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羣小科普之一:你所不知道的人類「器官」

前言

看到題目可能很多朋友會覺得不可思議,人體器官哪裡會有人不知道呢?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這個被人們忽略的人體“器官”。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生活在有菌的環境中,空氣中、水中,到處都彌散著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那麼,大家是否知道,我們的體內也寄生著各種各樣的細菌呢?有研究發現,寄居在人類腸道的菌群約有1kg重,它們自己建了一個相對的生態系統,隨著宿主的狀態和年齡的改變而共同演變,通過代謝、免疫和內分泌樣功能來影響人類健康。所以,它可以稱的上是人類的一個“器官”了。

腸道菌群小科普之一:你所不知道的人類“器官”

可能很多人會疑問,人體內的菌群是如何進入人體的呢?在我們出生之前,胚胎處於基本無菌的環境,只有低度的微生物通過胚胎循環可能提供了出生前的基礎菌群。在我們出生的過程中,來自母體和周圍環境的菌群迅速移至嬰兒腸道。這就形成了我們最初的腸道菌群。由此我們可知,出生模式(剖腹產或陰道分娩),餵養方式(母乳或配方奶粉)或分娩環境的衛生狀況都可以影響我們的腸道“器官”。在3歲之前,人體的腸道菌群是可變的,而3歲之後腸道菌群就基本固定且與成人的腸道菌群相差無幾。這個時候,腸道里的特殊“器官”就正式形成了。

腸道菌群小科普之一:你所不知道的人類“器官”

如果粗略的將腸道菌群進行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三類:益生菌、有害菌、中間菌

顧名思義,益生菌就是對人體有益的菌群,是我們應該重點保護的菌群;有害菌就是對人體有害的菌群;而中間菌比較特殊,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作用。

和人體的其他器官一樣,“腸道菌群”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年齡、飲食習慣的變化和藥物都會使腸道菌群的構成產生相應的變化。我們平時飲食不但為自身提供營養,也餵養這些寄生在人體內的腸道菌群。而這些營養物質可能受到腸道菌群的喜愛,或者給腸道菌群帶來危害。

飲食因素或抗生素治療一般導致的是短暫的腸道菌群改變。但是這種改變也會使一些菌群無法恢復如初。如果長時間的飲食、生活不規律以及藥物治療,則會使腸道菌群產生不可逆轉的改變,從而影響人體的健康。

現代研究表明,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均與腸道菌群的失調和腸道菌群代謝物密切相關。

腸道菌群小科普之一:你所不知道的人類“器官”

2007年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宣佈投入1億1500萬美元正式啟動醞釀了兩年之久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目標是通過繪製人體不同器官中微生物元基因組圖譜,解析微生物菌群結構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隨著研究的深入,腸道菌群這個特殊的“器官”在人體中發揮的作用將會越來越清晰,而我們如何餵養和調節腸道菌群,則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深遠影響。

撰稿:王安璐 徐浩

美編:張傑

本頭條號已開通私信輸入關鍵詞自動回覆功能,歡迎在私信對話框中輸入“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力衰竭”、“早搏”、“房顫”、“心梗”、“心動過緩”、“心肌炎”、“神經官能症”、“頸動脈斑塊”、“動脈硬化“、“眩暈”、“心悸”、“亞健康”、“穴位”、“檢查”、“用藥”、“中藥”、“預防”、“飲食”、“養生”、“運動”、“住院”、“就診”、“掛號”等關鍵詞,查看往期精彩內容或相關提示信息。

注意:諮詢具體病情的問題,因涉及病史、症狀、檢查、用藥、診療經過等詳細資料,故不能在此處回覆,請在徐浩大夫網站(https://drxuhao.haodf.com)上傳相關病歷資料後諮詢,謝謝您的理解!

關注“徐浩大夫”今日頭條,瞭解更多健康科普!

專 家 簡 介

腸道菌群小科普之一:你所不知道的人類“器官”

徐浩,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長,西苑醫院心血管一科主任,兼任世界中聯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委,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常委等職務。入選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榮獲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高血壓、心衰、早搏、心動過緩、陣發房顫、心肌炎後遺症、高脂血症、動脈硬化斑塊、心臟神經官能症等;失眠、頭痛、眩暈、咳喘、胃痛、便秘、自汗盜汗等內科雜病症及亞健康狀態的中藥調理。

  • 專家門診:週一上午、週三下午
  • 特需門診:週一下午

(注:特需門診可通過好大夫在線網站-徐浩大夫申請預約加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