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水」洞庭湖,「神仙洞府」和「雲夢澤」

洞庭湖雖然號稱“天下第一水”,但實際上現在的國人卻很少關注這片水域,也少有人真正瞭解這裡的傳奇故事。對於史學家而言,洞庭湖是“一部活著的史書”;對於旅行者而言,洞庭湖是“神仙洞府”和“雲夢澤”;而對於生活在洞庭湖邊的人來說,洞庭湖是他們的家,是他們的生存之本。

“天下第一水”洞庭湖,“神仙洞府”和“雲夢澤”

現今的洞庭漁民多已成為記憶,昔日的專業漁民或已金盆洗手上岸務農,或已經成為兼職的“洞庭刀手”……休漁季節,他們或靠摘野菜、撈螺絲補貼家用,或者乾脆與漁政打起“捕魚游擊戰”。

漁民曾是洞庭湖區從業人數最多的職業群體,但現在純粹的漁民已越來越少了。許多漁民上岸後無法維持生計,便做起了兼職漁民“洞庭刀手”——這是環洞庭湖區的獨特稱呼,陸地上叫師傅,水上叫“刀手”,意為“請行家操刀做事”。

“刀手”是洞庭湖最能捕魚的人。他們熟知湖中漁汛,下湖時往往收穫豐富,所謂“七月金湖、八月銀湖、寒冬臘月是尿壺”;意思就是說,洞庭湖在7月份漲水,從湘江、資江、沅江和澧水游到洞庭湖的魚特別多,網網見魚,品種繁多;8月湖水沒那麼多了,但湖中的魚類品種數量仍然十分可觀,值得一捕;9、10月由於前兩個月撒網的人多,湖中基本就沒什麼魚了,此時下湖只是徒勞,那時只能撒泡尿就走。

冬季的湖面寒風刺骨,非專業人士根本堅持不了這種長期作業。陽光燦爛的冬日午後,剛剛上岸的“刀手”都集中在東湖漁場的大堤上休息。他們像戰鬥間隙的士兵一樣,橫七豎八地躺在堤坡上。

洞庭湖的休漁期有4個月,即從3月10日到6月30日。洞庭漁民在休漁時季的生產、生活狀況是怎樣的呢?

位於沅江市區的南洞庭沅江港,是湖南省8大港口之一,其水產品交易碼頭毗鄰旅遊航運碼頭,木製漁船、白色的各種專業旅遊船艇,以及一些普通的水上交通船都聚集停泊在這裡。休漁期裡,平時熱鬧的水產品交易區,沒有了捕魚期熱鬧的交易場面,顯得空空蕩蕩的。幾隻漁船停靠在碼頭上,船上的漁民上岸做起了導遊生意。一位老漁民說,休漁期裡沒有收入,只有用漁船拉客去遊湖,生意還不錯,一條船帶遊客遊玩一天,除去柴油錢可以賺到150到200元錢,同時,他們還為遊客提供湖鄉特色的飯菜,很受歡迎。

說起南洞庭湖旅遊景點時,老漁民則很得意地說,洞庭湖“一樓二塔”,“一樓”是岳陽樓在東洞庭湖,而“二塔”凌雲塔、鎮江塔都在南洞庭湖,是他們家門口的“飯碗”。

“天下第一水”洞庭湖,“神仙洞府”和“雲夢澤”

洞庭湖是世界上最大的蘆葦生產基地之一。每年秋末冬初開始收割蘆葦時,都會有近萬名來自湖南、貴州、四川、重慶等鄰近省市的農民工,如冬季候鳥般來到洞庭湖,組成僅次於漁民的洞庭湖第二大職業群體“洞庭葦人”。

益陽南洞庭是世界著名的溼地,湖區中遍佈蘆葦——蘆葦能大量吸收水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質,提高湖水的質量,並給飛禽走獸提供綠色天堂。有資料記載,2000年以前,南洞庭蘆葦總面積約有100.32平方公里,年產蘆葦約90萬噸,2000年以後,因為當地推行填湖種植歐美速生楊,導致蘆葦面積大幅縮減,至今年產蘆葦只有約30萬噸。

湖南沅江的南洞庭之濱,有一塊近15萬畝的漉湖蘆葦場,這裡年產蘆葦10萬噸。每年10月中旬開始,從貴州、四川等地來的農民工就蜂湧而至,彙集到洞庭湖岸邊收割蘆葦。他們以當地村組為單位,成群結隊地工作,到春節前後才回家。

這是洞庭湖區最為艱苦的工作之一。他們起早貪黑,早上六點就得起床,簡單洗漱啃個饅頭,然後就得下地幹活,中餐一般是自己帶到地裡,或者由隊伍中負責做飯的人員送到工地,每天要幹到傍晚6點以後才回駐地吃晚飯。

在眾多蘆葦工中,有一位來自四川省廣安市的51歲的工人叫張德元,張大哥很能幹,能開拖拉機、會熟練使用設備給蘆葦打捆,熟悉整個蘆葦加工的割、扎、切、捆、碼、裝等全套勞動流程,是蘆葦工中的精英。

“洞庭葦人”,老張操著濃厚的四川方言如此稱呼自己——這是蘆葦工自己發明的稱呼,頗有些詩意。老張說,近年來洞庭湖收割蘆葦的農民工比往年少了許多,蘆葦老闆普遍為農民工增加了工錢,收割和搬運一捆蘆葦的工錢都從1塊錢漲到了1塊2,他們一個冬天的勞作,每人除去吃用,能夠掙到1萬多元。

來自湖南鳳凰縣的石玉科是苗族人,他是這些蘆葦工中難得的讀過高中的人,他隨哥哥一起,已經連續5年來洞庭湖收割蘆葦了。今年他們更是隊伍龐大,同鄉一共有26人一起來到洞庭湖。

當年在湖上行船有許多規矩,有八大禁語,三十六條禁事,船家供奉的神靈也是形形色色:太上老君、南海觀音、南嶽大帝、洞庭王爺、楊泗爺(楊么)、三國東吳水軍都督丁奉等,有佛有道,似乎又都與水多少有點關係……環境逼得許多漁民不得不放棄本行,而蘆葦工是他們中許多人的首選“轉型”職業。

“天下第一水”洞庭湖,“神仙洞府”和“雲夢澤”

牛是洞庭湖人最崇拜的農耕圖騰。洞庭湖區擁有廣大的溼地,漲水為湖、退水為洲,洲灘和堤坡上野草豐盛,是天然的牧場,牧牛和捕魚一樣,是洞庭人最古老的營生。

牧民風雨無阻地趕牛上灘,困了躺草地,閒時吼一聲古老戲腔“天王蓋地虎,大聖鎮番妖”,一天時光就過去了;每年5月到11月是牛群的“洲島放暢期”——5月初把牛群趕到洲島上,到冬季11月份趕回來過冬,中間隔三差五劃船去洲島上看看就行了。每到趕牛上洲島的季節,牧牛人們都會團結一致行動。

每到春天,洞庭腹地的沅江、南縣等地,金黃色的油菜花鋪滿了鄉野。這個時候,許多外地蜂農便接踵而至——因為他們是“洞庭花開即來,洞庭花謝即走”,所以當地人將他們稱為“洞庭蜂農”。

蜂農生產的是世界上最甜蜜的食品,可是他們卻需要拋老別雛,四海為家,承受著生活和精神雙重的苦。許多蜂農每年會先到洞庭湖區放蜂採蜜,然後去追趕河南、山西、陝西的槐花花期,冬季再去溫度高的南方繁殖蜜蜂,數十年如一日。

為什麼選擇洞庭湖?蜂農說,一是洞庭湖區的花好,蜜源植被面積大;二是這裡的人好打交道,現在放蜂難,許多地方農戶認為蜜蜂是啃花瓣吃花蕊的,有的施放農藥威脅養蜂人搬遷,有的準放,但要收取高額的“民間地皮稅”……

橋是洞庭湖區的重要建築,目前洞庭湖區重要省道都已搭建起了大橋,但在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腹地,由於境內河汊縱橫,洲島密佈,渡口依舊是交通的關鍵詞。

分佈在益陽、常德的洞庭湖中型渡口有100多個,還有一些屬於鄉鎮管理的小渡口,密佈在河汊和洲島之間。渡口與渡船承載著鄉民們的聚散離合,用“每個洞庭人都有自己的渡口故事”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但而今,擺渡人們卻在感嘆生意不好做:“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洞庭湖坐船的人越來越少了……”

鴨農是曾經洞庭湖區叱吒風雲的一門職業,他們被戲稱為“遊騎兵”——因為麻鴨長年放養在湖裡,以食鮮活魚蝦、貝類、田螺等為主食,鴨農四處為家,哪裡野生飼料充足就在哪裡架棚居住,吃完就遷移新地方。民間有俗語如“扛個棚就敢闖洞庭”、“洞庭湖的鴨子——沒人管”,說的都是鴨農的自由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