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從人類幹細胞中培養小器官



根據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本傑明弗裡德曼(Benjamin Freedman)的說法,這一進步有望大大擴展微型器官在基礎研究和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機器人從人類幹細胞中培養小器官

“這是我們抗擊疾病的新型'秘密武器',”弗裡德曼是UW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同時也是腎臟研究所的一位科學家,西北腎臟中心和UW醫學。

一篇描述這項新技術的報告將於5月17日在線期刊Cell Stem Cell上發表主要作者是來自Freedman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Stefan Czerniecki和Nelly Cruz以及密歇根大學醫學院腎內科助理教授Jennifer Harder博士,她是腎臟疾病專家。

弗里曼解釋說,生物醫學研究的傳統方法是將它們培養成扁平的二維薄片,這些薄片過於簡單。近年來,研究人員越來越成功地將幹細胞培育成更復雜的三維結構,稱為微器官或類器官。這些類似於基本的器官,在很多方面表現相似。儘管這些性質使得organoids成為生物醫學研究的理想選擇,但它們也對大規模生產構成挑戰。

據開發人員稱,大規模生產類固醇的能力是新型機器人技術最令人興奮的潛在應用。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機器人系統將幹細胞培養成類固醇的過程自動化。雖然類似的方法在成體幹細胞方面取得了成功,但這是成功自動化從多能幹細胞製備類器官的首次報道。該細胞類型是多功能的並且能夠成為任何類型的器官。

在這個過程中,液體處理機器人將幹細胞引入到每個包含多達384個微型孔的平板中,然後在21天內將它們誘導成腎臟類固醇。每個小微孔通常含有十個或更多個類器官,並且每個平板包含數千種類器官。亨利福特汽車裝配線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機器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生產出許多板材。

“通常,建立一個這麼大規模的實驗將需要研究人員整整一天,而機器人可以在20分鐘內完成,”弗裡德曼說。

“最重要的是,機器人不會感到疲倦,犯錯,”他補充道。“毫無疑問,對於像這樣重複而乏味的任務來說,機器人比人類做得更好。”

研究人員進一步訓練機器人處理和分析他們產生的器官。密歇根大學腎病中心的Harder和她的同事們使用了一種稱為單細胞RNA測序的自動化尖端技術來識別類器官中發現的所有不同類型的細胞。

“我們確定這些類固醇確實類似於發育中的腎臟,但是它們含有之前未在這些培養物中表徵的非腎細胞,”Harder說。

“這些發現讓我們更好地瞭解這些器官的性質,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改善的基線,”弗裡德曼說。“這個高通量平臺的價值在於,我們現在可以通過多種不同方式在任何時候改變我們的程序,並快速查看哪些變化產生了更好的結果。”

為了證明這一點,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大大增加器官中血管細胞的數量,使其更像真正的腎臟。

研究人員還利用他們的新技術來尋找可能影響疾病的藥物。在其中一項實驗中,他們產生了具有突變的類固醇,導致多囊腎病,這是一種常見的遺傳疾病,影響全球600人中的一人,並常導致腎衰竭。

在這種疾病中,腎臟和其他器官中的微小管子像氣球一樣膨脹,並形成膨脹的囊腫,擠出健康的組織。

在他們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多囊腎病類器官暴露於許多物質。他們發現,一種叫做blebbistatin的因子能夠阻斷一種稱為肌球蛋白的蛋白質,導致囊腫的數量和大小顯著增加。

“這是意想不到的,因為肌球蛋白不知道與PKD有關,”弗裡德曼說。肌球蛋白以其在肌肉收縮中的作用而著稱,可能會使腎小管膨脹和收縮。弗裡德曼解釋說,如果它運作不正常,可能會導致囊腫。

“這絕對是我們將要看的一條途徑,”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