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顓頊(第二帝)

三皇五帝——顓頊(第二帝)

顓頊(zhuān xū)(公元前2591年-公元前2493年)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生子窮蟬是虞舜的天祖。後來的夏、楚都是他的子孫。

顓頊生於若水之野(蜀地),實處空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裡中。

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少昊)之孫高辛(帝嚳)繼位。顓頊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三皇五帝——顓頊(第二帝)​顓頊出世

黃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若水做諸侯(此德劣被降為諸侯乃酈道元一家之言,且黃帝嫡長子乃玄囂)。昌意被封到若水後,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僕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顓頊。

《大戴禮 帝系》和《帝王世紀》均記載,昌意的正妃昌僕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顓頊。但《山海經 海內經》對此又有不同的記載,認為顓頊是黃帝曾孫、昌意之孫,並說顓頊之父為韓流。

為帝顓頊雖然生於若水,但實際上生活在窮桑。因輔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

五德始終說成型於戰國時代,所謂“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為帝,又稱“玄帝”,很明顯屬於後人根據部分史前歷史按照當時時代的需求進行表述。顓頊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城,以句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句龍為土正。他即位後,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顓頊存在的年代與五德始終說成型的年代相差千年之久,尤其在上古的史前歷史極度缺乏文字記載,就這一點上來說,水德、玄帝之類的說法,值得懷疑。


三皇五帝——顓頊(第二帝)​制曆法

漢初的歷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來的顓頊歷。顓頊歷是一種古四分曆,以365 1/4日為迴歸年長度,29 499/950日為朔望月長度,十九年七閏。漢武帝時,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受命議造漢歷;最後,在18種改歷方案中選定了鄧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歷,稱太初曆。太初曆以365 385/1539日為迴歸年長度,29 43/81日為朔望月長度。西漢末年,劉歆修訂太初曆而更名為三統曆。


《顓頊歷》完成於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該歷以夏正十月為歲首,閏置於九月之後,以該年正月初一日剛好立春為節氣的計算起點。《顓頊歷》有兩大特點: 一是其時秦政權尚僻處於雍州,不與諸侯各國交往。諸侯自大,也以夷翟之邦視秦國,所以它實行的歷法,直到秦統一天下後才推行全國。但又漢行秦歷,才使《顓頊歷》一躍而奉為曆法“正統”。二其時古四分曆理論已非常成熟,所謂《顓頊歷》,只不過是月建有差,歷策卻仍是一個師傅下山的“疇人” 用古四分曆方法擬訂的。由於前367年夏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曆推步而出,而《顓頊歷》歷家又稱之為“乙卯元”可知,《顓頊歷》不過是“古四分曆”或逕是《殷歷》的一支而已。關於此兩歷關係中的“正統”問題,實在是要與歷史的看法來個“否定之否定”。


三皇五帝——顓頊(第二帝)​創制九州

據《乾隆御批綱鑑》記載,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制於顓頊。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和蚩尤部族長期形成對立局面。直至顓頊,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統一。在此基礎上,顓頊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史記》上說他統領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遼寧一帶),南至交趾(今廣東、廣西、越南一帶),西至流沙(今甘肅一帶),東至蹯木(今東海),”極其廣大。

三皇五帝——顓頊(第二帝)​改革

顓頊遺都傳說在軒轅黃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廢棄人事,一切都靠占卜來決定,百姓家家都有人當巫史搞占卜,人們不再誠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於農業生產。

顓頊為解決這問題,決定改革宗教,親自淨心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又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禁絕民間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動,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顓頊在位78年,活到98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引。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黑龍江,南到嶺南。東到東海一帶。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三皇五帝——顓頊(第二帝)

神話傳說

顓頊是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他有非凡的經歷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傳說中,內黃西南一帶有個黃水怪,經常口吐黃水淹沒農田、沖毀房屋。顓頊聽說後就決心降服它。可黃水怪神通廣大,二人激戰九九八十一天不分勝敗。顓頊便上天求女媧幫忙。女媧借來天王寶劍交給顓頊並教他使用方法。顓頊用天王寶劍打敗了黃水怪。為了給人間造福,他用天王劍把大沙崗變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劍在山旁劃一道河,取名硝河。從此這裡有山有水,林茂糧豐,人們過上了好日子。

顓頊在當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稱為“高王爺”。傳說顓頊生前懲治黃水怪,死後仍可退水救民。相傳有一天,高王爺顯靈變成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高王廟的臺階上閉目養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滾滾而來,田毀莊淹。洪水流到白髮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從水中鑽出了兩個非人非獸的怪物。白髮老人一揮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隨後,洪水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廟一帶避免了一場洪水災害。

顓頊逝世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裡中。

三皇五帝——顓頊(第二帝) 顓頊陵

​顓頊陵

顓頊、帝嚳二帝陵位於河南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鎮三楊莊土山之陽,人稱“二帝陵”。顓頊陵居東,帝嚳陵居西,兩陵相距60米。顓頊陵南北長66米,東西寬53米,高約26米;帝嚳陵略小且居後兩米。據專家分析,這種長輩陵冢大、晚輩陵冢小;長輩陵位趨前、晚輩陵位趨後的殯葬方式,正好印證了顓頊帝“長幼有序”的道德倫理。二帝陵園從下至上有御橋、山門、廟院、陵墓、碑林及縱橫其間的甬道,佔地面積350多畝;陵墓四周有圍牆,稱“紫禁城”。

顓頊墓

顓頊墓位於聊城東昌府區城西北7.5公里處。顓頊乃上古帝王,系軒轅黃帝之孫,“初國於高陽,故號高陽氏,都於商丘(今河南濮陽),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於何處,歷來說法不一。《一統志》載:“帝顓頊高陽氏陵有二:一在開州,一在東郡城西北二十里。……在東郡者有廟,民間稱‘聊古廟’是也。”顓頊墓是真是假,尚不敢斷言,但據文物考古調查,此處系一古化遺址則確鑿無疑。 該遺址為方形高臺地,暴露面積500平方米,為黑灰土堆積。遺址表面散佈著不少陶片,可識器形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繩紋筒瓦等。屬龍山文化至商周時期的遺址。

顓頊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顓頊的廟宇,名“聊古廟”,又名“聊王廟”、“顓頊廟”。該廟規模宏大,遠近聞名。廟內有鐘樓、鼓樓、大殿、廊房、後樓等建築。大殿內供一高約7尺的顓頊帝執圭坐像。大殿後二層閣樓內,塑有顓頊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廟毀,現僅存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