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你妹》的糗角色:遊戲與現實的縫合者

孫靜

《找你妹》的糗角色:遊戲與現實的縫合者

《找你妹》中的遊戲角色並不僅僅是一個網民的惡搞文本,而是揭示出當前大眾文化領域中的一個糗空間。如前文所述,遊戲設計團隊的目標用戶是“屌絲”[25]階層,網友通常用這個並不文雅的詞彙自嘲,用其描述一種很難獲得成功的現實狀態。值得關注的是,遊戲中的“屌絲”書寫實質上是當前中國的“糗文化”中的一部分。“糗”,在詞典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名詞“乾糧”;另一個是動詞,意為“飯或麵食成塊狀或糊狀”。[26] 近年來,網友通常使用“出糗”和“糗事”這兩個詞語,前者“用在口語交際和書面語中,意思是失態,難堪”[27],後者指“令人尷尬,無可奈何,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28]。由此可見,網友對於“糗”字的用法借鑑了其本意中的動詞用法,將“飯”或“麵食”被擱置過久之後的“塊狀”或“糊狀”的狀態進行了隱喻式挪用。換句話說,網友將自身或他人的尷尬難堪狀態描述為“糗”的狀態,在此,“糗”就由動詞轉變為形容詞,成為當代網民的身份註解。

周志強教授認為,“糗文化”是以“談論‘糗事’和‘囧事’為樂,在自己和別人的困窘糗文中享受一種困頓生活裡面的弔詭快感”[29]。這種困窘話語之所以能被稱之為“糗文化”,是因為“中國社會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如此瘋長糗事的言說狂歡,也從來沒有一個時期人們會在這種糗事的敘事狂歡裡面表達憤怒、不滿、委屈、沮喪和弔詭的快感”[30]。雖然當時的糗文化狂歡還限於一兩部電影以及“糗事百科”和“暴走漫畫”等少數網站,但如今糗文化已經從文字、漫畫蔓延至系列網劇(如《屌絲男士》、《萬萬沒想到》等)和電視綜藝節目。最終,觀眾對於“囧”系列電影、《萬萬沒想到 西遊篇》和《煎餅俠》等電影的認同則反映出糗文化正從小眾亞文化逐漸成為一種相對主流的文化形態,同時也說明中國的糗人群體規模之大,糗心態影響之廣。

《找你妹》的糗角色:遊戲與現實的縫合者

如果說電影和網絡迷你劇更多的是進行糗事的展示,那麼糗事百科、暴走漫畫等網絡社區以及遊戲《找你妹》則用互動的方式縫合出一個個“糗人”的身份,尤其是在遊戲中,互動式的參與使得這種縫合更加成功。據遊戲運營商CEO劉勇所述,該遊戲有65%以上的用戶都是女性,且多生活在一、二線城市。[31] 當筆者與《找你妹》的女玩家Q聊起遊戲體驗時,對方表示:“我玩這個遊戲有些不舒服。……我也不清楚(具體是什麼原因),就是讓我覺得自己玩這個遊戲顯得我是個特別Low(沒品位)的人。”不難看出,也許有的玩家一開始就能欣然接受遊戲中的惡搞風格和段子,但是也有玩家對遊戲的表徵方式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牴觸心理。然而,只要玩家接受了遊戲規則繼續玩這一款遊戲,也就意味著他們接受了遊戲的糗符號和價值觀。就像上文中的這位玩家一樣,即便是受過高等教育,也被迫接受了遊戲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最終,玩家就會不知不覺地獲得並認同“糗人”身份。甚至可以說,這一身份不僅僅是線上的,也是現實層面的。正是文字、圖像、影視劇、遊戲共同構建了一個區別於精英空間的糗空間。

實際上,糗人與精英的關係是微妙的。在《煎餅俠》一開頭,大鵬就感慨:“我都這麼有名了,可是張朝陽還是讓我演屌絲。”在糗空間中,精英的身份永遠是由於糗人身份的存在而得以區隔開來,而精英為了維持自己的身份,也會像大鵬一樣模仿糗人的風格,當前火爆熒屏的真人秀節目就是例證之一。這些借鑑自韓國的真人秀遵循著同一個敘事邏輯,即將明星拋入日常生活中,然後等著明星出糗。以《奔跑吧,兄弟》為例,鄧超等一眾明星常常不顧個人形象進行遊戲,不管是跳泥潭,還是被扔進水池,都史無前例地將最尷尬的一面展現給觀眾,讓觀眾在糗事中哈哈一笑,聊以自慰。有意思的是,此類真人秀都以遊戲的方式構架節目,事實上是電子遊戲的真人版。與之類似,《找你妹》的遊戲團隊也是本著“緩解都市人的壓力,讓都市人能夠笑一笑”[32]的目的進行開發及運營的,旨在通過玩家的笑來掩蓋其困窘的處境。這種邏輯是帶有欺騙性的,因為糗符號讓人們會升騰起一種優越感,並自我安慰地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遊刃有餘。但實際上,觀眾才是現實生活中的糗人,只是通過消費糗符號獲得了一種虛擬的補償,並沒有改變自身的生存狀況。

《找你妹》的糗角色:遊戲與現實的縫合者

青年學者廉思曾經討論過現實生活中兩個壓力較大的社會群體:“蟻族”和“工蜂”。前者指大學畢業生中的低收入聚居群體,後者指大學青年教師團體,其特點是學歷高、收入偏低、壓力大。此外,呂途在《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中討論了“新工人”這一群體,用來指稱離家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工群體,將其與國企的“工人”區別開來。“蟻族”、“工蜂”和“新工人”分別指向城市生活中的三個群體。這些人就是在上文中提及的王大錘、大鵬、張全蛋、鍋蓋哥、鳳姐等人的原型,也是人們應該給予更多關注的群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糗文化強調曬糗事或欣賞他人糗事,在一個個段子中,以上群體的真實生活體驗成為了大眾的消費品。他們的生活被改寫成與“高富帥”和“白富美”相對應的“糗事”。大家只顧著嘲笑鳳姐又“醜”又“沒品位”卻還如此自信滿滿地徵婚,並幻想嫁給“高副帥”,而忽視了這一現象背後所隱含的諸多問題;一廂情願地用大眾話語把流浪的乞丐包裝成引領時尚的“犀利哥”,實際上是用娛樂的方式掩蓋了他本人的現實處境;只顧著點評在“富土康”流水線工人“張全蛋”的精湛演技,但忘卻了演員裝出的木訥表情背後所負載的打工者境況。如此一來,人們就陷入了一種糗邏輯中:似乎通過自嘲和嘲笑他人就能夠成功化解一切困窘,能夠從“矮醜窮”逆襲為“高富帥”和“白富美”,最終走向人生巔峰。然而實際上,這種對歷史真實經驗的物化改寫促使人們專注於哈哈一笑,而喪失了反思現實的能力。與此同時,消費糗文化的人也獲得現實生活中的糗人身份,他們更沉醉於發現段子中的笑點,而喪失了反思段子的衝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