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田地產量爲何能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1%的人口呢?

A田野農夫A


謝邀!我們以前一直說中國地大物博,其實後來才知道中國地少人多,以至於要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佔世界21%的人口,甚至當年全世界都在為這個問題操心,22年前,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布萊斯·布朗曾提出: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可是不服輸的中國人愣是創造了這個奇蹟。主要原因有以下33點:

第一:中國雖然人均耕地少,但是中國人非常勤勞,懂得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中國農民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勤勞的群體了,沒有節假日,一輩子勤勤懇懇,精根細作,不像很多非洲國家的人民,放著肥沃的土地不去種植,卻要等著他國的救濟糧。

第二:中國的農業技術比較發達,以袁隆平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科學家為提高中國糧食產量做出了巨大貢獻,讓有限的土地能夠產出更多的糧食。

第三:中國也是一個糧食進口國。中國每年也從泰國、美國等國家進口很多糧食,市場經濟時代,也沒有所有的東西都要自給自足,能夠保證基本的供應,適度進口也是可以的。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中國才能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佔世界21%的人口。不得不說,厲害了,我的國。

大黑牛老師:今日新農人簽約作者, “田管家”免費農產品交易平臺特聘農技專家。

鮮農場


先看基本數字;中國保有耕地17億畝,排在美國、印度、俄羅斯之後,居世界第4位。佔世界耕地總量的7%。

中國糧食平均畝產363公斤(2016年最新統計數),產量的確不算高。可從中國主要農作物單產量世界排名看出。水稻單產量居第8位;玉米單產量居14位,小麥單產量居8位,大豆單產量居21位。

由於中國糧食總產量大,可人均擁有400公斤,作為口糧,或作為飼料轉化為肉蛋奶食品,勉強能夠養活中國人。況且中國還是糧食進口國,主要目的是進口綠色有機糧食改善食品安全,也還有平衡國際貿易順差的要求。

中國的糧食單產已達到極致,這裡面有袁隆平為首的育種家的貢獻,還有化學肥料的力挺。因為,中國宜耕種土地僅限於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平原,外加陝西關中和四川成都平原。其它地區都不宜耕種,但又必須耕種,導致單產較低,拉低了農單產的水平。

中國再提高糧食單產畝產的潛力不大,保持現有17億畝耕地是“紅線”,隨恢復生態環境和建設自然保護區,隨城市群在宜耕土地上的膨脹,守住“紅線”有相當壓力。

再有就是中國不斷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水平,重視在水利、水保、水電工程上的持續投入,現在中國很難出現流域性的大洪災,對可持續糧食生產、防止中國人吃了這頓沒下頓,意義重大。


諶人


謝邀,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21%的人口,這個通常用來宣傳袁農平的貢獻,和中國對土地的極致利用。但這實際玩的文字遊戲,兩者沒什麼必然的直接聯繫。

中國耕地面積一直有一個17億畝的紅線,按中國13.7億人口,人年均年消耗糧食300斤算,年所需糧食總量2.05億噸。

還有個糧食自給率的問題,自給率達到90%是安全線,從世界範圍看,多數大國糧食自給率都在90%以上。其中,澳大利亞、阿根廷自給率超過200%;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自給率在100%—200%之間;俄羅斯、印度、巴西等自給率在90%—100%之間。

而中國的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從90年代的100%,2013年到97%,2015年到93%,到2020年,估計只有87%了,全部農產品自給率70%,其餘30%需要國際市場調節,還在下降,跌破87%實際是很危險的,

民以食為天,當你的糧食控制在西方手裡,所以,不要再覺得7%土地養活21%人口很厲害了,中國農業不算髮達,耕地利用率也不高,自給率已經降到非洲水平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謝邀。我們這些70年代左右的人都應該知道,那個時候糧食是不夠吃的,自從改革開放承包到戶,中國的土地利用的非常好,按一畝地養活一個人的話(據權威人士中國實用土地18億多畝)中國最大限量可養活18億人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是解決溫飽的最大前提,袁隆平院士為中國乃至世界做出的貢獻是空前的,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可以多養活800萬人,隨著科技的進步,轉基因項目如火如荼,開發出了多產量產的諸多產品。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是嚴峻的一個課題,80後(2.28億)90後(1.71億)00後(1.22億)人口的遞減,說明了老齡化的問題的突出,這是什麼概念?就是1:1啊。七億人養活七億人,到了2030年我們這批60—70年代的就要退出,勞動力會嚴重不足。所以發展科技改革創新是彌補的重點。


風的導航


現在中國的科學種田基本已普及化,產量很高,畝產超1千公斤的不足為怪,雖說中國人多,有的人不吃飯,只雜糧,或有牛排肯德基,吃火鍋魚生等,多多少少也能減少相當的糧食,再說中國一直到有進口外國的糧食,例如泰國米等這些米來補充,中國人對糧食的耕種和管理十分有經驗,也很有儲存意識,基本單憑儲存量便足夠中國人吃3年!

話裡如此,但世事難料,我們仍須珍惜糧食,粒粒該辛苦,因為現在耕地也有減少的趨勢,中國人應有節糧儲食的意識才會立於不敗之地!糧食是國之根本,所以我國仍須擴大耕地,激發農民耕地種田的積極性,才能更好穩定糧食的儲存量,以防下一。


知足常樂6144539457


這得益於我國勞動人民的努力,政府的水利工作,以及種子培育的科學工作者的辛勤勞動。1.在我國,糧食作物種類生產多樣化,除南方的水稻外,北方廣種小麥及玉米,青藏地區種植青稞,內蒙地區發展養殖業等。還有很多地區多樣作物輪作耕種,提高土地的生產供給能力。2.大力發展水利事業,造福於民。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各級政府都重視水利建設,全國大部分縣區都建立有大小不一的水庫,保證旱季農業用水,減少雨季洪災危害。3.我國農業科學家努力改良種子,提高作物產量。袁隆平先生利用近廿多年的不斷試驗,培育出優質高產的雜交水稻,使以前畝產幾百斤的田地,提高到超千斤以上。現在巨型水稻、海水水稻也已出現。結合配給肥料等,近十多年,我國糧食出現年年增產的豐收景象。4.近三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工業用地、居民用地增加。政府出臺了嚴格保護耕地的政策,保護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不動搖,並把政策載入中小學教科書中,提高人們對土地作用的認識及重要。可見,由於我國政府的扶持及保護,民眾的努力,以及農業科學家的精心鑽研培育種子。從而,使我國以耕地面積佔世界耕地總面積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0%的人口。


憤怒野虎


我國的糧食產量,雖然能養活國人,但畝產的潛力基本上已挖盡了,再提高畝產不太可能了,這裡要感謝水稻之父袁隆平,由於他努力和奉獻,才有今天的糧食產量,更要感謝廣大的種糧食的農民,此外政策扶持促進了農民的積極性。我國進口糧油作物,目前看來,問題不是太大,今後還要大力發展農業,農業是國家的根本,馬虎不得,廣泛應用新技術,確保耕地的安全,紅線絕對不能踏。同時,國人要愛惜糧食,保護水資源,讓我國的經濟繼續向上向好地發展,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強國,執世界之牛耳....




觀賞魚俱樂部




第一個原因,應是我們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土地不多,飯量很大,但是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披星戴月,辛辛苦苦,種地,上班,打工,無論做老闆還是做工人,也無論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勤勞與智慧並存,汗水與思考同行,繼承與發揚並舉。中國人的聰明,是世界公認的。中國人的勤勞,更是首屈一指的。



第二個原因,是改革開放的政策,帶來的紅利與收穫。自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改革開放政策,使得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都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在農村,我們實習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 ,進行了國有企業改革;外交方面,同樣捷報頻傳,互利互惠,合作共贏。有好的政策,有好的環境,國民經濟大好特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何止養活,更要小康,還要健康、環保、綠色、可持續。

厲害了,我們的人民!

厲害了,我們的祖國!


納履堂主


中國主要靠精耕細作,大興水利,土地利用率高,所以能養活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其實中國以前糧食也不夠吃,遇到災年也會餓殍千里,解放後,尤其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農業機械大規模使用畝產提高很多,還有袁隆平高產稻的推廣,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功不可沒。


浩蕩揚子江


用7%的耕地養活了21%的人口!!! 這是龍哥在農業上的驚人成就,數億農民由窮變富。三農問題是事關生存的頭等大事,政府採取補貼丶減免稅、收儲等惠農政策,咬定青松持續發力,這是政策扶持。加大科技創新、農技服務體系的力度,雜交水稻單產大幅提高,農田劃紅線,薄膜丶溫室等農技的推廣,使農業提質增郊,水稻丶玉米等實行保底收儲政策,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另外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使數億農民進城打工,收入大幅提高。因此,中國農業創造了這個震驚世界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