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

国史春秋


其实李承乾这个太子本来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可是偏偏自己把自己作死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实在太荒唐,不仅不尊师重道、还迷恋突厥文化、并且想弄死弟弟逼宫李世民,你说这样一个李承乾,不被废才怪呢。

至于李承乾的具体事迹,我有必要仔细讲一讲,你可要看好哦。


一、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厚爱

公元619年,那时候李世民还是秦王,长孙氏就为李世民生下第一个儿子李承乾,这个孩子从出生就预示着享受荣华富贵,而且是长子,为后来的一切都做好铺垫。

公元620年,李承乾2岁,被封为恒山王,623年,他5岁,李世民专门请来文学大儒陆德明与孔颖达拜为李承乾的老师,就是希望李承乾在名师教导下,能够有所建树。


626年,李世民登基成为皇帝,李承乾年仅8岁就顺利以嫡长子的身份成为太子,可以说从此以后,只要他乖乖听话,皇帝迟早都是他的。

630年,李承乾11岁,“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也就是李世民让他“听诉”,想好好培养他。635年,李承乾16岁,爷爷李渊去世,李世民诏令太子李承乾监国权知军国大事。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栽培相当用心,即使李承乾很早就因为生病而变成瘸子,很多大臣以“李承乾形象不好”建议李世民更换太子,李世民都依旧没有放弃李承乾,还给他请了当时最顶级的人才比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人作为他的老师,希望将他教育成才。

可惜李承乾就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成天就只知道荒唐闹事,并且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这样。


二、欺骗老师,还想将老师刺杀

李承乾在李纲教他的时候,最喜欢阴奉阳违,表面上很听从李纲的话,可是只要李纲不在,他就胡作非为,差点把李纲气死。

作为李承乾的老师,李纲还不是最惨的,下边这两位差点被李承乾派人刺杀身亡。其中第一位就是张玄素,由于看不惯太子的胡作非为,张玄素就去进谏,由此惹怒李承乾,李承乾从李世民身边离开后就当着众人的面大骂张玄素,骂完还不解气,直接派人去刺杀张玄素,把张玄素身上多处刺伤,无法上课,差点小命不保。


第二个被李承乾派人刺杀的老师就是于志宁,于志宁是劝诫李承乾不要做什么之类的,就相当于今天的讲道理,结果李承乾听得不耐烦,干脆就想杀人灭口,免得他烦人,就派了刺客纥干承基和张师政去刺杀于志宁,不过这两个刺客很有人性,看到于志宁孝顺母亲的举动被感化,放弃刺杀离开。

刺杀行动失败,于志宁因此捡回一条小命,在那个时候,李承乾的老师是绝对的高危职业,李世民为李承乾换了不少于十个老师,还是没能教好这个孩子,也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对于不想成材之人,哪怕是孔子转世,也无能为力。


三、痛失“称心”,迷恋突厥

说到李承乾的荒唐事情,不得不说他喜欢男宠称心之事,作为一个太子,在那个封建年代,喜欢男人这种举动简直就是无人理解,李世民气得半死,直接派人将称心杀掉。称心死后,李承乾还是不能感受李世民良苦用心,还在太子东宫大搞祭祀活动,让李世民心如刀割,恨铁不成钢啊。

除了称心之外,李承乾迷恋突厥文化,也是相当严重的一件事情,要知道那个时候李世民刚跟突厥签订了三年的屈辱渭水之盟,正对突厥人恨之入骨,李承乾还公然在宫里大搞突厥文化,穿突厥衣服,跳突厥舞蹈,模仿突厥人吃饭。

更严重的是“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就是与他的叔叔李元昌两个人模仿打仗,真人真刀拼杀,他要看到血流才开心,要是谁不卖命,就要被他捆起来暴打。

李承乾还声称以后他做了皇帝要去投降突厥可汗,你说李世民听到该多伤心。老师稍微劝说他一下,他就大喊“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如此之人,比刘阿斗还糟糕。


四、密谋造反

李承乾荒唐事做多了,朝中大臣以及李世民都对他很失望,这个时候李泰走进人们视线,也深得李世民喜欢。李承乾看到这个阵势,心里有些慌了,打算先下手为强,就联合李元昌、侯君集等人密谋造反,想将李泰杀死,再逼宫李世民让位。

李世民何许人也,早就看李承乾有问题,安插眼线在李承乾那里,还没等李承乾造反,李世民就已经将事情搞得水落石出,李承乾造反失败,最终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均被处决。


可是面对自己亲生儿子,李世民还是下不了手,请求大臣意见,也没人敢说话,最后通事舍人来济解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才让李世民有台阶下绕过李承乾一命,将其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644年,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令葬之以国公礼。


结语

李承乾就是这样一个荒唐且作死的太子,你说他能够活着,已经是李世民对他最大的宽恕,要是换在李治或者李隆基手里,十个李承乾也早就没命!从李承乾的一生,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是自己放弃了自己,整个世界也拿你没有任何拯救措施!



嗔痴历史观


李承乾(619-645年)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长子,八岁被立为太子,不满足皇权晚到,杀同族胞弟,刺师长,争皇权,逼宫李世民,荒唐事情做尽,一生作死。

公元619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妃子孙氏为其诞下第一个儿子,李世民无比高兴,身为当爷爷的李渊也是万分激动,赐名“承乾”取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可以看出当时李渊,李世民对于这个孩子的看重。李承乾在公元620年,也就是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恒山王,五岁时候,父亲李世民请来文学大儒陆德明与孔颖达封为秦王府十八学士,拜为长子的老师,希望继承儒学经典,谆谆教导之,公元626年,李世民继位,八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大唐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此万众瞩目,逐渐开启了“作死”模式。

不得不说,唐太宗李世民是真的溺爱这个孩子,李承乾十一岁时(公元630年),唐太宗便有意锻炼他,令他“听讼”,“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十六岁时(公元635年),李承乾爷爷李渊去世,李世民诏令太子李承乾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这是真的直接储君上培养,然而荒唐创始人李承乾到底干了些什么?

公元642年李承乾怀恨同样有皇室争权能力的异母弟弟李泰,嫉妒父亲李世民同样宠爱恩施于他,遂令人暗中刺杀李泰,事情败露后,不念昔日李世民对他的爱护,打算勾结朝臣李元昌,杜荷、侯君集等人,起兵逼宫,唐太宗是真的心痛不已,失望透顶,爱子荒唐,溺爱孩子的李世民还是没有痛下杀手,直接先把李承乾幽禁在室内,还令朝中忠贞大臣日日劝解,痛改前非。

爱之深责之切,孩子犯了谋权犯上,觊觎皇权,不由说也是直接问斩,李世民绞尽脑汁保全他,希望朝中大臣领会他的意思,便问群臣太子犯下这样的错该如何处置,无一做声,最后是通事舍人来济解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这样李承乾作死的行径,得到了处罚,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公元644年,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令葬之以国公礼。

一个荒唐人生的李承乾,一个溺爱护子的李世民,溺爱助长子,荒唐事尽绝。


无花台


论文治武功,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在他晚年立李治为太子时,专门做《帝范》一书,来严格要求李治的言行举止。

究竟是什么,令唐太宗如此重视接班人的教育工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便与唐太宗的长子,已经被废除的太子李承乾有关了。

说起李承乾这个人,他很独特:少敏惠,太宗甚爱之。8岁便被立为太子,12岁便让他参与国事,我们都看得出来李世民完全是把自己这个大儿子当做接班人培养。可李承乾却在成为太子17年后,举兵造反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了解这样一位聪慧且备受唐太宗喜爱的皇太子,怎么就突然走上叛乱的道路。我们就要从他的经历、变化,来好好对比分析一下这件事情。

(李承乾剧照)

1、少年时的李承乾是这样的

性聪敏

唐太宗为李承乾找的两位老师,都是当世有名的大儒:

孔颖达是孔子三十二代孙,诗书评价他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

陆德明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为唐太宗心腹大臣。

在他们的教诲下,李承乾用心学习,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喜爱。唐太宗也非常满意这个儿子,认为他“早闻睿哲,幼观《诗》《礼》”。

孩子最渴望的,往往是父母的陪伴、鼓励,李承乾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盼,努力做着乖小孩的模样。

尊敬老师

李承乾的老师前朝名宿李纲因为腿疾的原因,李承乾便每次都亲自去迎接老师,担心老师会出什么事情。

李纲和李承乾之间讨论的东西往往是君臣之道、治国之策,说来也挺枯燥的,特别是对一个11岁的孩子而言。李承乾却能听得很认真,常常到了忘寝废食的程度,令李纲大为赞叹。

李承乾很喜欢这位老师,也许是他不像其他几位那般老喜欢讲些纳谏的事情,以古代君王事迹教导自己还可以当做故事听听,又或者是因为自己和老师都有腿疾惺惺相惜的缘故。

李纲的身体一直不好,在他去世的时候,李承乾很难过,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亲自为老师立碑。

母子情深

李承乾的母亲长孙皇后是一位非常温柔、贤淑的女子,他对于自己这位身为太子却患有腿疾的儿子是非常关切的,李承乾也很热爱自己的母亲。

在他18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患了重病,他便打算大赦天下囚徒的形式,为母亲祈福,却被母亲拒绝。

这件事传到唐太宗耳朵里的时候,唐太宗大为感慨,便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佛寺为长孙皇后祈福。

(长孙皇后剧照)

李承乾曾经也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帝国储君,并一直为之努力。所以,唐太宗让他“听讼”时,他频年治国,理务允谐,足以担当起军国大事。

父亲的夸赞,激励了李承乾,在后来的监国过程中,李承乾更加努力想要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唐太宗看。

人生无常,事情的发展走向,往往出人意料,三件事情改变了这位太子的生活。

第一件事

唐太宗眼见太子已经步入正轨,便渐渐放松了对太子的关注,转而对另一个儿子李泰投入更多的疼爱。

大概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唐太宗开始对这位儿子特别关切起来,给他修文学馆、允许他随意招揽人才、坐轿子上朝。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为了驳斥大臣们对于皇子的轻视,说:“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大意是人生生死是没法控制的,万一太子不幸死了,谁又知道其他的皇子以后会不会成为太子呢?很贴切的比喻,可听的人却未必不会惊恐。

贞观十六年,太子造反前一年,唐太宗给李泰的物质供应超过了太子东宫的供应,还特别违背制度让李泰到武德殿来与自己朝昔相伴。

这样的宠爱显然已经透露出了一些危险的信号,这恐怕也是李承乾所害怕的事情,整整七年,父亲态度的转变被李承乾看在眼里,他不甘心这样的命运——废长立幼。

这是李承乾转变的重要理由,而另外两件理由便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首先,是李承乾患上脚疾这件事,其次是长孙皇后去世的事情。

一位太子身体有了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对于李承乾这样胸怀大志的人,脚疾对他的名望是极大地影响。

因为这种种原因,李承乾开始变得不安、自卑、自暴自弃起来,他变了。

(李承乾剧照)

2、改变之后的李承乾

我们都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李承乾发泄自己不满的方式也是如此。

刚开始,他还在自己暗中沉迷美色,对于老师们的纳谏还是欣然接受,朝廷中的事情处理起来规规矩矩,自己有过错马上提出来,毫不掩饰,所以,大臣们人人都认为太子很贤明。

那这件事,又是如何恶化的呢?那就不得不谈谈一位叫做称心的乐童了。

乐童称心

李承乾每日与这位称心,同吃、同睡,成了一对超越性别的恋人。这样的丑闻是兜不住的,特别是在备受皇权注视的东宫内了,皇帝大怒,把称心在内的相关人等一律处死。

这件事给太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悲痛之下几个月不上朝。思念到极处,还在东宫中立了称心的像,早晚祭奠,他把自己关在称心像的屋子里,痛哭流涕。

《新唐书》:内念儿不已,筑室图其象,赠官树碑,为起冢苑中,朝夕祭。承乾至其处裴回,涕数行下,愈怨怼,称疾不朝,累数月。

学胡人

太子在称心死后,开始过上了荒唐的日子里。

他让自己的仆从数百人学习胡人的音乐、穿衣、妆容打扮,整日整夜在宫殿中召开宴会,而食物的来源:招亡奴盗取人牛马,亲视烹燖,召所幸厮养共食之。

这还不够,他让自己的手下寻找外貌像匈奴人的,然后5个人为一部落,学习匈奴人的社会结构,并自立为可汗。

太子的行为极大程度上,已经看出了自暴自弃的模样,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时间压抑下的爆发。这一爆惊得便是整个大唐,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匈奴部落生活画)

刺杀老师

我们前文提到太子的老师都是当朝有名的纳谏之士,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被人约束、批评呢?显然不是的,特别这几位都属于言辞犀利的。

有多犀利呢?且看:

太子修房子了,于志宁上书太奢华;

太子喜欢音乐,于志宁上书玩物丧志;

太子衣着言语不对,纳谏;

太子今天没有学习,纳谏。

……

时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受诏辅导,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颖达 又多所规奏。太宗并嘉之,二人各赐帛百匹、黄金十斤。

有了皇帝的鼓励,老师们都非常积极的指出太子的错误,严厉批评。可,教育又怎么是可以只用批评就解决问题的呢?

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首先看不过去了,责问孔颖达道:“太子成长,何宜屡得面折?”

在好的良言若是次数多了,且屡屡当着众人面毫不留情批判你的过错,这样的做法又怎么会为人接受呢。

没有谁会喜欢,自己做什么都要按照别人的要求,虽然这是人生的必然经历。

太子的爆发来得猛烈且突然: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承乾并不纳。又尝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

退路已无,李承乾终于一步步走向了,自我灭亡的深渊。

贞观十七年,太子谋反,兵败被俘。

(李世民剧照)

沉重的父爱

谋反是一项重罪,历朝历代对于这种事情,都是杀之以儆效尤,可面对这个自己喜欢的儿子,唐太宗却怎么也下不了手。

一个合格的父亲,在面对自己子女的过错时,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即便平日里,自己在子女面前是一副难以靠近的模样。

唐太宗选择了把这个话题交给大臣,问众臣:“欲何以处承乾?”

场面安静了,一面是法律,一面是帝王亲情,这种话题是轻易不能开口的。

关键时刻,一位叫来济的大臣站了出来,他对唐太宗的顾虑详细考虑后,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唐太宗很高兴的接受了这个建议,解决造反问题的同时,保住了爱子的性命。

李承乾被贬为庶民,流放黔州,不久,郁郁而死。

李承乾这件事上,李世民的心中是非常悲痛的,哪怕是他谋反后,还想方设法保全他的性命。

一本《帝范》既是治理天下的经典,也是李世民对自己教育子女不当的反思,而这反思的背后是一位帝王最沉重地伤痛。


脑洞趣味历史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为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作为嫡出,又是长子,李承乾自然就成了大唐帝国的太子及储君。

李承乾的脚有点跛,是个瘸子,但李承乾很聪明,又是长孙皇后所生,因此一开始很得李世民宠爱,为此注重家教的李世民给李承乾选了当时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作为李承乾的老师,比如有李纲、李百药、房玄龄、孔颖达、张玄素、杜正伦等。但李承乾是个纨绔子弟,经常有荒唐之举。
▲李承乾剧照


李承乾的荒唐举止有很多,比如:

第一,李承乾因宫里生活无聊,就让一些奴隶去偷民间的牛马,然后亲自宰杀煮食。

第二,李承乾很喜欢学突厥语、穿突厥的服饰(当时突厥可是大唐的敌对势力),之后又仿效突厥人制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置账庐,而李承乾则坐在里面宰羊烹煮。

还有一次,李承乾假装死掉的突厥可汗,然后自己躺在地上装尸体,让手下人割脸,围着他哭。过了一会儿,李承乾又坐起来,对众人说:我要是当天子,一定要带着几万军队去骑猎,然后全部散发去做突厥人,投身到阿史那思摩部下,做一个骑兵将领。


第三,喜欢搞“同性恋”。

李承乾喜欢一个名为“称心”的少年,经常宠幸他。后来被李世民知道了,就把称心等人全给杀了,而且还严厉责骂李承乾。

李承乾不仅不思悔改,还在东宫内专门给称心修了一个房间,里面供着他的画像,甚至还给他修了坟墓,早晚祭奠“痛哭徘徊”。

第四,不顾手下死活,只为一时欢快。

李世民有个异母弟弟李元昌,和李承乾简直臭味相投,两人经常在一起玩,他们把手下的人分为两队,然后两人各领一队,让手里的人披上氃甲、拿着竹捎互相厮杀。如果李承乾觉得哪个手下作战不给力或者不能让李承乾满意,就将他的手脚绑起来,然后用树枝抽打,有不少手下还被活活打死。

第五,老师责骂,就派刺客刺杀。

李承乾喜欢到处游猎,不喜欢学习,还经常在东宫里击鼓玩乐,声音都传到了宫外,为此身为老师的张玄素就去进谏。而李承乾本人则非常恼火,不仅当众怒骂张玄素,后来还派刺客去刺杀张玄素,搞得张玄素身受重伤,险些因此丧命。

还有一个太子老师于志宁也经常跑去劝谏李承乾,李承乾同样很恼火,就派了刺客纥干承基和张师政去刺杀于志宁,结果两个刺客一到于志宁家中,刚好看到于志宁为母亲守孝,自己则睡在庐草上,两人觉得于志宁是个孝子,结果又不忍心伤害他。

于志宁因此侥幸逃过一劫。

后来李承乾察觉出父亲李世民要立自己的四弟李泰为太子,而且李世民对自己的态度越发冷淡,就准备和李元昌等人发动政变。

还没有造反,李承乾的五弟李祐就率先在齐州发动兵变,不过很快就被平定了。在审问该起谋反案中,无意间牵连到了李承乾的心腹纥干承基,而纥干承基为了活命,就供出了太子要密谋造反的事情。

李世民知道后大为吃惊,经长孙无忌等人查实无误后,李世民就把汉王李元昌赐死,而李承乾则被废为庶人,后来流放到黔州,谋反事发的第二年(644年)就死了。

总的来看,李承乾其实就是一个宠溺过度的孩子,有此结局很正常。


金兔历史


该怎么说呢,说荒唐当然也是荒唐,但一个人从8岁被立成太子,少年、青年时期都是满受好评的皇位继承人,忽然变成了后来那个样子,这总该是有原因的。所以,今天就来说一下,谁逼疯了太子承乾?

————————以下是正文————————

最近这几年清宫剧大火,从早几年的《宫锁心玉》,到今年夏天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清代皇帝的老婆孩子们,可算是在全国人民面前好好地露了露脸。虽说是经过了艺(hú)术(biān)加(luàn)工(zào),但好歹也让大家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一个起码的认识,也让九子夺嫡之类的皇家旧事,成了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饭后闲谈。

实际上,中国古代皇室的亲子教育和权力传承,很多时候都非常的复杂甚至血腥,清代这些只是由于影视剧的传播而更加出名而已。比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他的经历或说遭遇,就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从皇家的乖宝宝到癫狂的疯子

李承乾生于唐武德二年(619年),是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的嫡长子,母亲即是后来的长孙皇后。后来唐太宗登基,改元贞观后两个月,就将承乾立为太子,时年八岁。太宗和长孙皇后的感情千古传诵,对他们的长子也是寄予了极大的希望的。而早年的承乾应该说也没有辜负太宗的希望,各方面都可谓是一个优秀储君的模板。

网剧《唐砖》中的李承乾剧照

据史书记载,太子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深得太宗的喜爱。而唐太宗对这位太子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先后为他选择了许多很厉害的先生,比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初唐名臣,都做过太子的老师。而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早些年太子对这些老师也是非常的尊敬的。比如李纲在贞观初年担任承乾老师的时候已经七十余岁了,承乾对他“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李纲在贞观五年去世之后,承乾还曾亲自立碑纪念他。

电视剧《贞观之治》中的李纲

除此之外,太宗还很注意对承乾执政能力的培养。12岁就让承乾在尚书省听讼,也让他尝试着处理一些政务。贞观9年太上皇李渊去世,丧事期间唐太宗将政事委于承乾,承乾也处理的很好。此后只要太宗外出,便开始令太子留守监国。

可是,从贞观10年(636年)开始,一向为储君模范的承乾,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献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关于承乾的负面记载。这些记载不但负面,而且处处透着荒唐之感,仿佛皇室的乖宝宝,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癫狂的疯子一样。随便列举几件事情大家看一下。

一件事是比较著名的承乾的同性恋事件。当时,承乾的叔叔汉王李元昌送给他一名太常乐人,长得非常的妩媚,史载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非常的喜欢。虽说娈童这事儿在古代的皇室、贵族里面也不是太少见,但总归不是一件上得了台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承乾当时已经有太子妃的情况下。唐太宗自然非常恼火,刺死了称心,承乾因此“痛悼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于宫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甚至托病几个月不上朝。

另一件事是承乾的性格开始变得非常的乖戾,这个有很多体现。比如早年间对师傅非常尊敬的承乾,这时候已经听不进师傅们的意见。甚至当他的老师张玄素直言犯谏的时候,承乾恼羞成怒试图遣人刺杀张玄素。再比如承乾经常在东宫模仿突厥人的行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宫中“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更有甚者,承乾曾对人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这已经是一个疯狂的暴君形象了。

网剧《唐砖》中的突厥人形象

最后一件便是承乾的谋反。贞观十七年(643年),承乾因为太宗宠爱三弟李泰,感觉自己太子的位置受到威胁,在刺杀李泰不成的情况下起兵逼宫。结果当然是被镇压了,承乾被废为庶人,参与事件的诸多大臣也被太宗杀得人头滚滚。

承乾起兵谋反的事情,以及他在17年太子生涯中前后性格的突变,前人有诸多说法,不过主要是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承乾本人不求上进、背后奸臣的撺掇、唐太宗玄武门事变的影响,等等。这些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咱觉得,一个好好的太子,最后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子,还有更多的原因。

二、谁逼疯了太子承乾?

承乾从一个模范太子,变成了最后起兵谋反的疯子,这个转变应该说是在持续的高压下逐渐产生心理变态的一个过程。唐太宗对李泰的宠爱,只能说是导致最后结果的一个触发点,而不是主要的原因。

首先,初唐整体的政治环境,就是一种压力很大的状态,可以说危机感是整个初唐很普遍的一种心理。说到唐太宗,咱们经常都会提到贞观之治,但这是贞观中后期的事情。在贞观初期,上到君王下到臣子,大家还是处在一个创业的阶段,前途未卜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从东汉末年算起,一直到初唐,这个天下已经动乱了四五百年了。初唐的君臣看到的是,前面几百年每个王朝都只有几十年的寿命,自己的唐朝会怎样?其实并没有人知道。在这种创业的危机感驱使下,人的很多行为都会显得急切。这种心理可以解释初唐朝廷上的很多现象,比如为什么初唐有那么多直言犯谏的朝臣,而唐太宗又能以纳谏著称?如果把他们想成是一个进取的创业团队,可能会很好理解。

唐太宗李世民

其次,这样一种伴随着激情、焦虑感和危机感的心态,当然也影响到了唐太宗对承乾的教育策略。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唐太宗为承乾先后选择了近10位硕学鸿儒做老师,这些人满腹才华,又多是太宗的肱股之臣。这些人在朝堂上就是能指着太宗的鼻子直言犯谏的主,到了承乾面前自然更不会客气。我们从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对太子的所谓劝谏,话说得真的非常难听,比如承乾试图杀掉的张玄素,曾说承乾:“言孝敬,则阙侍膳问竖之礼;语恭顺,则违君父慈训之方;求风声,则无学古好道之实;观举措,则有因缘诛戮之罪”,这真是骂的一无是处。这样的批评,承乾年纪尚小的时候可能还能接受,等到了十七八岁,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时候,听不进去也是正常的吧?

再次,唐太宗君臣对待承乾,其实一直有一种错位,那就是把承乾当做了太宗自己。从古到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这创业之君和守成之君,从能力到性格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同,但不论如何都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通常来说,家庭、妻子是承担这一角色的最好选择。君不见以纳谏著称的唐太宗,在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之后,纳谏也不如从前了么?唐太宗百战功成,杀兄逼父当上皇帝,这得是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做到的。他都尚且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况且从少年时就处在重压之下的承乾呢?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何承乾对那个娈童称心如此迷恋,也就可以理解了。

《唐砖》中袁咏仪饰演的长孙皇后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没有直接的证据,但如果站在承乾的角度来看,或许也未尝没有可能。那就是在承乾之前,从隋文帝、隋炀帝到唐高祖,这三朝最初设立的皇位继承人,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顺利继承皇位。尤其是他自己亲爹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承乾最清楚不过。这样一种皇太子的“宿命”,兴许也给承乾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吧。

文史君说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从一个优秀的储君模板,最后变成了一个谋反的疯子。这个过程中,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唐太宗君臣对太子的教育方针出了问题。考虑到唐太宗几个子女最后的结局,说他一句“长于谋国,弱于治家”也并不过分。当然,古代社会治家更多的是女人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长孙皇后早早去世,可能对这些子女的成长也有重要的影响。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在太子承乾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唐太宗就像是一个过于push的大家长一样。这一点和如今流行的“虎妈狼爸”之流的教育方法何其相似?如果读者朋友之中有为人父母的,希望承乾的遭遇能给大家一点启示吧。教育孩子呢,必要的压力当然要有,但沟通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push最终也只会适得其反而已。

参考文献:

毛蕾:《论李承乾从聪慧太子到叛逆谋反的心理动因》,《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


关于李承乾的荒唐,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政治抹黑而已,根本当不得真!

因为在史书上,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很荒唐,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也很荒唐,唐高宗的太子李贤也很荒唐,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和唐玄宗的太子李瑛,也几乎是以丑角出现。

更关键是,太子杨勇被废时,一项非常重要的罪名,就是杨勇曾大放厥词说,我当皇帝,就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敢劝谏我,我就杀谁,杀他几百个人后,我看谁还敢劝谏我。

至于李承乾被废时,一项非常重要的罪名,也是太子承乾曾大放厥词说,我当了皇帝,就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劝谏我,我就杀谁,杀他几百个人后,我看谁还敢劝谏我。

与此同时,这些人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虽然都是太子,但却最终都没能当上皇帝。面对这种惊人雷同的情节,你们说这一切是巧合吗?如果说这是巧合,接连出现的巧合也未免太多了吧。



事实上,与其说李承乾是因为荒唐而被废,还不如说他是因为被废而变得荒唐。

至于李承乾被废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皇帝与太子的关系非常微妙。

一方面皇帝希望培养太子,给太子配备强大的班底;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太子会抢班夺权。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就会习惯性的让强势亲王牵制太子,比如隋文帝用晋王杨广牵制太子杨勇,李渊用秦王李世民来牵制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用魏王李泰来牵制太子李承乾。

对于李承乾来说,因为有杨勇和李建成这两个失败案例在前面,所以当他面对魏王李泰的分庭抗礼,李承乾自然一点安全感也没有。

在这种背景下,李承乾只能玩命的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因为李承乾的势力越来越大,李世民自然变得没有安全敢,于是李世民便认为太子承乾一心想谋杀自己,所以就将他给废掉并幽禁了。



对于李世民来说,他将太子李承乾给废掉并囚禁起来,自然要给个说法吧,至少要让李世民打击儿子的这种行为变得高大上,就比如说是为了大唐的江山,为了天下百姓,同时也让后世人觉得李承乾被废是他咎由自取。于是乎,李世民就需要给李承乾进行定罪。

当然,这种定罪肯定不是由李世民来编织,而是由下面的人来揭发,在此过程中,这个所谓的揭发就是一个站队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你揭发的罪行可信不可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明确表态。所以此刻你敢说太子的道德、思维是正常人,他的所作所为是正常行为,那绝对不会有好果子吃。

相反,如果你这个时候站出来说,太子就是内奸、叛徒,皇帝不仅不会觉得你是在胡说八道,反而还会对你非常满意,因为你的态度表达的最坚定、明确。

从这层意义上说,对于史书上关于李承乾的荒唐内容,大家看一看就可以,如果真相信,那真是把政治当童话故事看了。

事实上,李承乾作为一个顶级的政治人物,怎么可能这样脑残弱智、邪恶变态呢?因为他真是这副德性,怎么可能爬上那个位置?就算承乾是因为投胎投的好,所以成为顶级政治人物。但问题是,他爹妈都是第一流的人物,他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第一流的,而且他的老师、同学朋友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承乾即便再差劲,那也有个样子,借用一句话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如果李承乾真差劲成那副德性,李世民需要废他的时候,还需要犹豫什么呢?


我是赵帅锅


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自从出生便抓得一手好牌,但是最后却被他自己打个稀烂,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据史书记载,武德二年,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氏为李世民生下第一个儿子,因为出生在太极宫承乾殿,唐高祖李渊以殿为名,亲自取名为“承乾”。

武德三年,尚在怀抱中的李承乾便被爷爷李渊封为衡山王,武德七年,李世民率兵平定王世充又立下大功,李渊在对李世民封无可封的情况下,把李承乾加封为中山王,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逼迫李渊封他为太子,同年九月,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次月封年仅八岁李承乾为太子。

可以说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得来不费吹灰之力,李世民也大力栽培他,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家大师任命为太子老师,让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家文学,同朱元璋大力栽培太子朱标一样,李世民把自己重臣都让其在太子府兼职,如房玄龄,魏征等人,但是成年之后的李承乾慢慢的开始叛逆起来,甚至最后想要效仿父亲李世民逼宫,最后惹的李世民大怒,废李承乾太子之位,贬为庶人。

自贞观十年开始,李承乾便渐渐的开始荒唐起来。

一迷恋突厥文化

李承乾不知道那根筋搭错了,突然开始喜欢突厥文化,模仿突厥人游猎,每天带人去猎场打猎,并且招募了一批流亡罪犯去偷民间百姓的牛羊,还专门打造了八尺高的铜炉和六隔大鼎,亲自下手宰杀并烹煮牛羊肉,和他们一起吃掉,李承乾还喜欢学说突厥语穿突厥服饰,还说将来他要是当了皇上,要带来几万人去打猎,还要散开头发做突厥人,投到突厥阿史那思摩部下,做一位将领,不会比其他人差,要知道当时突厥与大唐可是死对头,身为当朝太子,李承乾的行为可真实够奇葩的。

二宠幸乐童称心,玩同性恋

李承乾宠幸太常寺的乐童称心,与他同吃同住,李世民听说后大怒,把称心抓起来杀死,李承乾专门在东宫盖一座房间,里面挂上称心的像,早晚祭奠,徘徊在室内,痛哭流涕,又在宫苑内堆成一个小坟,私下赠予称心官爵并树立石碑。

三不听劝谏,刺杀老师

身为当朝太子,如此荒唐不误正业,李承乾的老师们当然要劝谏,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张玄素常常上书劝谏他,李承乾非常恼怒,派人乘张玄素上早朝的机会,暗中用大马棰袭击他,差一点把他打死,于志宁上书直言劝谏,太子李承乾勃然大怒,派刺客去刺杀他,刺客进入于志宁的家中,见志宁躺在苫席上,头枕着土地,终于不忍心杀他而罢休。

李承乾的行为李世民都有所了解,见他没有悔改的意思,李世民越来越不喜欢太子,李承乾自己也知道,动辄几个月称病不去朝见李世民,父子之间隔阂越来越深,也让李承乾日益不安。

但是李世民心中并没有废掉太子的想法,但是李承乾却不这么认为,他打算效仿父亲李世民,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世民痛心无奈之下,只得将他幽禁起来,李承乾的行为,虽然让李世民感到失望,他为了将李承乾培养成为合格的太子,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与精力,但是李承乾终究是长孙皇后所生的长子,李世民也不忍心处死他,将他废为庶人,后来被流放到黔州,次年李承乾病死。

纵观各朝史书,各朝各代被的废太子很多,这些太子地位处境待遇可比李承乾差多了,几乎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结果还是被废,而李承乾呢?打打闹闹使劲作死,最后还要谋反,结果是一手好牌让他打的稀烂,最后被废太子之位,也完全是咎由自取。


一个老男人历史


导语: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优秀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十分勤勉,且虚心纳谏,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人将他的统治誉为"贞观之治"。

不过,李世民是一位好帝王,却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好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他并没有能够培养出一个真正能够接他班的优秀继承人,他的长子李承乾非常的出名,但是他的出名不是因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英明神武,而是在唐代历朝太子中是最为昏庸荒唐的存在。

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回答问题之前我们来了解下李承乾。

李承乾的人生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母亲是李世民最深爱的长孙皇后,他的降临注定是大位之人。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孩子的降生,据《旧唐书》记载:

"生于承乾殿,因以名焉。"

这个看似随意的名字实际上却大有深意。从字面意思看,"承"便是继承、支撑,而"乾"则是乾坤的意思,承乾一名象征着继承和发展社稷,其意义相当深远,也寄托着李世民对自己嫡长子的美好祝愿。

李承乾数岁之时,李世民便为他操碎了心,不但请来当世大儒当他的老师,还想方设法将他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君子。

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不久后成功登上帝位,成为了大唐王朝的新统治者,与此同时,八岁的李承乾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史书夸赞道:

"性聪敏,太宗甚爱之。"


从其名字就能看出来,承乾,承继大统、总领乾坤,所以他刚出生就被封为恒山王,5岁就迁封中山王,7岁时李世民继承皇位,当年就封李承乾为皇太子,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储,可想而知李世民对这娃寄予了多大的厚望。


李承乾为什么从一个优秀的储君变成一个荒唐的人呢?


李承乾一直算是体弱多病的,虽不至于耽误政事,但却是对李承乾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后期还有了足疾,这让李承乾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自卑心理,李世民不是没有安抚过李承乾,他曾公开表示绝不换太子。


但是李承乾并不相信,尤其是在弟弟李泰越来越得宠的时候,李泰很得李世民的宠爱,而且野心也不小,李世民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李泰和李承乾都是很清楚的,这也就给他们造成了一个错觉,即李泰也可以取而代之。

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之下,一个被众人皆赞模范储君,莫名的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从贞观十年开始全都是负面信息,李承乾乖巧了十几年的性格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变,他完全失去了理智,荒唐事一件接着一件。


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

一、李承乾和太常乐人“同性恋”

李元昌,也就是李承乾的叔叔,为了巴结李承乾,就送了一名太常乐人给他,此人长得十分的妩媚,他对这名乐人是非常的喜欢。文献记载:

“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对于恋童这样的事很正常,但对于一个未来的皇帝,这样的事就不能上台面了,这毕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脸面。

当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气的七窍生烟,下令弄死了称心,而李承乾也因此痛心不已,每日混混僵僵,还称病数月不上朝。

二、李承乾特别迷恋突厥人的生活

李承乾在东宫要求下人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进行突厥歌舞表演,还亲自扮演突厥可汗,在东宫演绎着突厥的生活场景,假装自己死后举行突厥葬礼,下人按照突厥风俗,主子死子奴仆要以刀砺面,用刀划自己脸鲜血直流,谁的伤口越大对主人越思念,李承乾乐此不彼,还扬言自己继承皇位后,一定带领着部队投身到突厥可汗帐下,作为大唐帝国储君,不管是否戏言,讲这番话的确很荒唐。

三、李承乾变得残暴嗜血

  

在李承乾变了个人之前,他是非常尊师重道的,但之后的行为让人瞠目结舌。

他的老师们进谏,多了烦了,他竟起了杀心,派张师政和纥干承基去刺杀于志宁,结果杀手们看到于志宁在为母亲守孝,不忍心下手才放过了于志宁,还有张玄素,李承乾派出去的人也差点杀死了他。曾在宫中说:

“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这样的荒唐哪还是个太子所为?当然李承乾也知道自己的荒唐,害怕李世民会真的废了自己让李泰来做太子,于是策划刺杀李泰,结果失败,又谋划着直接谋反夺位,他忘记了自己的亲爸是玩阴谋的鼻祖,光彩照人的皇位就是玩了“玄武门政变”得来的,你这雕虫小技怎能瞒天过海?事儿尚在酝酿之中,就被英明神武的李世民洞察到了李世民痛彻心扉后,把李承乾贬为庶人幽禁起来。


总结:李承乾,曾是大唐美好的未来,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精神寄托,万众瞩目的领袖的接班人,就这样成了平民百姓,两年后死于流放之地!


路之意


李承乾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后因唐太宗处死太子的宠童称心,父子关系也陷入僵化。

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子派遣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等谋杀弟弟魏王李泰,未遂。遂与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人歃血为盟,决定武力叛变谋杀亲父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太宗还表态太子虽有足疾,并不影响走路,何况太子有子,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后来齐王李祐谋反牵扯出李承乾和汉王李元昌等人的谋反案,为免重蹈自己的覆辙,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唐太宗所废。尔后,由于长孙无忌强力的支持,李承乾的同母弟李治被立为太子,此在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亦同。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贞观十八年十二月(645年1月)郁郁而终,唐太宗为此罢朝,葬以国公礼。


历史在记录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呱呱落地以后,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早年时期的李承乾学富五车、知书达理,他曾是李世民的好儿子、群臣眼中最可靠的帝国接班人、更是世间女子心中的偶像。

早年的李承乾知书达礼,李世民对他也是十分满意的。

唐武德二年,李承乾出生,唐太宗登机后的两个,李承乾就被封为太子,那年他才八岁。而李承乾一直以来都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从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未来储君的典型。

“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等等,都是世人对他的赞美之词。对于未来帝王的接班人,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从那些唐朝大儒们都当过他的老师我们便可以看出,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等。

而李承乾的尊师重道也被当时传为佳话,在担任太子老师时,李纲已经七十岁高龄了。贞观五年李纲去世,李承乾痛哭失声,为纪念老师,特亲自立碑。

在李承乾12岁之时,李世民就让李承乾在尚书省听讼,也让他学习处理国家政务,为以后的江山社稷打下基础。

贞观九年,李渊去世,在丧事期间李世民将一些政事交给太子处理。而太子都处理的很好,李世民对太子的表现也非常满意,以至于在以后如有外出,李世民已经放心让李承乾监国。

优秀的储君变成荒唐的太子

这一切似乎都来的很突然,一个被众人皆赞模范储君,莫名的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从贞观十年开始全都是负面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不但负面,更是透着荒唐,李承乾从一个仪表堂堂、温文尔雅的太子,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人畏惧的疯子。

  • “同性恋”风波

李元昌,也就是李承乾的叔叔,为了巴结李承乾,就送了一名太常乐人给他,此人长得十分的妩媚,他对这名乐人是非常的喜欢。

文献记载:

“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对于恋童这样的事很正常,但对于一个未来的皇帝,这样的事就不能上台面了,这毕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脸面。

当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气的七窍生烟,下令弄死了称心,而李承乾也因此痛心不已,每日混混僵僵,还称病数月不上朝。

  • 残暴嗜血

在李承乾变了个人之前,他是非常尊师重道的,但之后的行为让人瞠目结舌。后来的李承乾完全听不进老师们的意见,甚至就连老师张玄素直言时,李承乾还恼羞成怒想杀死张玄素。

(张玄素像)

李承乾还经常模仿突厥人的行为,想象自己是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宫中把自己的头发弄成辫成突厥人那样,然后用五个狼头做幡旗。

吃饭时也学习突厥人那样,直接用佩刀割肉往嘴送,甚至对人说,如果我当皇帝了,当释放我心中的欲望,杀光那些无理的进谏者,杀他几百人,看他们还敢不敢进谏。

  • 起兵谋反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觉得李世民偏爱李泰,自己的太子头衔受到了威胁,于是想刺杀李泰。而最终刺杀李泰未果,事情败露后起兵逼宫,其结果就是被镇压,之后李承乾被废庶人,那些参与谋反的大臣也被李世民杀的人头滚滚。

是谁逼疯了太子,让他变得如此荒唐?

在李承乾的17年太子生涯中前后的性格突变,很多人认为是他后期的不求上进、又有奸臣的唆使,以及玄武门之变的影响等等。当然,太子的性格变化如此厉害,肯定有来自多方面的原因,而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

除了上面说原因,我觉得唐朝那些肱股之臣的直言进谏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他们对李世民都胆敢冒犯直言,更别说对李承乾这个太子了。

李世民是经历过腥风血雨之人,他有的自身的宽宏大量,而太子是温室中的花朵,其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高傲。别说是太子,我估计就算是一般人也受不了这些大儒们这样指着鼻子骂,而即便是当朝太子被骂只能低着头说:“学生知错了”。

况且太子的老师十几个,经常被这样骂不疯才怪,更别说当时的李承乾十七八岁,正值叛逆期的时候。因此,他才会在宫中说:

“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太子变荒唐,李世民有着最大的责任

让李承乾变得荒唐的最大原因就是李世民了,这主要还是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李世民自己是个集政治、军事、谋略为一身的皇帝,他久经沙场,见惯了人头滚滚的场面,因为自己被人称为“天可汗”,所以他也需要一个像他一样英明的人来做皇帝,这就导致了他给太子的压力过高。

作为太子,其言行举止、嬉笑怒骂都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官家规定,学业、政事等有十来个老师轮番教导,这本身的压力就非常大,但李承乾都忍下来了,其目的就是为了李世民死后可以当上皇帝。

但偏偏后期的李世民对储君谁来做的态度又模棱两可,这里让李承乾当太子,那边对李泰又十分厚爱。太子从小到大一路紧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怕做错事丢了太子的位置,而李世民给他的感觉就是太子的位置很危险。

在长期的压力达到顶点后,就开始了爆发,这个时候没有一个好的心理导师为他开导,反而是那些奸臣在背后怂恿,然后就是彻底的疯狂而荒唐了,在这种情况下李承乾不谋反才是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