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長版「復興號」暑運開跑,中國鐵路崛起背後的「潤滑力量」

7月1日,全國鐵路實行新的列車運行圖,正式開啟暑運模式。同時,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全球最長高鐵列車——16輛長編組“復興號”也正式與公眾見面。據悉,相比8輛編組“復興號”,加長版“復興號”每列定員達到了1193人,更環保的同時載客量更大,乘客也能夠明顯感覺到車內座椅更寬敞、舒適。

加長版“復興號”暑運開跑,中國鐵路崛起背後的“潤滑力量”

“苦在囧途”到“樂在途中”

回顧新中國鐵路的變遷,從綠皮火車到高鐵動車組列車,從“悶罐車”到全程WiFi,從時速40千米到時速400千米,中國的鐵路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革,同時也見證著中國人生活的變遷。

五十多年前的火車,是如今許多人難以想象的“悶罐車”,裡面鋪上些稻草與席子,就載客上路了。沒有餐食供應,廁所是用幾塊木板擋著的馬桶,從廣州到北京,慢慢悠悠地開上7、8天。那時的蒸汽機車平均速度不到40公里每小時,火車司機遠看就像“煤販子”,燒煤的火車頭一路排放的煙氣讓乘客滿臉灰塵,僅一段200公里的路,就差不多要燒掉七八噸煤。

加長版“復興號”暑運開跑,中國鐵路崛起背後的“潤滑力量”

今天的“復興號”,內部空間和座位間距寬敞,多種照明控制模式提供不同的光線環境,時速350公里下還能平穩地立起硬幣。2018年6月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中俄友好交流活動,乘坐高鐵“復興號”時表示:“有種浪漫的感覺”。

“浪漫”的中國高鐵,讓國人出行從“苦在囧途”到“樂在途中”,人的活動半徑得以大大提高,不斷滿足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年來,高鐵“復興號”累計發送旅客4130萬人次,平均客座率達到了94%……作為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中國高鐵取得這些成績的背後,是一大批“幕後”企業的不懈努力。

小而不微的隱形力量

中國高鐵總設計師梁建英有個習慣,每到一個地方就要體驗一下當地的軌道交通。她出差去瑞士的時候,買了張蘇黎世到日內瓦的車票,想起沿途的風景,心潮澎湃……不過火車晃晃悠悠的,坐著坐著有點暈,很痛苦。梁總師說:“我希望我們生產的產品,一定要讓大家坐在上面,能夠有一個良好的體驗。”正是出於這種匠人精神,高鐵產業鏈上至轉向架、IGBT芯片、牽引變流器等核心零部件,下至潤滑油、緊固件等基礎裝備,每一個環節都是精益求精。

加長版“復興號”暑運開跑,中國鐵路崛起背後的“潤滑力量”

以不甚起眼的潤滑油為例,此前,我國高鐵一直使用的是德國、日本的潤滑油。作為機械的“血液”,潤滑油對於高鐵平穩、長生命週期地運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進口油的替代過程極為謹慎。2012年,在中車青島四方的支持下,中國領先的潤滑油企業長城潤滑油著手推動高鐵配套用油的國產化替代,成立了齒輪箱、減震器等部件潤滑油脂專項攻關小組。

潤滑油雖然不是核心部件,但為了進一步推進高鐵的“中國標準”,中車青島四方將僅有的兩個臺架,專門撥出一臺供長城潤滑油進行“350公里中國標準動車組”臺架測試。歷經了各種複雜路況、工況的嚴苛考驗後,長城潤滑油最終不負厚望,不僅通過了兩個多月350公里/小時的臺架試驗,同時油品壽命達到了60萬公里,遠超“歐洲標準”的30萬公里壽命的油品,為254項重要標準中84%的中國標準填上了不可或缺的一筆。

加長版“復興號”暑運開跑,中國鐵路崛起背後的“潤滑力量”

如今高鐵“復興號”安全平穩運營一週年,列車的始發、終到正點率分別達到了98.7%、94%,這是中國鐵路事業的成績,但背後一滴小小潤滑油發揮的潤滑保障作用亦值得我們的點贊。值得一提的是,在長城潤滑油完成對“復興號”進口油的替代後,高鐵潤滑油平均所需成本下降了一倍之多,“復興號”提速不提價,也有這滴小小潤滑油的一份功勞。

一輛高鐵動車組上有4萬個零部件,需要600多家企業供應,龐大的高鐵產業鏈中,如長城潤滑油一樣的“隱形力量”還有很多,配套車軸的晉西車軸,提供緊固件的晉億實業,供給車輪的太原重工,研發高速列車制動系統的南京浦鎮車輛……它們可能不比“復興號”三個字這般耀眼,但這些“幕後”企業的努力,才凝聚成了“復興號”這一享譽世界的品牌,極大地改善了國人的出行質量。

1978年,鄧小平坐在日本新幹線上感慨萬千,他說:“就像推著我們跑一樣,我們現在很需要跑。”四十年裡,無數“隱形力量”擔負起了提升我國裝備製造業水平、推進國民經濟建設的重任,讓中國高鐵跑出了“世界速度”,讓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跑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中國經濟騰飛的當下,這些默默無聞的隱形力量,值得我們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