他电影中的一个背景,在这张纸上,他肆意涂绘,把自己的经历、趣味、思考通通放进去,完成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这也正是姜文电影的魅力所在。


《邪不压正》很多观众看不懂就骂,说你电影就是给观众看的,想掏我们兜里的钱,还不让人看懂,这不是垃圾吗?可人姜文也没拿刀架在你脖子上非逼你看,看也罢,不看也罢,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没提前预估好,那是你的问题,不是姜文的问题,姜文电影从来就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爱他的人必定每部电影都欲罢不能,看不懂的人多看十分钟也是浪费。

有人看了姜文电影说他直男癌,其实他把女人当神,他影像中的女人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有人说他太自我,不尊重观众,其实他对观众尊重着呢,我们吃惯了萝卜白菜,别人就顺着我们的性子,也给你吃萝卜白菜,但姜文偏不,他想给你吃鲍参翅肚,结果你肠胃不适,就赖鲍参翅肚不好,连带着给你做菜的厨子也骂了,可人厨子本是好意,他相信总有一天你进步了,回过神来说,还是鲍参翅肚有味道。


姜文就是这种,他的电影绝不是你初尝就能体会到其中奥妙的,不会直给,你得反复品,一千个人看姜文电影就有一千种解读,有些解读甚至连姜文自己都没想过,这也是姜文电影最大的乐趣所在。《邪不压正》里面的隐喻特别多,后悔当初没好好学历史,如果有时间,非得把中国近代史重新研读一遍,如此才能解电影中的许多细节。

《邪不压正》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习武少年李天然目睹师兄朱潜龙勾结日本特务根本一郎,杀害师父全家,李天然侥幸逃脱,被亨德勒救下并赴美受训,十五年后受命回国并为师父报仇。《邪不压正》又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它不只讲表面的复仇,而是讲中国人的意识觉醒,还是用姜文独有的不羁与戏谑,来表达他对日本侵华的看法以及当时中国人的一个状态。

李天然代表的其实就是当时普遍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从他师父被杀那一刻开始,也就意味着封建王朝被推翻,他的身份就开始混杂起来,留美十五年,美国话说得比普通话还好,不中不西,土洋结合,这也折射了当时中国的一个现状,毕竟民国时期,我们学的是美国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李天然先是有一个美国爸爸,后来又有一个中国爸爸,而他从被救到受训到回国,所有的事都是中国爸爸蓝青峰筹备十五年下的一盘大棋,但这大棋却纯属扯淡,蓝青峰表面看起来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可实际上他做的哪件事靠谱了?一切都只不过是他自以为是,天南地北的侃大山,竟然还能有这么多人相信他的鬼话,李天然更是被他当傻小子忽悠,被忽悠是源于内心的恐惧,正如当时的中国人,嘴上恨日本、恨汉奸,可行动却迟迟没有,被暂时的“太平”蒙了眼,才导致日本长驱直入,侵略中华。这点上,《邪不压正》和《鬼子来了》倒是挺像。



还好李天然会上房揭瓦,屋顶之上,他遇到了给他方向,令他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的关巧红。关巧红跟李天然一样,背负血海深仇,但她更为成熟、隐忍,她知道如何积蓄力量,蓄势待发,而李天然正是在她的指引下,从原来只会嘴上信誓旦旦要报仇,可实际行动永远是小打小闹,到现在烧了日本人的鸦片,坚定复仇信念,最后杀死朱潜龙和根本一郎。屋顶之上,巧红指引着李天然的灵魂。

而屋顶之下,李天然又遇到了唐凤仪,一个剑桥毕业,有钱买岛的新兴资产阶级,却想着依附封建,做朱潜龙的大老婆,何等异想天开。但当她遇到李天然后,思想逐渐改变,她先是觊觎李天然的肉体,随后便被他的灵魂吸引,她回扇巴掌反抗朱潜龙,通知关巧红救李天然,最后从城墙上跳下,她看清了这个世界的荒诞,她知道自己活不下去,而蓝青峰却还在做自己的糊涂大梦。这两个女人其实都不简单。

蓝青峰最后对李天然说“我救了你一命,你救了我一命,我已经不再是你爸爸了,你也应该去找个自己的儿子了”,说这话大概是因为他看到了李天然的觉醒,再也无法被自己操控,所以,李天然今后的路应该由他自己去面对,中国人的路还得靠中国人自己走。影片结局关巧红离开,李天然独自站在屋顶,面对的正是中国今后的路。


《邪不压正》节奏快,台词密集,让人看得特别爽,各种梗、各种隐喻也非常值得玩味,可以用“有趣”二字形容。其实,有趣的何止电影,更是姜文的灵魂!姜文电影里充满了他自己的嬉笑怒骂、狂放不羁,他撒着欢儿地玩,把自己彻底融入电影,而我们欣赏的就是他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你无法评价好与坏,对与错,只需静心享受他为你炮制的一切。

《邪不压正》你可能不喜欢,但不可否认姜文是个对历史和社会有反思的人,他喜欢用荒诞、幽默来表达自己的怀疑,戳中人性中最不愿面对的点,他在电影中表现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状态,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历史,做出抉择。在商业片泛滥,人们沉迷娱乐,懒于思考的今天,中国能有这样一位极具深刻思考性并带你去思考的导演,难道不是该庆幸吗?

“我就是为了这口醋才包了这顿饺子”,《邪不压正》也正是姜文有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才拍了这部电影。


慕雨101


#姜文#还是很成熟的,对镜头的运用,对节奏的把控,一看就是老江湖。

说起讲故事,没人能比他把故事拍的如此荒诞,荒诞的结局应该是让大家动容,但我觉得差了点意思。

姜文的片,不能用烂来形容。大家认为的烂,无非是导演偷懒,不花心思,纯属捞钱,但姜文是认真的拍,他极力地想凸出自己的特色,在意的太多,各个层次边角料在加强自己的特色,自然就呈现地不那么酣畅淋漓,个人觉得看完也没有觉得很痛快或者很压抑,情感共鸣自然就少了。


故事很简单,大概就是1937年,青年侠士李天然身上背负着血海深仇,在美国秘密训练多年后回到北平,各方势力相继登场。姜文讲的,仍旧是是赤子之心的浪漫主义和老谋深算的现实主义推到邪势强权的故事。

但就是觉得故事推动的结构很混乱,#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的被动属性,导致整部影片都是配角再引领着故事的前进。一会朱潜龙,一会蓝青峰,甚至关巧红和唐凤仪对于情节的推动都好过李天然。

观影途中也是很累,因为历史线不清楚的我,脑中一直回忆历史课本,原因是隐喻满身地抖,明朝暗讽随处可见。

一会想这小脚是讽刺传统腐朽思想,巧红的脚好了,能飞了,是不是战胜旧势力的意思;

美国,逃难地,幻想乡,当时的自由象征;

根本一郎,根本就是一狼,伙同同类,狼狈为奸;

在李天然前往协和报道上岗的第一天,曾在院长面前,对着一只肾的标本起誓。这个肾的主人,是梁启超吗?

电影中提到过三次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方,这不是一个笑话,可以说是没有一个准话,“爸爸们”说的话,和曹雪芹的梗一样,都不可以相信。

屋顶之上,是江湖儿女的快意恩仇。屋顶之下,是布局者们的暗中筹谋?屋顶上下,两个世界?

张将军是张学良还是张自忠来着?

裁缝巧红是哪个历史人物为原型?

感觉是姜文电影里昆汀味最重的一部了,暴力美学砰砰砰。有的人二刷,有的人看的不爽,每个人角度都不一样,每个人物的代入都不一样吧。


漫谈北京


先说结论,这是一部很姜文的电影,姜文粉会很喜欢。但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观众,我会觉得看得不爽,情节过于啰嗦重复,部分人物关系交代不明,也让人看电影的时候觉得云里雾里,甚至让让人难以看明白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我不推荐朋友去看。


继《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之后,姜文执导的民国三部曲终于要凑齐了,在距离《一步之遥》上映四年后,我们总算等来了《邪不压正》。看完了《邪不压正》,我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来评价这部影片,想来想去,大概最合适的评价就是:这电影很姜文。

60后的姜文,中戏毕业,演员身份出道。早年凭借在《芙蓉镇》中的出色演出,一举成名。后续不满足演戏开始尝试做导演,姜文导演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王朔当时拒绝做他的编剧,姜文直接自己亲手写了9万多字的剧本,也把原著彻底“姜文”风格。

相比于王朔写文的随心所欲,姜文做导演则显得更加特立独行。他喜欢在电影中加入特有的幽默风格,并以此反映某些时代现实。因此他的电影中,经常会有大量的黑色幽默台词和表演。同时姜文的电影擅长隐喻,通过夸张的镜头、无厘头的表演、明快犀利的台词对白,来对现实或某些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说看姜文的电影是需要智商的,一般姜文的电影要多看几遍才能懂。于是对姜文的电影作品的评价,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喜欢的人奉为偶像,凭借姜文两个字就必会捧场。不喜欢的人,看完之后几乎异口同声评价,什么电影,拍的啥玩意儿。

然而这就是姜文,他有他的霸气,他有他的偏执。他有自己的独特的黑色幽默,也有他的锐利和思考。他不会刻意迎合大众的审美,总有一些自己的孤傲和坚持。就像这周看的《邪不压正》,剧本也是一改再改。据编剧介绍,一场对话戏,姜文要求反复写了7万字。一般来说,7万字几乎已经是一个常规剧本的总字数了。

此次《邪不压正》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七七事变前夕,华裔青年李天然(彭于晏饰)重回北平开启复仇行动的故事。单论演员演技,真的是非常养眼的,彭于晏的完美身材和屋顶跑酷,交际花唐凤仪(许晴 饰)的性感和诱惑,裁缝关巧红(周韵 饰)的温柔与强悍。在北平那个鱼龙混杂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明的角色。除此以外,电影的场景也值得称赞,几乎完美呈现了北平街市。尤其是一开场白雪皑皑的北平美景,让人非常震撼。演员的台词依旧明快犀利,并且不乏一些黑色幽默。印象中特别深刻的一句台词,蓝先生开车带着李天然去复仇时,李天然说“不要再哭了,再哭就到了!”蓝先生回了一句“我压着速度呢”,让人听了真是要泪中带笑。

尽管这部电影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但是情节过于啰嗦重复,部分人物关系交代不明,也让人看电影的时候觉得云里雾里,甚至让让人难以看明白一个完整的故事。看完全篇,就有一种导演在秀智商,一直给你出考题的感觉。比如彭于晏屋顶奔跑的镜头,来来回回十多次,有时真不明白导演的用意是什么。

总的来说,《邪不压正》这部电影是极具姜文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姜文的粉丝肯定也会拍手称快。然而对于我而言,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更希望看一个更完整,更痛快的电影。正如曾经网友对姜文电影的一个评价,“如果他想表达的东西我们都一清二楚,那我们也没有必要看他的电影了。” 《邪不压正》,这很姜文!


大雄说


什么叫票房增速乏力?

明明是票房逐日下降啊。大家看目前上映2天的票房走势图。今天是第3天。

周五首映票房1.2亿。按道理说,一部电影周五上映,周六是周末休息,票房一般都会比周五增加,看增加的幅度就知道这部电影后续票房情况。

但是《邪不压正》周六票房比周五还少啊,只有1亿出头。

同时排片场次,大家注意了,从周五占比40%,12万场,逐渐下降。周六是36%只有10万场;今天周日了占比继续下滑,只有9万场了。

这说明影院经理们得到的反馈是:上座率不高,得减少排片场次。

而同期已经上映11天的药神周六票房增幅达到40%多,30亿已稳。

猫眼上对《邪不压正》最终票房预测已经降到6亿,相当凄惨。搞不好我看6亿能不能有也不一定啊。上一次《一步之遥》在2014年上映,票房也有5亿。如今4年过去了,中国电影总票房已经从2014年的400亿不到,增加到今年有望破600亿,又差不多快翻一番了。

姜文这部新片的票房可能并不会比上一次增加,这就说明观众这次对《邪不压正》相当不满意。大家看猫眼评分7.5,这可不是豆瓣,在猫眼评分低于8那就相当于烂片级别了。

《邪不压正》当然不是烂片。但代表普通观众意见的猫眼给出这么低的分,说明很多观众没看爽,不是《让子弹飞》那种爽片。

至于为什么搞成这样?我看这次姜文啊,可能还是对票房不是太在乎。

按照拍一部票房成功电影,接下来浪2部的惯例和经验(第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票房冠军,接下来一个禁了,一个《太阳照常升起》票房扑街;第4部《让子弹飞》票房冠军,接下来《一步之遥》和这次《邪不压正》票房扑街)。

大概我们只能等下一个姜文电影,才能重新看到他收敛一下了。

毕竟姜文电影大家公认:有特点,但是太自我。什么时候投资人压力太大让他必须得赚点钱的时候,大概他才会回来好好讲个大家看得懂的故事吧。


梁鹏飞


《邪不压正》在7月13周五首映当天票房便已迅速破亿,成为今年华语电影最快破亿的电影之一。姜文的电影一向以浪漫隐喻和不拘一格著称,在《让子弹飞》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之后,2014年的《一步之遥》却让姜文折戟沉沙;而作为"北洋三部曲"的终章,《邪不压正》则给人带来更多的期待。

从首日票房增速过快发现,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巨大期待,可在后面14和15号两天的周末市场票房来看,并没有呈现出持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增速放缓也给《邪不压正》突破10亿大关增添了更多的压力。至于具体原因我想是多方面的,除了《我不是药神》话题性票房效应对《邪不压正》造成了冲击之外,电影本身才是最重要原因。



姜文的电影整体感觉让人热血喷张,可其中包含的复杂的隐喻和意识流的对话让许多观众直呼看不懂。对于看过简单剧情片的内地观众来说,必然对姜文电影的观赏上存在了一定的障碍;而姜文从第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一直坚持他荒诞、浪漫以及意识流的风格,并在《太阳照常升起》达到了巅峰。


虽然《让子弹飞》让人领略到了姜文的超凡才华以及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可在市场面前,姜文一直坚持了自己最独特的风格。《一步之遥》便是姜文不顾观众,尽情发挥才华的最好案例,《邪不压正》依然很姜文、依然很梦幻,但是这次姜文却很早的拿捏了自身的火候和观众的嗨点,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再次寻回到了平衡点。至于票房增速乏力,还是源于观众的审美和对电影的理解原未达到应有的水准。


那些说《邪不压正》不好看或者看不懂的观众,那是压根不了解姜文、甚至不了解电影的真正意义。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造梦的机器,而不是叙事的一套工具;姜文把电影当成梦来塑造,这才是中国电影的真正良心。


关注头条号武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武侠。


武侠小王子李言


姜文导演新作《邪不压正》7月13日正式上映了,单日票房已超1亿,效果比预想的好很多。但此后两天,高开低走,不仅票房持续走低,而且豆瓣评分也是持续走低。虽然“姜文式”电影总有让他们无法拒绝的东西,但绝大多数时候观众不愿意去“容忍”。

1.电影不能是导演自己在玩任性,而是要让绝大多数观众看得懂

《邪不压正》里,从外部来看,青瓦绿树、雪国北平。拍的极美,姜文恰恰在视觉上的精致更进一步,各种西洋乐的杂糅让电影更加丰富和饱满。姜文在这部电影里除了编剧、导演于一身,剪接都亲自上阵,有人说,成就成在他的自我,败也败在他的自我。

在130多分钟电影,李天然为师傅复仇是故事的主线,但每一个观众都能看出来蓝青峰才是其中的关键。姜文硬塞进更多的东西,很多时候你想去解读,但不知道如何入手,解读它有意义吗?电影里遗漏了太多细节,不连贯;哪些细节是真哪些细节是假,不知道。唐凤仪是电影的关键人物,需要怎么解读、解读什么?每一场戏都不一样,人物是分散的,解读出来也连接不到一起;关巧红这一角色是全片中重要人物,在李天然的复仇道路上起了引导作用,她是啥身份?为什么要帮助李天然复仇?由于她的人物性格不完善,报仇的故事线被揉的七零八落。李天然除了浑身的肌肉观众能看得懂,无论是骑单车还是奔跑与屋顶如同神剧,为什么穿着“皇帝的新衣”奔跑于屋顶?蓝青峰为什么突然杀了亨德勒?等等,还有更多这些细节观众都无法理解。看的很累、很糊涂。还有,谁能看懂朱局长和朱元璋合影?臀部盖章是什么意思吗?钟楼紧十八慢十八敲钟不紧不慢又十八要表达是很么?等等,太多。

2.电影节奏太快,观众跟不上节奏,细节太复杂,来不及去解读

大量密集的台词,如同说对口相声,让绝大多数观众跟不上节奏。尽管姜文在《邪不压正》里喊着“我压着速度呢”,但朱潜龙暴起的青筋和李天然跟不上语速的台湾普通话暴露了一切。几乎每一句话都有跳跃,观众怎么能一下才能明白,又不是你导演肚里的蛔虫。当你还在想前一句时,后一句就过去了。《邪不压正》的镜头剪接更快,虽然这种人工的流畅感满足了观众的爽感,但配上电影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一切变得含混不清、理不出头绪来。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影迷来说,这样的拍摄手法太跳跃,一旦过度就会让人心生不满。但对于一小部分影迷来说,有难得的爽感,超越了对传统电影的评判标准。观众失去了解读的欲望,也就失去了对电影的兴趣。

3.10亿票房成坎,成也姜文败也姜文

从现在来看,口碑迅速下跌的《邪不压正》似乎很难突破10亿关口。是姜文高估了观众,还是观众低估了姜文?姜文的电影一向很任性,这部电影已经任性到了可以在北平的屋顶上飞檐走壁,骑车撒钱,扭头躲子弹的境地了。朱潜龙能将武术高手的师傅一家灭门,杀不了一个十三岁的师弟?你信吗?

看电影看成了猜谜游戏,反正我看不懂,观众很多也看不懂。关键是观众根本就没兴趣买你的那些私货,我看电影就是图个乐呵,不想去考证。从现在来看,说票房增速乏力是客气的,过了周六、周日,恐怕是增速无力了。猫眼上对《邪不压正》最终票房预测已经降到6亿,相当凄惨。我看搞不好我看6亿能不能有也不一定。

《邪不压正》当然不是烂片。但代表普通观众意见的猫眼给出这么低的分,说明很多观众没看爽,曲高和寡。有观众才有票房,有持续的观众才有更高的票房。当看过的观众出来说电影太快、跟不上、反应不过来,那么后续的观众就会逐渐减少。

还有,剧情没有想象的那样血腥。朱潜龙将师傅一家灭门,还有蓝青峰被朱潜龙抓起来让人一颗颗掰牙有点血腥。

当然,票房决不是区分好电影的唯一标准。


褚汉辰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邪不压正》一上映,观众争论飙升,影视出现巨大矛盾争议,其实已经算是影视作品成功了,没有争议的影视作品就好比空白纸,毫无意义,这一大粗笔刻画在一张白纸上,每个人会联想到的就不同,这也是预料中事,而《我不是眼神》本身就是叙事剧情电影,能读懂是很正常的。

《邪不压正》让观众纠结的是,这到底复仇片,还是爱情片,更或者是爱国片,我个人觉得三者都有,复仇可以有爱情,爱情中可以带复仇,复仇可以有爱国情怀,爱国同样可以复仇,也能爱情,难道复仇就仅仅是复仇?爱国就仅仅是牺牲?

矛盾点一、全片相当大的部分在屋顶跑跳,骑车,裸奔,其实屋顶可以理解为爱情浪漫之地才对,乱世中的爱情脚不着地确实是真的,所以爱情只能在房顶上完成,在钟楼中追逐,试问乱世又有几人敢在街道上恋爱撒娇?这种安排也是具有合理性的,当然,吸食鸦片的爽男是个例外。

矛盾点二、复仇者不太像个复仇者,李天然是如此隐含深仇大恨,不过内心确实有些胆怯,很多人不理解,既然要复仇为何不痛痛快快,而是经常跑去泡妞,其实本身李天然就是个矛盾体,少年阴影很深,压制了他的部分复仇欲望,同时有不得不复仇的对冲矛盾,美国假养父死掉,梦中情人的激发,最终克服心理障碍义无反顾复仇,全片大量情节其实是在为复仇做铺垫,要知道真正的复仇之路不会一帆风顺,而且磕磕跘跘,更不会让你一路爽到底,失落、怀疑、动摇的心理会时常出现。

矛盾点三、蓝先生的角色,这个角色可算是全片中轴,他本身不是男一号,但是作用却大于男一号,很多人觉得非常矛盾。而且很多人觉得蓝先生自相矛盾,以他的势力,杀个朱局长,杀个根本其实是很简单的,他知道他一旦动手可能会提前引发战争,所以他不动手,而是等十多年,让李天然来杀,而且他还出卖李天然,自己退居幕后,这就是巧妙的安排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私人复仇故事,让大家都能看见,以避免战争开战的理由。

影片中几句话交代了蓝先生的身份,他是张学良将军安排在北平的一个重要人物,可算是特工头目,他的作用巨大,监视日本人的一切动向,还要坚固其它军阀势力,以及各国特工,他告诉李天然如果他回不来就意味开战,这里是特指七七事变,再从与美国人对话得知其两子均是死于非命,应该是牺牲才对,因为巨大的仇恨,是私仇也有国仇,仇恨情怀,他选择忍辱负重,同时他也是爱国份子,这是非常肯定的,他已经把李天然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必要时牺牲儿子在所不惜,因为他的使命更加重大,这和他牺牲李天然并不矛盾。

不知观看后的你又发现了什么内幕?

票房是否下滑,其实并不影响影视的成功性,就像当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徐克的《蜀山传》,又真有几人看懂,觉得好看,当年倍受争议,还被骂的狗血淋头,十年后反成为经典,这就是当下很多人解读能力还不够造成的,不按套路出牌就说是烂片,这是不合理的,这是不尊重艺术的表现!充分正明当下很多人浮躁的心理,不够冷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