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拆分业务欲上市,网约车市场却是个绣花枕头?

今日,媒体报道称,中国网约车老大滴滴现已将其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中的多项业务进行拆分,准备下一轮融资,预计融资10-15亿美元。滴滴此番操作很可能要学习小米,准备上市。近几年,滴滴的年营收并不低于小米,而人们对滴滴的评价却褒贬不一,除此之外,滴滴网约车还经常被媒体爆出各种负面新闻,如滴滴司机载客飙车、滴滴歧视女乘客等,对于用户来说,网约车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虽然当下网约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看好网约车市场,其原因又是什么?

凯盛专家:判官,资深产品经理,十四年移动产品设计、管理、运营经验。

滴滴拆分业务欲上市,网约车市场却是个绣花枕头?

用户价格敏感毫无粘性

首先,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对市场价格非常敏感,其次,用户次对市场也没有忠诚度。

其实,早在滴滴之前,我国的网约车市场就有高品质的出行软件易道,但是这些年,易道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其原因是,市场中追求高品质出行服务的乘客依然占少数,大多数人都选择低成本出行。因为从甲地到乙地,其本质只是一个物理位置的移动,而无论什么车,其在物理位置上的移动属性是一样的,而最大的差别就是价格。因此,在滴滴出现后,易道的市场就被冲击的七零八落了。

为什么说用户对市场没有忠诚度?因为,谁成为网约车市场老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有没有车坐,其价格是否合适。尤其是城内出行,有多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 而且,用户每次通过网约车平台叫车后,车与车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订单与订单之间的联系并不大,这种弱化的网络效应,使得乘客在每次叫车之间的行为都是独立的,那么用户每次的选择就会不一样,平台可以是滴滴、优步、美团等任何一个,因此,网约车市场中没有顾客忠诚度这一说,也不具备较强的用户粘度。

平台再大也担不起安全责任

就网约车平台来说,其中存在几个十分致命的问题。

首先从网约车的职能来看,网约车似乎有取代出租车的可能,但出行行业是个十分特殊的行业,其涉及着顾客的人身安全以及社会治安等问题。所以,传统的出租车行业是由政府承担市场监管的。

其次,城市出行本身是具有半公益性的,因此,出租车接受政府的统一领导,包括定价,车辆采购等。

第三,就出租车在整个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位置来看,出租车永远是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补充手段,不会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力,因为,出租车的价格要高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的价格,这与人们普遍的出行成本不相符。

那么,作为出租车的替代品,网约车平台就相当于一个在线出租车公司。而当前的网约车平台都是在做轻资产运营,这些平台并不拥有司机和车辆,他们只是行使调度权和定价权,因此,网约车企业是否能负担起政府部分的社会责任,维护社会治安,这是网约车平台存在的一大问题。

高抽成仍不盈利

除此之外,对于市场定价的来说,网约车平台也存在着问题。

就滴滴来说,在2017年,滴滴一家独大的时候,滴滴对订单的抽成比例就已经超过了20%,甚至达到30%。而在一些特殊的拼车订单中,其抽取比例能够达到40%。在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中,车费收入大概是分成三部分:1/3是油费和车辆的折旧费用,1/3是司机的收入,还有1/3就是平台的收入。也就是说滴滴在2017年,对于司机端流水的抽成比例,已经基本达到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水平。

但是,滴滴既不占有司机也不占有车辆,在这种情况下,拿这么多的钱是否合理?即便滴滴拿的钱是合理的,可是滴滴2017年竟然还是没有盈利,这些钱都哪去了?

无互联网属性的互联网平台

这已经是滴滴十分致命的两个问题了,但是,滴滴还有一个更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在网约车平台下,不同的乘客在不同的城市打不同的车,而它们之间竟然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换句话说,在城市出行的网约车行业中,各个地区都是独立的市场。这意味着滴滴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在经过推敲后发现,其业务竟然根本不具有互联网属性,这样的问题也太可怕了。

其不具备网络效应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滴滴随着网络的扩大,其边际效应开始递减。也就是说,未来,每个用户之间都可以形成社交关系,形成生产和消费,在网络当中彼此互动起来,从而降低了平台的运维成本,就这点来说,出行行业确实没有优势,所以这也是网约车行业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在。

那么,那些认为滴滴有很高估值和发展前途的人其更看重的是什么?其实那些人更看重滴滴五十年之后的发展。当无人驾驶普及后,滴滴会拥有大量的客户出行需求,同时消除了司机追逐利益的因素存在,那么,那时的滴滴是十分具备商业价值的。但是,就滴滴目前的状况来看,是否能撑到50年也还是个未知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