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先驅,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

回首先驅,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

這群身穿緞袍、隨時伸手打拱時的孩子,他們曾受到美國總統格蘭特的接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留學生。他們中出現了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出現了中華民國的第一位總理,他們中有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有宋美齡的姨父,他將宋氏姐妹送往美國留學。

也是這群長袍馬褂,拖著長鞭的孩子,活躍在美國各項體育運動的賽場上。以中國留學生為主組織的耶魯大學划船隊,曾多次在比賽中擊敗了哈佛大學隊。詹天佑等人還組織了棒球隊,這支最早的棒球隊在不少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

然而這批優秀的孩子,承受的不是國人的期望

有辱門楣之舉”就是當時清朝社會對留洋的評價,四書五經才是社會認可的主流,家庭稍微富裕的家庭,是打死不會讓孩子去留洋的,甚至有些矇昧無知的百姓肆意傳播聳人聽聞的消息。一位留美幼童後來回憶說:

“當我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官員來到村裡,拜訪各住戶,看哪一家父母願意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國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負責一切費用。有的人申請了,可是後來當地人散佈流言,說西方野蠻人,會把他們的兒子活活地剝皮,再把狗皮接種到他們身上,當怪物展覽賺錢,因此報名的人又撤銷。”

回首先驅,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

按照清廷計劃,在美國成立“幼童出洋肄業局”,在上海成立“幼童出洋肄業滬局”,後者負責在國內甄選12歲至15歲的幼童,進“預備學校”學習,訓練合格後再派赴美國。計劃派遣四批,總計預算銀120萬兩。但就是這樣一個免費留學的優待下,第一批留學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滿額。

這批孩子,在走出國門那一刻,承受的不是期望,是不屑。

中國幼童與美國文明相遇,驚世綻放

當幼童們懷著悲涼、寂寞又興奮、激動的心情抵達達東部城市哈特波特後,一系列的磨難迎面而來,他們是沒有現在如此完善的基礎教育的。語言不通,當面臨前來接待的美國家庭,他們僅能聽懂school。文化的差異之大,友善的美國太太因愛憐親吻他們臉頰的時候,只有羞愧和憤怒。

回首先驅,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

但年幼的他們如竹林中的幼筍,一場文明的春雨,便以驚世的速度成長。他們以驚人的速度跨過了語言障礙,併成為了各學校的尖子生,所取得的優異成績令美國人驚歎不已,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不僅如此,美國各大運動賽場上,脫去長跑麻瓜的他們表現依然十分奪目,以中國留學生為主組織的耶魯大學划船隊,曾多次在比賽中擊敗了哈佛大學隊。詹天佑等人組織的棒球隊,在不少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在一次途經舊金山時,幼童組建的棒球隊應邀和美國屋克蘭棒球隊比賽,比賽結果:幼童隊獲勝。棒球乃美國國球,而中國人居然獲勝,這在當地引起不小的轟動。

回首先驅,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

棒球隊,後排右二為詹天佑

夢斷中途,理想屈服於矇昧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孩子逐漸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學習美國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美國文化的影響,當第一個孩子把長辮剪掉,穿起牛仔短T,意味著他們開始放飛自我、接納世界文化,也意味著他們的留學歸期不遠矣。

在首批留美幼童踏上美利堅大地九週年之際,一道旨令從北京通過越洋電報送達位於美國的留美事務局: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國內。其理由是:“該學生以童稚之年,遠適異國,路歧絲染,未免見異思遷。”

對這種語焉不詳的說法,當時《紐約時報》一篇社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清)政府認為這些學生花的是政府的錢,就應該只學習工程、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對周圍的政治和社會影響要他們無動於衷。這種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可清朝之迂腐固執,非這些學生可以抵擋,這些幼童中,僅有兩人大學畢業,一個是詹天佑,一個是歐陽庚。後來,他們一個成為至到如今仍家喻戶曉的工程巨匠,一個則畢生獻力於中國的外交事業。

是金子總有發光的一天

這些留學幼童得到向世人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還要多虧了兩位飽受爭議的人物——李鴻章和袁世凱。

回首先驅,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

李鴻章(左)、袁世凱(右)

從召回那一刻起,他們就猜到,他們成為了祖國的棄子,下碼頭的那一刻,沒有鮮花,沒有夾道歡迎,只有仿若監獄的一所學堂,而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除了睡覺,別無他事。

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大興實業急需人才,他努力不讓幼童埋沒,這些學生由船政局、上海機器局留用23名,其餘50名安插 於水師的機器魚雷、水雷、電報各處,雖然專業不對口,但終於是迎來一絲轉機。

真正重用這些留學幼童的是袁世凱,正是在袁世凱當政時期,幼童們異軍突起:他們要麼佔據政界要津,要麼駐節海外,要麼成為新興的電報、鐵路、礦山和大學的開創者與集大成者。

據相關統計,這批留美生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其中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者5人,其中清華大學校長1人、北洋大學校長1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領事、代辦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長1人、副部長1人,駐外大使1人,國務院總理1人;從事商業者7人;進入海軍者20人,其中14人為海軍將領。

總之,除早亡、留美不歸和埋沒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文末隨筆:

這一次前無古人的公派留學計劃,雖然十年夭折,卻展現給世界中華兒女的優秀,他們否認清朝政府,但對於這些孩子取得的成績,只有讚歎,致敬這些留學先驅,在異國他鄉的你們,願也能光彩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