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遇险情,故事要换一套讲法

2017年最疯狂的一个风口——无人货架,已经走到了一个“不升级就死”的尴尬路口。

无人货架行业始于2015年,而经资本催熟、品牌井喷的局面,却集中于2017年。这一年,40多家大大小小的无人货架品牌疯狂地融资、铺点位,堪称盛景。把一个堆满零食的货架放进办公室,一门如此简单粗暴的生意,开始了高调的扩张。

而到了2018年,所有无人货架的新闻,好像都不太乐观。

无人货架遇险情,故事要换一套讲法

故事讲到下半场,路在何方

不过,市场上倒是还有着看好无人货架的声音。

有咨询公司预测显示,到2022年,无人零售用户规模将达到2.45亿人,零售规模为9500亿元。一些无人货架品牌也曾经给过这个行业一丝“希望”:“饿了么Now”已经宣布在上海实现盈利;苏宁小店也依然乐观,2018年计划新开1500多家点位......

无人货架遇险情,故事要换一套讲法

但乐观的前提,是业务的转型。剩在赛道上的玩家纷纷意识到,除了坐等倒闭,自己必须把故事换个讲法。

“智能货柜”一度被认为是无人货架转型的“终极形态”。

无人货架遇险情,故事要换一套讲法

今年3月初,便利蜂宣布将无人货架升级为智能货柜,他们给出的解释是,智能货柜能够有效解决无人货架的货损痛点,实践中能够减少90%以上的货损问题。

只是,想要达到无人货架一样的扩张效果和体验效果,智能货柜的瓶颈就尤为明显。首先,产能是个大问题。想要达到控制货损目的,RFID、重力感应、人脸识别等都是必备的技术和功能,而这些也决定了智能货柜的价格不菲,少则几千,多则几万。

智能货柜是封闭式货柜,这就决定了容量比不上开放式货柜;商品如饮料一旦倒下或者乱了位置,就很有可能造成感应和识别的不准确。

同时,智能货柜的使用效率并不高,每次只能容许一个人扫码使用,在办公室这样的封闭场景里,排队显得尤为“尴尬”,相比开放式货架,智能货柜并不占优势。

除了货架本身形态的升级,还有果小美宣称进行中的“与第三方联合运营以及区域合伙人制的轻模式”。很明显,这种模式试图解决的供应链问题。

无人货架遇险情,故事要换一套讲法

猩便利的策略则相反,坚决将模式继续做重,除了零食,还想覆盖包括鲜食、物流、配送、零售终端......宣称要做可加盟的“‘蜂窝’店架模式”。不知是否尚存元气的猩便利,还准备打造热厨,5月9日,猩便利在上海的两家智能自助便利店,已经拿到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便利店“热厨”经营许可证。猩便利联合创始人表示,抢占点位之后,第二个阶段比较关键的,是无人货架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为了让自己的故事讲得更久一点,每一家都在试探转型的边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