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規模上半年增加1.5萬億 新增長點或在FOF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登記的2.39萬家私募機構合計管理規模達12.60萬億元,較年初的11.10萬億元實現了1.50萬億元的淨增長,增幅達13.51%。在這增長的背後,私募投資領域格局發生變化。由於上半年A股市場表現並不理想,證券類私募基金增長較為緩慢,尤其是陽光私募新增規模出現下降,而股權、創業類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增長值近8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他類私募基金管理規模突破2.1萬億元,增長達23.26%,在業內人士看來,這與私募監管從嚴後,私募類型被界定得更加清晰有關。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位接近中基協的私募人士處獲悉,監管層正在加緊籌備資產配置類私募管理人及產品的相關事宜,這將為私募基金規模帶來新的增長點。同時,隨著我國金融業擴大開放,外資私募機構也在加速進入中國市場,這將豐富我國私募機構類型,使得我國股市越來越機構化、成熟化、國際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位接近中基協的私募人士處獲悉,監管層正在加緊籌備資產配置類私募管理人及產品的相關事宜。

伴隨著上半年資本市場的震盪,私募市場的格局也隨之出現變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日前從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獲悉,截至今年6月底,已登記私募機構達2.39萬家,備案產品達7.39萬隻,其中證券、股權(含私募股權、創投)兩類私募存量規模為2.54萬億元和7.95萬億元,分別較年初增長達10.92%和12.13%;另據記者統計發現,陽光私募的新增規模出現了明顯下降。

相比之下,“其他類”私募的增長則更加迅速,其規模從年初的1.72萬億元增長至2.12萬億元,增長達23.26%。在業內人士看來,這與私募監管從嚴後,私募類型被界定得更加清晰有關。

記者另從接近中基協的私募機構人士處獲悉,由於私募備案登記類型中未來將增加“資產配置類”私募,這或將對現有的私募市場格局帶來新的影響。

陽光私募平均規模陡降

2018年上半年,私募市場仍然在監管整肅與市場震盪的雙重影響下不斷擴張。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登記的2.39萬家私募機構合計管理規模達12.60萬億元,較年初的11.10萬億元實現了1.50萬億元的淨增長,增幅達13.51%。

不過具體來看,市場的影響仍然讓部分類型私募出現了增長乏力的現象。例如從事二級市場投資的陽光私募上半年增長規模就出現了大幅減少。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陽光私募產品發行總規模僅為513.83億元,較2017年同期縮水比例達67.01%,這一半年度發行規模也創下了2016年以來的新低。

不過,今年上半年陽光私募產品發行數量達7435只,較去年同期的7292只反而出現了上升,因此導致規模下降的原因是平均發行規模的銳減——其平均發行規模從2017年上半年的2.31億元減少至今年上半年的1.35億元。

“產品發行總數量的增加是因為更多陽光私募在發產品,整個陽光私募市場的競爭正在更加激烈,”7月18日,北京一家中小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但是平均規模下降則意味著配置到陽光私募中的資金正在減少,這可能和市場變化有關。”

今年上半年A股的表現不佳的確和私募業績、規模呈現出了一定的相關性。交易所數據顯示,上證指數(000001.SH)、創業板指數(399006.SZ)在今年1-6月期間分別累計回撤達-13.62%和-7.93%;而單月回撤在-6.38%的今年6月份,證券類私募的存量規模也出現了0.35%的負增長。

市場的變化也直接影響到了陽光私募的收益性。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收益率不低於10%的陽光私募產品多達1977只,而在今年上半年,具有同樣收益能力的陽光私募產品僅剩733只。

不過從證券類私募的整體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仍然實現了0.25億元的淨增長。

“這和一些私募機構接受了更多的機構客戶委託有關,而陽光私募的減少體現的則是個人投資者的偏好。”7月18日,一家債券類私募機構負責人認為,“另外債券類私募機構也在增加,這部分受權益類影響有限。”

另一項值得關注的變化是“其他類私募”的增長。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的其他類私募只數達6295只,合計規模達2.12萬億元,是兩年前0.28億元的7.57倍。

前述接近中基協的私募機構人士表示,這或與私募備案強監管下,私募分類得到進一步區分有關。

“過去其他類主要是商品、藝術品等,現在一些債權類、票據類私募也放在裡面,之前這一類具有融資類性質的產品很多都藏在股權類私募裡,用‘假股真債’、項目公司回購等方式來套利,”上述私募機構人士表示,“但是現在對融資類私募的監管正在趨嚴,很多非股權、非二級市場的私募產品都要在更規範的其他類項目下備案。”

FOF的新影響

私募類型有望進一步被豐富化的預期,也將對市場格局帶來新變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位接近中基協的私募人士處獲悉,監管層正在加緊籌備資產配置類私募管理人及產品的相關事宜。

前述接近中基協的私募機構人士認為,資產配置類私募或將產品形態明確為私募FOF,而未來多數的私募FOF產品也有望以資產配置類私募的方式得以體現。

“目前證券、股權類私募的FOF都在各自分類中,未來這類產品大概率將從屬於資產配置類私募。”上述私募機構人士稱。

由於去年中基協對不同類型私募業務採用了專營監管模式,因此同一類型私募管理人只能發行對應類型的產品,而有投資人士指出,資產配置類私募的出現,有望促使私募基金的投資範圍打破上述藩籬。

“資產配置穿透到底層資產,肯定是需要多領域的配置,而不只是在某一領域進行投資,”7月18日,一位私募FOF機構人士表示,“按照現行的私募專營模式,FOF投資是不能橫跨一二級市場的,但資產配置類私募未來很有可能做到。”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資產配置類私募的出現將進一步促使第三方財富公司等渠道機構實現向資產管理人身份的轉換。

“不少第三方財富機構都在轉型做FOF管理人,因為渠道能力變強後,一線銷售本身扮演的就是資產配置管理人的角色,這種轉型本身也被監管所鼓勵,因為能強化銷售機構的受託責任。”7月18日,恆天財富一位人士表示。

前述私募機構人士則認為,資產配置類私募出現後,一方面部分存量私募FOF將會從現有的證券、股權分類項下轉至資產配置;另一方面也會有更多新的資產配置機構出現,這將為國內私募市場形成新的規模增長點。

“資產配置私募的對應需求和直接投向底層資產的私募不一樣,資產配置往往要求更平滑的收益曲線,更可靠的風控措施,產品類型的出現將引導更多資金進入私募市場,進而形成私募市場規模的新增長點。”前述私募機構人士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