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一代的隱痛

不敢死,父母只有我

在一些人眼裡,獨生子女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幸運兒。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只有這一個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但這種獨享的愛既是一份財富,更是一種風險。

年輕的獨生子家庭是一種“正三角”關係,父親、母親、獨生子女各站一頭,維繫著家庭的平衡。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獨生子女進入中年,父母進入老年後,正三角結構變成了“倒三角”,獨生子女成為家庭的頂樑柱,開始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這是家庭生命週期的正常狀態。

但是,獨生子女家庭面臨著嚴重的結構缺損風險,一旦獨生子女死亡,整個家庭結構就會瞬間崩塌。就像楊曉升所說的,雖然從力學原理上講,三線三點所構成的幾何結構由於三點的互相支撐是一種最為穩定的結構,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也是最脆弱最不牢固的結構,因為一旦失去其中一點,這個結構的穩定性就不復存在。

獨生子一代的隱痛

人口學界有關研究數據顯示,我國每1000個出生嬰兒大約有5.4%的人在25歲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歲之前死亡,也就是說,17.5%的家庭會經歷孩子夭折的風險。

喪獨,這是每個家庭都難以承受的痛苦。一個32歲的朋友說,前一陣我母親住院了,雖然我和我哥哥每天輪班倒在醫院陪床,但還是感覺每天很累。我一想到我的將來就很擔心,我只有一個兒子,將來我生病了,他一個人怎麼照顧我,再悲觀一點,如果我的孩子不在了,將來誰管我?

不敢窮,獨子養老很無奈

獨生子一代的隱痛

這張照片是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入選作品——《獨生子》。

一間醫院的病房裡,兩張狹窄的病床,左邊是爸,右邊是媽,兒子坐在中間,兩手緊握病床,一家三口相互凝視,沒有語言的交流,看起來是那樣的無助和無奈。

我國適齡青年的平均初婚年齡是22.00歲,平均初育年齡是23.42歲,而我國是從1980年起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因此,當第一代獨生子女進入適婚年齡時,他們的父母年齡大概在45歲左右。

按照聯合國的統一認定標準,發達國家65歲以上,發展中國家60歲以上的人稱為老年人,以60歲作為老年人口的起點年齡,可以預計在2020年左右“四二一”結構家庭的養老矛盾將大規模爆發。

有句口號是:三十年前: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二十年前:計劃生育好,政府幫養老。十年前:養老不能靠政府,要求加社保。獨生子女時代,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對“倒金字塔形”養老困境,年輕的小夫妻,不僅要贍養雙方的父母,還有1-2個孩子的撫養任務。

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的老年養老比已經高達15%,少兒撫養比高達22.9%,總撫養比高達37.9%,且近五年來,總撫養比在逐年上升。

獨生子一代的隱痛

獨生子一代的隱痛

一位讀者跟我抱怨,他是獨生子,去年剛在二線城市買了80多平米的房。雖然還負著債,但好歹有家了,本以為生活會越來越幸福,誰知,他媽媽突然暈倒,這兩天在醫院輸血,他媳婦也是獨生女,爸媽身體也不太好,一直吃藥,家裡還有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需要去養,每天早出晚歸,累到暈厥,他都好幾天沒和孩子說過話了,白天工作,晚上還要去醫院陪床。他苦笑道:我這是提前邁入中年危機了,上有老下有小,真是不容易啊。

我國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集中在三大支柱——子女或親屬供養、老年人自己的勞動收入和離退休金。但是老年人的勞動收入有限,部分老人的離退休金很少,甚至沒有,而我國現有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也不完善,老人一旦生病,還是得依賴子女。

有一期節目,吳某夫婦是雙獨家庭,三個老人都有收入,但是都不高。吳某夫婦也都是在私企做臨時工,兩人的月收入一共4000多,能滿足一般的生活所需。但吳某的岳父身體狀況不好,平均一年住兩次醫院,每年都往醫院花不少錢。

岳父雖然有醫保但仍不夠,需要吳某和妻子為其支付醫藥費,吳某常常在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尋找兼職的機會,多賺一些錢,以備父親看病所需。

獨生子女難,兩個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更難,在多子女家庭,如果老人生病,兄弟姐妹們還可以共同分擔醫藥費,但是獨生子女只能獨自去承受,他們必須要更加努力地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