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不是药神,深入了解“职业试药族”

今天看了药神,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竟然能上影就让我感到喜欢,社会在进步敢去直面迎接一些问题,然而也了解到了一些行业的内幕,药品还真是不能讨价还价,也不能像饭店一样多家对比,一切是医生说了算。

药神是卖药,同样的药品不同的渠道价格就差几百倍,因为没有人敢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都想活下去,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生的留恋,对过往的遗憾,有很多事情等着去做,然而人生就这么短短几十年有太多的风景没有去看,有太多的事情放不下。

从我不是药神,深入了解“职业试药族”

药品从制造到上市销售,中间还有一个过程就是实验,开始的动物小白鼠,到真正的人类实验,繁衍出来来一个职业试药人,什么是试药人?就是真正的人类实验,发展至今已经变成一个族群,有专门的药头联系,新品上市就由药头组织临床实验。

从我不是药神,深入了解“职业试药族”

一般情况下,试药都是不公开的,相关信息往往是通过朋友间互相介绍传播开的。最先是在老乡、熟悉的朋友中发展试药对象,然后再通过这些已参加过试药的,物色新目标,与社会组织发展成员的方式差不多。

从我不是药神,深入了解“职业试药族”

“职业试药”其实是一门风险最大的新兴职业。“试药族”参加的第一期临床试验危险最大。某些人为了赚取生活费而参加药物测试。当然也有人(甚至包括富豪)出于公益而自愿参加。令人感伤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缺钱而去“刀尖上跳舞”,成为“试药族”。

从我不是药神,深入了解“职业试药族”

大学校园出现“药头”和“试药族”。 “试药族”表示,身边好多同学都参加了,大一时就有人找过,但一直没参加。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太好,毕竟还未到没有饭吃的地步。

“试药族”所说的“同学拉进来”,是大学生“试药族”形成的主要路径之一。拉人的同学往往就是“试药族”的组织者,有同学称之为“药头”。

从我不是药神,深入了解“职业试药族”

“试药族”称,大学生中出现试药人群,“主要原因是,相比社会人群,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好组织;医学院的学生多,是因学过相关专业,试药的恐惧心理小,甚至不在乎副作用。”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上升是最大诱因。过去可以卖血增加收入,不允许了,而打工挣钱的机会又很稀少,贫困生自然会选择试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一般是不会参加试药的。

每参加一次药物试验,受试者会得到1000至5000元人民币的经济补偿,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如果没有这笔经济补偿,有的大学生可能也会参加的,就像无偿献血、捐献骨髓。但那样人数肯定会大大减少,参与的热情将降低。试药人多是冲着这笔钱去的。

从我不是药神,深入了解“职业试药族”

在正式试药前,医生都会与试药者签一份《知情同意书》。王斌称,签《知情同意书》仅是形式,有人在签字前,根本就没有仔细看上面的各项条款。“有人甚至连协议都不想签,而在签过以后,也没有人会保存,当废纸扔了

“试药族”称,在签字前是仔细看过的,不过确实有同学并不太在意,最关心的是经济补偿有多少。让“试药族”都觉得糊涂的是补偿标准,有的1000元,有的600元。他们觉得这补偿标准有点低了,不透明,补偿标准应该与试药人协商一下,希望多给一点。

“试药族”称,事实上,对方是不可能与试药人协商的,就这标准,在《知情同意书》写着呢,愿意就参加不愿意就放弃。好多大学生就愁没机会,你放弃试药有别人去,就像做生意。招募组织一次试药仅获取300元的“辛苦费”。

从我不是药神,深入了解“职业试药族”

但是,社会上出现很多大学生为了经济补偿金去做受试者是一件很危险,而且隐患无穷的事情。首先,他们视自己为“药物试验品”,内心有一种由衷的自卑感,生怕被别人知道,这样的心理对他们的成长和自尊有很大的杀伤力。其次,他们对所试药物一无所知,只为了经济收入,因此药物究竟在自己体内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会成为一生无法言表的隐忧,连职业受试者都深感自己像在“刀尖上跳舞!”刚刚涉世的大学生试药者,心里更难免时时疑虑,毕竟“是药三分毒”,“个体差异”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是谁都无法预料的。由此,恐惧心理会始终伴随着他们,精神伤害是潜在的永久的,对一生而言,他们也许会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

从我不是药神,深入了解“职业试药族”

那些因家庭贫困而不得已做受试者的大学生身上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如果因此而伤及身体,毁了前程,就等于破灭了全家的期望。至于那些为了谈恋爱、穿名牌、请客吃饭、买书考研等等高消费支出而去充当试药者的大学生的行为则更是可悲,他们频频参加各种药物的临床试验,甚至不认真阅读《知情同意书》就随便签字,更不会想过试药频率过勤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他们像吸毒一样屡试不爽,然而,在获取高额回报的同时,也必将付出青春与健康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