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母亲为何一生不与儿子和解?

王明硕


我来分析一下吧。

姜文他妈只所以恨姜文,

原因只有一个。

姜文他妈恨姜文他爹。

姜文他妈一看到姜文,

从姜文的脸上就看到了姜文他爹的影子,

姜文长的特别像他爹,几乎一模一样,

看见姜文就等于看见他爹了。

姜文他妈和姜文他爹离婚后,

就恨上了姜文他爹,

可姜文他爹对不起姜文他妈后又另娶新欢了,

于是姜文他妈就牵怒于姜文了,

谁让姜文长的太像他爹了呢。

打姜文就等于打姜文他爹了。

姜文等于是替他爹挨打了。

这可怜孩子。

挨打了都不知道为什么。


我说你听你说我听


如今的姜文在影视圈名利双收,围绕在他身边的人络绎不绝,他搞定了一部又一部的电影大片,却始终“搞不定”自己的母亲。纵使姜文扬名立万,却始终得不到母亲的表扬和理解,这也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姜文从小就是在外婆家长大的,他的母亲前后经历了2段婚姻,在生下姜文之后又改嫁到了第二个男人家,在这之后才有了姜文同母异父的弟弟姜武。不知道是和姜文的父亲还是和他是长子的身份有关,母亲从小就对他特别严厉,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了。别人的母亲对孩子眼里的时候不忘关心孩子,而姜文的母亲对待他除了严厉之外从来没给过他好脸色。

比如家里的粗重活从来都是姜文做的,洗碗做饭甚至干家务都要他来完成,稍微做错事就免不了一顿打,而弟弟姜武似乎和他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待遇。姜武在家里就是个受宠的孩子,平时做错事或者失败了,母亲还会鼓励他让他继续加油,这种待遇在姜文身上从来没有过。所以姜文后来一直说,自己心底里其实一直是个很不自信人,因为他从来没得到过母亲的肯定,每天还要担惊受怕会不会挨打。

姜文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他没有因为母亲的做法而和她对立,然而处处都想做事讨好母亲。比如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一定是第一时间告诉母亲,当年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也是第一个和母亲说的,结果后者直接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根本不关心姜文考的怎么样,直接把录取通知书扔地上然后就让他干活去了。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冷暴力,让姜文十分难过。

即便是后来姜文做了大导演赚大钱了,想要效仿朋友给母亲买套房,结果迎来的还是母亲的冷漠回应,姜文彻底没辙了。如果是棍棒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姜文的母亲对他严厉了这么多年也该到头了吧,一辈子几十年对姜文从来没有过好脸色,让儿子大半辈子处在不安和不自信中,这就是一个母亲该做的?

说实话,我很同情姜文,别说是他,估计所有人都搞不定这样的母亲。

关注头条号“星途迷影”,看更多精彩点评。

星途迷影


谈不上和解两个字,因为姜文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僵化,只是姜文单方面在节目中说“我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处不好与母亲的关系,她老是一种不高兴的样子,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让她开心”。而母亲的这些“不高兴”更像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期盼。

1963年姜文在唐山的姥姥家出生,童年时期也是在姥姥家度过。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姜文母亲带着他改嫁,在嫁给第二个男人后不久弟弟姜武出生,姜武之后还有一个妹妹姜欢(圈外人),弟弟妹妹的到来让姜文感觉到做老大的苦恼,母亲经常会让姜文帮忙洗衣服、做家务,还要带弟弟妹妹出去玩,做这些在姜文眼中很普通,因为他想帮母亲分担一些事情,所以他从不抱怨或反抗。

或许是家中长子的身份,母亲对姜文寄予很大希望,并且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认为只要教育好老大那么老二、老三就不会歪,所以姜文小时候经常被母亲“教训”。

有一次半夜十二点多了,姜文又被母亲叫起来打,并问姜文错了没有,即使没错姜文都要说错了,哪怕自己不知道错哪了,相反弟弟姜武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姜文的母亲曾说过,姜文小时候很直愣,干什么全在明面上,而弟弟姜武小时候有点“蔫淘”,看上去老老实实的,有时候犯了错,还不觉得是他,总以为他是好孩子。

姜文回忆小时候自己被母亲打,弟弟站旁边乐。

一次姜文出去玩的太久,回家被母亲训斥“去哪了”姜文“玩去了”,啪一巴掌给扇那屋去了,一会儿姜武回来了,“去哪了”“妈,你看这是一树叉对吧,我去把这个树叉找来”“找树叉干嘛”“烧火,咋家炉子点火的时候需要这个”这时候母亲也不生气反而笑着说“滚滚滚”,明知他是胡说八道,但也下不去手打他,所以姜武嘴甜小时候少挨打。

以为小时候不优秀,故而考上中央戏剧学院的姜文,在高兴之余也不忘向母亲“邀功”,但母亲只留下两句“跟我说这个干嘛,你那一盆脏衣服还没洗呢”,看着手里的通知书,再看看母亲远去的背影,姜文有些难过,从小到大母亲从未对自己夸奖半句,他认为是自己不够优秀所以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成为母亲的骄傲,但事实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美好。

直到成为大导演也赚钱了,还帮母亲买了房,本想讨母亲欢心,但母亲却如往常一样平淡如水,看不出一点高兴劲。

随着年龄的增长,姜文也成为父亲,渐渐的理解了为人父母的不易与艰辛,多少间能理解母亲这般“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尤其是母亲去世前两年,他拍电影间隙母亲会给他塞红包,看着鼓囊囊快被撑爆的纸皮,他突然明白母亲的一辈子都为了他们几个,不在溺爱下长起来的姜文很知足。


影视控


“我跟我妈的关系一直处不好,我一直想处好”


“最近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处不好呢,我特别想处好”——姜文

奇怪的家庭环境造就奇怪的姜文性格

姜文是出生在河北唐山,童年就是在唐山姥姥家度过的,之后才是一路辗转,贵州、湖南、北京。

姜文有一个弟弟姜武,一个妹妹姜欢,对于姜欢大家不熟,但对于姜武大家肯定听说过,姜文姜武,长得像双胞胎一样的亲兄弟,但其实,姜文姜武,是同母异父的孩子。

姜文的生父是谁,母亲为什么改嫁,姜文自己闭口不谈,网上也没有资料,姜文口中的父亲,就是现在的父亲,一位老英雄。

姜文小时候也不叫姜文,叫姜小兵,名字不是家里人给起的,生姜文的时候,正赶着爸爸不在家,妈妈忘了给他起名,接生的医生就随口起了姜小军。

有意思的是,弟弟姜武也是同样的待遇,弟弟出生的时候,爸爸又不在家,妈妈又忘了给弟弟起名字,就随着哥哥姜小军起了姜小兵。

名字其实家里长辈早就给起好了,姜文姜武,但一直没机会改过来,也叫习惯了,一直到10岁他们转学到北京,趁着人生地不熟没人认识,就立马改过来了,算是终于正名了。

姜文的妈妈虽然是老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但对于自己家孩子,好像真的不怎么上心。

姜文自己描述自己家庭氛围的时候都匪夷所思

说家里一直很欢乐,嘻嘻哈哈,妈妈成天拿爸爸开心找乐,从来不会糟心过日子,而且包括弟弟妹妹在内的家人,一般能用武力动手绝对不哭哭啼啼。

这种奇葩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有意思的家庭,造就了姜文以后的另类性格。

妈妈对姜文非常严格。

可能这就是中国家庭的母亲,慈母多败儿,好的妈妈就应该是严厉严肃认真的。

家里三个孩子,姜文妈妈觉得要管好三个孩子,必须要把老大管好,姜文作为长子,管好了,其他的都好办,所以姜文和弟弟妹妹遇到不一样的待遇。

身为教师,妈妈不能打学生,但作为母亲,姜文妈妈是真打姜文,定下的近乎苛刻的日常规范,让姜文叫苦不堪。

吃完饭洗碗,必须洗的干干净净,但凡有一点不干净也一定要回去冲洗。

有时候就算姜文洗干净回来,妈妈依旧让姜文出去重新洗

理由是姜文以前经常洗不干净,给妈妈留下的印象就是这个坏印象,所以这次也必须要再回去冲洗一次……

姜文内心估计是崩溃的,这是没抓到把柄,要是被妈妈抓到小辫子,发现有一点不认真地方,那才是真正的“家法伺候、道德沦丧”

姜文最怕的不是挨打,而是挨骂,劈头盖脸的数落,叨叨叨,一说就是大半天。

用姜文自己的话说,是自己挨数落打都是有预约的,大半夜经常妈妈突然想起什么,姜文就被莫名其妙拉起来打一顿,妈妈还问:“你知道自己错哪了么”

然后就是一整夜的数落。

姜文是真的不敢不认真。

姜文和母亲没有矛盾,所以不存在和解

在许知远邀请姜文做客访谈,姜文说自己这辈子最失败的,就是和母亲的关系。

“我跟我妈的关系一直处不好,我一直想处好”

“最近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处不好呢,我特别想处好”

和朋友吃饭,朋友说,给妈妈钱,给妈妈买房子,朋友妈妈很高兴,姜文学会了,也给妈妈买房子,可姜文妈妈并没有很高兴,还不乐意去住,就住在老家的木头房子里。

给姜文郁闷够呛。

自己考考上中戏了,本以为妈妈这回高兴了,通知书拿回家,妈妈看一眼,啪,扔边上,说那有一盆衣服没洗,别跟我聊这个,洗衣服去……

姜文不知道怎么让她看见自己就高兴,真不知道怎么处理。


要说妈妈一直苛刻,但也不是。

弟弟姜武考北京电影学院,三次落榜,当妈妈知道以后一句数落没有,就说了一句鼓励话:“没事儿,儿子,明年再考,你是最棒的。来,帮我切豆腐"。

妈妈就是对姜文严厉。

而姜文似乎一直得不到母亲的认同,或者说就算得到母亲认同,母亲也不会去鼓励和赞美他。

妈妈太自强,一直知道姜文需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却很少在乎姜文的感受。


这让姜文很困惑也有点不自信。

妈妈并不讨厌姜文,姜文也不埋怨妈妈,两个人虽然不似别人家孩子亲密,但肯定没有矛盾,所以和解谈不上。

在姜文妈妈看来,对待姜文认真严厉的做法,就是应该的,姜文也理解,虽然尽力改善失败了,但不代表姜文对妈妈有怨言。

姜文妈妈有时候叫姜文“大牲口”,在姜文看了这是爱。

姜文后来拍《阳光灿的日子》里边的斯琴高娃原型,就是妈妈,动不动就打孩子,恶趣味,有点夸张,但肯定有妈妈影子,起码在姜文看来。


不过后来妈妈看了这电影之后病了,可能是明白了儿子怎么看待自己,但没有道歉,姜文也没有让妈妈道歉的意思,后来在姜文理解中,妈妈当时的做法是对的,确实是为自己好。

而妈妈病好以后,也开始有些改变,虽然生活中依旧对自己没有太多热情,跟自己聊天也无非是吃好喝好,但看到别人打孩子,也会出声制止,可见对棍棒教育,妈妈也知道是非对错。

遗憾的是,直到妈妈去世,姜文也没找到办法让妈妈高兴一些,妈妈也没说过什么特别热情的话。

姜文大概也知道,这就是中国家庭的母亲吧。

许多人标题党,总拿姜文失败的家庭和挫败的母子关系说事情,好像姜文和母亲关系永远是水深火热,永远的矛盾重重,其实并不是。

一个不善于表达爱,只会遵从内心,用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

一个缺少自信,一心努力奋斗,想聪明一点强大一点去得到母亲肯定。

一个不说,一个想听。

仅此而已。

天底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妈,又有几个真正恨自己妈妈的孩子。


四斤


没有大家分析得那么复杂,其实,当姜文到了他妈妈的年龄自然懂得那个年龄人的感受,特别提示一下的是传统的中国老人。我五十岁之前给父亲买房子、陪他出国、给他买最好的衣服、下各种特色的馆子,只希望他表扬我一下,可是见面的第一句,总是劈头盖脸的指责,我曾经委屈过、不知所措过,但是,随着自己的年龄的增加,终于明白了人的能力下降时复杂的心理以及不想表达的内心世界。他现在89岁了,每年千里迢迢的回去就为了让他在喝酒的时候骂上我几句,我谦卑地、讨好地,他高傲的教训我、牢骚几句当下,此时,他开心的像个孩子,我释然了所有。


一生向往自由的鸟


许知远:“ 迄今为止你生活了这么多年,生活中充满这些东西,对你会造成失败感吗? ”

姜文:“失败,那就太多了,失败,比如说吧,我经常看见别的见着她妈又搂又抱的…………我跟我妈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我一直想处好。”

相传,春秋有个郑庄公,他母亲很不喜欢他,偏袒他弟弟,就在他继位的时候,他母亲竟然串通他弟弟,要杀他篡位,结果刺杀失败,他弟弟拔刀自杀,他母亲也被抓了起来。那个时候郑庄公就立下了誓言,说今生今世,不到黄泉绝不相见。

后来郑庄公后悔了,挖地道挖到了一个叫黄城的地方,挖出了一眼泉水,他就在那和他的母亲相见了。
有人说,其实郑庄公的母亲在那次兵变中其实已经离世了,郑庄公的黄泉相见不过是自己编造的一个彰显孝顺的故事罢了。

挖一道黄泉,编导和自己母亲的相见,这其实都不是要和母亲和解,其实是要和自己和解。

就像我明明知道如何放下,只是到了需要表达出来的那一刻,我还是放不下。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姜文在家同排行老大,其下还有弟弟姜武,妹妹姜欢。父亲姜洪齐是名军人,平时沉默寡言,颇有正气之风,母亲高阳曾是一名音乐教师。

(网络上有传言说姜文的母亲是后来改嫁给姜洪齐的,查阅了一些资料,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相关的采访进行佐证,所以这里对姜家的讨论不会涉及改嫁一事。)

自古以来,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母亲其实是慈祥、温柔的代言人。但近代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祟,越来越多的母亲颠覆慈祥的形象,冲破传统的牢笼,用几近苛刻的方式教导子女。

姜文的母亲高阳也正是坚信慈母多败儿的严母代言人,姜文在采访中曾谈到过这样几件小事。

1. 吃完饭必须洗碗,而且必须洗干净,但凡有一点不干净,就会让姜文重新洗。

2. 母亲不常打他,但是会有劈头盖脸的数落,甚至有时候会在半夜被母亲拉起来数落一番。

3. 姜文考上中戏时,母亲也并没有显露出多少开心,而是让姜文去洗衣服。

4. 朋友建议买房可以会让母亲开心,结果姜文的母亲却不愿意去住,反而就爱住内务部街。

姜文说自己其实是一个自卑的人,的确,从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出来的长子,怎么可能不自卑呢?

在今年爆火的现象级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备受母亲的宠爱,是全家人的中心,但是其实并不尽然,他的身上其实背负着和姜文一样的东西,苏明哲考试总是拿第一,最终的梦想还是出国留学,可是这一切是他想要的吗?他只是在向母亲想培养出来的优质长子目标靠拢,他爱面子,充大头,也不过是自卑的另外一种表现。

调皮的孩子向母亲索要爱的方式,是打翻泡菜坛子;懂事的孩子向母亲索要爱的方式,是不断成为最优秀的孩子。

董卿说,“我父亲对我的严厉和苛刻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这样的教育方式的问题是,我会经常出现一些自卑的情绪……我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觉得踏实。“

姜文何尝不也是这样,我很难想象像姜文这样的人,会说出“我其实一直很自卑“这样的话,也很难想象董卿也会和姜文有一样的感受。

严苛的家庭教育环境将一个孩子的天真烂漫足足得生吞活剥掉,但善花怎么能够结出恶果?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说姜文的母亲不爱姜文,我是不敢苟同的。在老人家去世前的两年,姜文的母亲曾把姜文拉到一旁,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姜文说,那个信封已经快要装满了,甚至都快顶破了,而且里面的钱大部分都是红的。

老人黝黑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被照得熠熠生辉,粗糙的双手不断得将攒下的钱铺开弄撑,有时候碰上太过于褶皱的,她甚至还要将它们放在床铺之下,压一压才好。今日,大儿子又送了钱来,老人家用得了什么钱?还不是又攒下来塞进那个被抚摸了无数遍的信封之中,人总是会预见一些事情的,当老人把那厚厚的钱交到大儿子手中时,就如释重负,这辈子该有的,大儿子已经靠着自己得到了,老人没有什么好给的,也只有这个信封了。

不管是考上中戏也好,还是拿到各种电影节的奖项时,姜文几次颇具骄傲的时刻都不曾让母亲的笑容展现,他说,“我跟我妈的关系一直处不好,我一直想处好。“

但同时姜文也有说过,母亲曾经对他,是无原则的护犊子,她其实很爱他。

在《新大头儿子》的电影中其实也聚焦了这一社会热点,围绕培养孩子到底应该成长还是成才进行探讨,围裙妈妈就像是姜文的母亲,崇尚“精英教育模式”,而小头爸爸则选择“快乐学习法则”,这两种方式究竟是哪一种好?我们没有办法去证明,夹杂了爱的公式,怎么做都是对的,不管是董卿的父亲还是姜文的母亲,我们都很难去指责他们,这样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

老一辈人心中其实是有一种特殊的控制欲,现在的年轻人心中,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和而不同反而是人间大爱。但是在老一辈的家长眼里,这其实是无法容忍的事情,吃苦瓜这件事情,一直是围绕我和我家人之间的问题,他们总说吃苦瓜健康,我也总是笑着说知道了,但是筷子绝对不会伸向苦瓜的碟子,不吃这样简单的事情,在我家人眼中不可容忍,因为在他们眼里,为你好,你就必须的吃。到最后,是我用一吃就吐的七荤八素的模样赢得了这场苦瓜之战的胜利。

问题其实并不是苦瓜好不好,有没有营养,因为苦瓜好,我知道,我只是不愿意吃而已。这样的事情在家庭中其实会发生很多次,提炼出来的观点就是,“你究竟有没有按我说的做?我不在乎你是否会有成就,我只在乎你是否按我说的做了。”

而针对这样的观点产生的矛盾来说和解其实过于的苛责,因为没有人知道高阳老师是否曾经在看儿子的电影时露出过笑颜,或许在某个入睡前的夜晚,高阳老师也曾甜蜜的笑过,她也知道,即使儿子现在没有按自己说的做,过得其实也特别的好。

就像当时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高阳老师也是看了姜文送来的书,给了姜文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推荐了夏雨,而姜文也是听了母亲对夏雨的评价后才定下夏雨演男主角。或许在某个时刻,她已经和自己和解,放下了心中的期待,接受了姜文自己的追求,只不过这些是姜文不知道罢了。

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过大的矛盾,这问题也不过是我们千万家庭中的缩影罢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姜文的母亲已经走了。围绕他们两个人的情结已经打不开了,而我们呢?我们的情结呢?就像是《都挺好》中石天冬对苏明玉说的话一样,你已经没有办法和你母亲和解了,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是你也可以选择放下。

探讨别人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收获些什么,这样的探讨才是具有意义的。

黄渤说,“年轻的时候不懂父亲,后来想懂父亲,父亲却已经糊涂了,如果能够再回去,我只想静静的陪着他。”


四月辣椒


原生家庭一定要和解吗?

今天在头条看了一个关于和父母和解的问题,稍微有感而发想谈谈自己的拙见。

我爸爸妈妈是49年生人士,文化革命开始的时候他们17岁,那个时代结束是76年,我在那年出生。他们应该算是老三届吧,时代蹉跎了这一代人,他们那十年的经历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想象更不能深刻去理解吧。

同样的时代也会造就不同的人,我爸和我妈就很不同。时代把我母亲造就的非常扭曲变形,她什么都不相信,什么事情都非常要强争强好胜,表面上对人热情诚恳,热心善意,满嘴也是仁义道德,但是回到家没少说别人的坏话,对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两面的,对我和我爸也是极尽狭隘刻薄,我爸和女同事说话她知道了就会去单位找我爸领导,要不就是在家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找来痛诉我爸。

我小学五年级他俩离婚了,我觉得我爸早都受不了了。但是我判给了我妈,我爸觉得我是女孩妈妈照顾比较放心。结果我妈对我非打即骂,各种谩骂侮辱,骂着骂着就扯到我爸身上,觉得她这辈子都是毁在了我爸身上,然后就又怨又骂的发泄在我身上,尤其我上了初中,几乎每天挨骂,三五天就挨打,我还是班上的前三名,班干部,老师们都非常喜欢我,可是我在家里活的一点尊严自信都没有,家里除了做饭,家务活都是我做,假期连饭也都是我做,她说是锻炼我,这方面我倒是不怨,可是经常是我作业还没做完啊,干着家务被她各种谩骂,说怎么干不好怎么干的慢,有时候自己越骂越气就上来打,等她完全发泄完,晚上八九点了,我才开始学习,她去看电视,声音还特别大,要不就是来几个狐朋狗友在那虚伪的聊天,等人家走了又说各种对人家的不满。

这种水深火热的日子没把我逼死逼疯,我要感谢老天爷给我天生乐观善良的性格,感谢初中我最好的闺蜜们,每天听我口若悬河讲昨天晚上我妈怎么发飙折磨我,讲的我都和他们一起笑到不行,可是我每次都说,其实我昨晚真的很惨,我哭了一晚上,她们笑完也还是很关切的问我,你要不要去查一下,你到底是不是你妈亲生的?我也每次都斩钉截铁的说,绝对的,我长得实在太像我妈和我爸了,谁见都知道。也好在我那些好朋友家庭都比较和谐,她们也都有纯真善良的心地,所以感谢苍天感谢我的同学朋友们对我的厚爱和陪伴,那些年如果不是我那么留恋学校生活留恋那些我喜爱的同学们,我怕我早都赴黄泉了。

直到我大学毕业,我妈这期间接过三次婚,也都离了。每次有新的老公的时候就会对我忽略一些,虽然她是想体现我的多余,可是我反而可以透口气,结果她又离婚了,刚离婚她总是对我特别好,还说:妈妈幸亏有你,不然妈妈怎么活下去。等过两天她就恢复了,没多久又结婚了,然后就各种嫌弃我忽略我,好在她结婚的这几个人都很好,人家和人家的孩子反而对我比她对我好。那时候我想,他这样做也对,我们这种结合家庭,他这样做是不是有利于家庭团结呢,可是我看下来人家对我好人家对自己的孩子更好啊,为啥她就只对我不好对别人的孩子反而更好呢?我一直带着很多疑惑,但是那些年我却始终相信她这都是为了我好。

那些年我超爱看青年文摘,很多鸡汤文学,简直就是我内心暖流的重要供给,我一直告诉自己,现在的社会比起文章中那些好的太多,经历这些苦痛肯定对我有好处,我甚至觉得这一定是上天在塑造我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我要珍惜自己的经历,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也” 每次都在心中默背。瞧瞧,这就是鸡汤洗脑的结果。但是确实是这种信念在支撑我,当然后来越来越大,我也开始明白,留在这个家我就是死路一条,所以我奋力学习考大学都很顺利,甚至后来还去了德国留学。

有一点是我妈特别要面子,由于我一直名列前茅,这方面她总觉得是自己在外面炫耀的资本,当我说我要去德国留学可以打工自给自足,她非常支持,就是不愿意掏钱,最终是同意给我投资一万块学语言,不然没法申请学校。但是她说了去了德国不许再要钱。直到现在我再没拿过她的钱,连我生两个宝宝她都躲得远远的,生怕我们让她帮忙带孩子。

这样的母亲你们觉得怎么寻求和解呢?如果必须完全妥协的和解又有啥意义呢?

起先我一直追求和解,她来我家,我有时间就带她到处玩,去好吃的地方吃饭,带她旅游。从有了宝宝我家一直请家政帮忙,就怕累到老人,可是我越对她好,她越是情绪化,最后总要找个由头爆发,每次来我家,两个月就开始找事骂我训我跟我吵,还总想动手的架势,最后我老公都懒得理她了。而且她一直重男轻女,可惜只有我一个女儿,从小她不论什么原因开始大骂我都会扯一句要是个男孩啊就咋样咋样。然后就是一堆陈芝麻烂谷子,豆腐三碗三碗豆腐的数落若干年前和我爸的各种恩怨,数落我怎么不好,说她们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生活,年轻人要自己过好自己的,说她们过去老人都帮不了他们,生活多么艰难都是靠自己,你们现在这么好的生活了为什么还要拖累老人,莫名的还会说我们的那点积蓄也就够养老,你们也不用老想着,以后当然都会给孙子的,bla bla…… 各种怨憎会。

刚开始我也没在意,我觉得诚心就能打动,下次她不生气了想来我又让她来,可是同样的戏码总是反复上演。我怀二宝的时候,挺着大肚子她还在我家撒泼打滚,那次我公公婆婆都看不下去了,后来我们都感觉到,我越是对她好,她越觉得我们有所图,她不想回馈别人的好,所以她有负担有压力了,就产生了负面抵触情绪,就要摆脱,就要怨,就要回到那种全世界欠她的状态她才安心。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让她来了,她也没要求来,我们二宝都快三岁了,她始终没来过。

我自从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以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问题——孩子更爱父母。孩子对父母的爱其实是与生俱来的,是没有功利心的,父母对孩子反而有功利心,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无私程度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道德水平个人素质,或者说德行。如果德行不够,就会搞成功利的爱,因为你对孩子有付出并且有期待有要求,你培养他你会希望他优秀,你喂养他你希望他长高长漂亮,可是孩子对你的爱没有任何希望,他只是希望和你在一起,什么都跟你在一起,这才是纯粹的爱是真爱。

即便我妈这样对我,我有了孩子仍然希望她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离近点就行,我都是请家政的,我不是要他们为我带孩子,包括我公婆,我觉得我老公一定愿意和父母在一起,老人肯定也愿意看着孙子孙女,这叫天伦之乐。我请家政甚至也可以请个全天保姆带娃也可以,不是一定要他们带娃,主要是让一家人在一起。

这就是我从自己做儿女的心情结合我的孩子们的心情理解的。所以,在父母和儿女的关系之间,如果搞不好,大多数是父母的责任多,就算说遇到了不懂事的儿女,那这么不懂事的儿女是你们做父母的一手培养的,不应该怪儿女,应该自己负责到底,自己种下的果实自己消化。总之,父母是因,孩子是果,父慈子孝,上行下效,养不教父之过,教育方面我们的古代哲学里面都有很成熟的理念。基督教里面也是告诉你,“孩子是上帝托管在你这里的财产”,这一句非常有深意,孩子不是你自己的私人财物,可以随意取用支配,是托管在你这里的他人的财产。这个“他人”我觉得要理解为孩子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儿女做起的,大家想想,谁能接受“我不是独立个体,我是我爸妈的私有物,他们让我咋样我就咋样,我不是自己的,是他们的”?

中国传统哲学讲究长幼有序,父母是长,子女是幼,位居顺序高的是父母,他们如果居高临下,霸道不讲理,或者固执己见,子女们有什么办法呢?现在很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紧张,寻求和解的时候都把责任全推给子女,只对子女提要求,就只能子女完全顺义父母才能和解,最终都是让儿女妥协。具体情况当然很多,我暂不细讲。但是,长幼有序,也应该是父母先退让妥协才对啊。再者就从人权本身讲,从咱们现代教育理念来讲,只让子女妥协这也是说不过去的?这还不是因为那些父母完全不肯接纳孩子的不同个性,但是孩子又想和父母处好,最后还是孩子妥协啊。

这种和解其实不是真的和解,这是子女们退让,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爱,本来我们想要父母理解我们给我们纯粹的爱,但是父母不肯理解,他只接受用他的方式和你相处,他不在乎你的感受,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所以,只能子女妥协。试想一下,我们现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从他们很小我们都是尽量和孩子沟通,理解孩子,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爱孩子教育孩子,这才是真爱。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谈恋爱的双方,如果对方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你相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爱你,根本不管你是否喜欢或者对方的方式让你开心不开心,那如果你受不了你会妥协接受这样的恋爱吗?所以人们会选择彼此都能接受的对象在一起,可是父母为啥不行?因为你没得选。

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以孩子为主(当然这里面又有很大的话题今天不展开),那我们那些完全不能为了孩子妥协的父母是不是可以被对比一下,我觉得这些父母心中最重要的是面子和自己的感受,至于爱到底是个啥,他们没想过,可能是特殊时代造就吧,我们就不讨论了,但是这是事实,所以,凡是只有一方妥协的和解都是虚假和解,子女只是求个心安、尽孝罢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父母是因,子女是果,父慈子孝,上行下效,爱是对等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只是缘分一场,是一场关系相对绑定比较紧的缘分,但是只要是缘分就需要珍惜,有人说感情就像银行,你想花钱首先要存钱,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一样,并不是取之不竭随便挥霍都消耗不完的。都要珍惜都要多存钱,才能多花钱。如果父母和子女关系不好还特别难和解,那么主要责任在父母那边,做子女的也无须太自责,管好自己照顾好下一代,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的更主要的责任,社会是靠下一代来支撑的,下一代始终是真正的未来。而老人,他们本身的使命是更好的帮助好下一代下二代,有助于传承这是他们的使命,当然不帮也没关系,那就自己照顾好自己,而且整个社会也在养他们,现在的社会福利越来越好就是为了让年轻人有更多精力和能力培养下一代,所以,大家终归是缘分一场罢了,珍不珍惜完全取决于双方。

敬告各位父母包涵我们自己:缘分不易,各位父母,且行且珍惜吧。

欢迎大家讨论

补记:我自己因为这种家庭以及和母亲的恶劣关系,曾经严重抑郁了很多年,通过自救我也走出了抑郁,后来我也通过了解父母的成长和原生家庭知道她自己的成因,母亲从小她母亲对她也非常粗暴严苛,她奶奶非常重男轻女,所以她把自己承受的一切苦痛转而都发泄给了我,我也是她是不是情绪化的发泄对象。

而我想说的是,这些都不重要,不用去怨父母对自己不好,也不用太奢望一定要和父母达到一个很好的相处模式,我是说父母和子女关系也和平时我们遇到的其他关系一样,都是相互的,处不来就不要强求,顺其自然。最重要的,做好自己,自己做个好父母,不要把怨恨传递到下一代,让我们自己都真正独立起来,不要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完美就要在怨恨和追求和解的路上越走越远,要放下,立刻放下,一切随缘。

我自己阅读了很多育儿书,最喜欢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尊重个体,尊重他人,我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没有受到自己成长的影响,我对社会,对于爱人都是用很健康很阳光的心态面对,尤其是我有了孩子以后,我立志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美好的童年,其实我也想和孩子一起重新过一次童年,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疗愈。我从曾经的恐惧、悲观、怨愤、不解、痛苦中走出来了,我觉得现在很好。我们本来也都成人了,不用纠结在自己和父母的不良关系中,更加不要因为这种不良关系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影响自己和爱人和孩子的关系。能和解自然更好,但是和解不了就顺其自然就好了,这没有什么,父母也只是过客而已。


Yohannayuan


由于小时候父母忙于做生意,我基本上除了上学就是大马路、大杂院,同学家玩大的,你完全可以说我是个野孩子。因为家里根本就没有人,我在家里没意思,很缺乏父母的爱。所以长大后我基本上是个很生硬、冷淡的人。我到现在只有一个朋友,过年我家也没有什么人来拜年。

我大儿子由于出生时候缺氧,有中到重度的感统失调,小时候特别闹人,夜里一个小时吃奶一次,白天只要睁着眼就让人抱着,即使抱着嘴里也是哼哼唧唧,就连上厕所都要抱着,我洗澡,家人抱着他在门口等着;我一直抱到他两岁。

他成长的过程中小病灾不断,养大他我费了很多超出常人的金钱和心血,也经常会感到不耐烦,不知道在看的网友能不能理解,我对孩子的爱已经几乎被孩子成长的这些磨难磨光了----人家都说望子成龙,我确实对他有过望子成龙的期待,现在对我儿子已经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我只能祝他以后人生坎坷少一点,能找个好工作,好配偶,顺利度过这一辈子。

我对他现在只能做到生病及时治疗,物质丰富什么用品都比别的孩子好,让他进最好的学校,他有成绩的时候会鼓励,经常给他母爱的唠叨,答应他的事一定做到,在他需要我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但让我说对孩子有多深的感情,真的没有,我认为这样折磨大人的孩子毁了青春和生活,我对他的母爱只剩下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但是我会继续坚守。

我不用孩子回报我,只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对妈妈是一种温馨的,有温度的回忆。至少亲情能在合格线以上。不要像姜文和他妈妈一样尴尬,有心结就好。


荒山上的月亮


如今的姜文在影视圈名利双收,围绕在他身边的人络绎不绝,他搞定了一部又一部的电影大片,却始终“搞不定”自己的母亲。纵使姜文扬名立万,却始终得不到母亲的表扬和理解,这也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姜文从小就是在外婆家长大的,他的母亲前后经历了2段婚姻,在生下姜文之后又改嫁到了第二个男人家,在这之后才有了姜文同母异父的弟弟姜武。不知道是和姜文的父亲还是和他是长子的身份有关,母亲从小就对他特别严厉,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了。别人的母亲对孩子眼里的时候不忘关心孩子,而姜文的母亲对待他除了严厉之外从来没给过他好脸色。

比如家里的粗重活从来都是姜文做的,洗碗做饭甚至干家务都要他来完成,稍微做错事就免不了一顿打,而弟弟姜武似乎和他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待遇。姜武在家里就是个受宠的孩子,平时做错事或者失败了,母亲还会鼓励他让他继续加油,这种待遇在姜文身上从来没有过。所以姜文后来一直说,自己心底里其实一直是个很不自信人,因为他从来没得到过母亲的肯定,每天还要担惊受怕会不会挨打。

姜文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他没有因为母亲的做法而和她对立,然而处处都想做事讨好母亲。比如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一定是第一时间告诉母亲,当年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也是第一个和母亲说的,结果后者直接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根本不关心姜文考得怎么样,直接把录取通知书扔地上然后就让他干活去了。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冷暴力,让姜文十分难过。

即便是后来姜文做了大导演赚大钱了,想要效仿朋友给母亲买套房,结果迎来的还是母亲的冷漠回应,姜文彻底没辙了。如果是棍棒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姜文的母亲对他严厉了这么多年也该到头了吧,一辈子几十年对姜文从来没有过好脸色,让儿子大半辈子处在不安和不自信中,这就是一个母亲该做的?

说实话,我很同情姜文,别说是他,估计所有人都搞不定这样的母亲。(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时尚屠夫


如今的姜文在影视圈名利双收,围绕在他身边的人络绎不绝,他搞定了一部又一部的电影大片,却始终“搞不定”自己的母亲。纵使姜文扬名立万,却始终得不到母亲的表扬和理解,这也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姜文从小就是在外婆家长大的,他的母亲前后经历了2段婚姻,在生下姜文之后又改嫁到了第二个男人家,在这之后才有了姜文同母异父的弟弟姜武。不知道是和姜文的父亲还是和他是长子的身份有关,母亲从小就对他特别严厉,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了。别人的母亲对孩子眼里的时候不忘关心孩子,而姜文的母亲对待他除了严厉之外从来没给过他好脸色。

比如家里的粗重活从来都是姜文做的,洗碗做饭甚至干家务都要他来完成,稍微做错事就免不了一顿打,而弟弟姜武似乎和他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待遇。姜武在家里就是个受宠的孩子,平时做错事或者失败了,母亲还会鼓励他让他继续加油,这种待遇在姜文身上从来没有过。所以姜文后来一直说,自己心底里其实一直是个很不自信人,因为他从来没得到过母亲的肯定,每天还要担惊受怕会不会挨打。

姜文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他没有因为母亲的做法而和她对立,然而处处都想做事讨好母亲。比如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一定是第一时间告诉母亲,当年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也是第一个和母亲说的,结果后者直接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根本不关心姜文考得怎么样,直接把录取通知书扔地上然后就让他干活去了。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冷暴力,让姜文十分难过。

即便是后来姜文做了大导演赚大钱了,想要效仿朋友给母亲买套房,结果迎来的还是母亲的冷漠回应,姜文彻底没辙了。如果是棍棒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姜文的母亲对他严厉了这么多年也该到头了吧,一辈子几十年对姜文从来没有过好脸色,让儿子大半辈子处在不安和不自信中,这就是一个母亲该做的?

说实话,我很同情姜文,别说是他,估计所有人都搞不定这样的母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