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起两落:战斗民族俄罗斯的海权之路

两起两落:战斗民族俄罗斯的海权之路

一,彼得大帝改革

应该说,俄罗斯海军的出现与壮大源自于彼得大帝的不懈努力。

当然,这么说未免有一些偏颇,但作为一位出色的人物,我们可以透过他对俄罗斯海军的崛起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如果我们将俄罗斯帝国海军的起源到今天的俄罗斯海军的衰败,或者说是一种低谷期 结合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从陆上强国向海上强国转变的风云史。

1697 年,彼得大帝前往西欧期间,为了方便游历和学习,放弃了自己的皇家身份,并使用了假名:鲁尤特尔· 米海伊洛夫。

在荷兰的时候,彼得大帝曾做过造船工;在英国的英国第一皇家造船厂,他在这里想尽办法获取到大型船舶的建造工艺;在普鲁士,他又学习射击等技能……。旅欧期间,他潜心学习了许多西方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 年,当彼得大帝回国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系统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了,对于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是有了比较详细的计划。

在圣彼得堡,彼得大帝在这座城市兴建后的第二年,即 1704 年 11 月 5日,就建成了第一个造船厂。这是海军部造船厂的前身,由海军部直接管理。

在“第二次北方战争”期间,帝国共建造了一千多艘各型船只。到1725 年,已经成为波罗的海的主要强国,拥有比较强大的海上力量,其舰队高达 27000 人,配备 34 艘战列舰、9 艘护卫舰、700 艘木船、34 艘小型帆船。

对于彼得大帝的改革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所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进程为其做了准备……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

当沙皇俄国在四个海域——北海、波罗的海、黑海、巴伦支海都建立了属于帝国的海上力量后,这就让其通过海权的形式将触角伸向世界各地的梦想有了更多实现的可能。

两起两落:战斗民族俄罗斯的海权之路

二,争夺出海口

俄罗斯帝国的海权模式构架脱离不了彼得大帝的模式,即通过沙皇的绝对权力,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央集权下,通过军事、民事、经济等的合理变革,从而让这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上拥有话语权,能与其他大国平起平坐。

1696 年,彼得大帝对第一次亚速海战役作出了反思,他感受到建立一支拥有雄厚实力的舰队的重要性。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自己从区域性陆上强国转变成拥有一支常规陆军和一支常备海军的强国。

亚速位于顿河的河口,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可以直接封锁俄罗斯帝国进入亚速海和黑海的通道。然而,奥斯曼帝国却在亚速要塞控制了所有进入东方的商道以及通往草原富饶产粮区的航道。这样的陆上强国想要发展、对外扩张就必须打开进入黑海的路,于是,针对土耳其、克里米亚汗国的战争上演在即。

1696年,俄军舰队在弗朗茨· 莱福特的率领下,采取从海上封锁亚速的策略。6 月 14 日,土耳其舰队出现在顿河河口,双方展开交战, 哥萨克攻占了要塞的外城墙,土耳其人虽然经过激烈抵抗,但回天无力,于是,提议签订和约并交出要塞。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俄罗斯终于取得了向黑海扩张的根据地。

随后,俄罗斯海军1700—1721 年间,在与瑞典进行的第二次北方战争中终于有了在波罗的海的收获:它首先参加了控制芬兰湾的战争,之后又参加了控制波罗的海的战争。

1703 年,彼得大帝从瑞典手中夺得科特林岛,随后,在这座岛上建立了喀琅施塔得作为要塞城市,并且还兴建造船厂,大力发展海军力量。

在彼得大帝雷厉风行的改革下,俄罗斯海权力量持续上升,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

两起两落:战斗民族俄罗斯的海权之路

三,克里米亚战败

一百多年过去了,俄罗斯帝国海军在克里米亚战争开始前,其世界排名比较靠前。在战争初期,也表现得自信十足,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这种自信开始遭受打击。

当时俄罗斯只能用风帆战舰、护卫舰和 9 艘蒸汽明轮护卫舰开始克里米亚战争,不说那些以风帆为动力的舰船了,就说那些明轮动力的舰船,结构笨重、效率低是难以克服的致命弱点,如遇到海上强风暴,部分或全部明轮叶片将露出水面,舰船航行的稳定性将大打折扣。

正因为明轮推进器的种种缺点,到了 19 世纪 60 年代,明轮船被装载螺旋桨的先进蒸汽船淘汰了。而英法等国的舰队更是早已放弃使用这种舰船,改用了先进的螺旋桨蒸汽舰船。

1855年9月8日,英法联军在强大的围攻后终于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俄罗斯战败。1855年3月2日,尼古拉一世死于无尽的忧患中。

随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 尼古拉耶维奇继位,成为第 12位皇帝,即亚历山大二世。

1856 年 3 月 30 日,《巴黎和约》签订,克里米亚战争至此结束。在整个克里米亚战争中,俄罗斯帝国损失 52.2 万余人,土耳其损失近 40 万人。和约规定:黑海中立,禁止各国军舰通过黑海海峡,禁止俄土两国在黑海沿岸修建或保有兵工厂。

这场战争的失败导致俄罗斯帝国农奴制的崩溃,也大大削弱了俄国“欧洲宪兵”的地位。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下诏废除了农奴制,此举为俄罗斯帝国在 19 世纪后半期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亚历山大二世接手的是一个国力衰落、危机四伏的俄罗斯帝国,而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帝国海上力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两起两落:战斗民族俄罗斯的海权之路

四,俄罗斯再振雄风

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奋斗,俄罗斯帝国到了亚历山大二世时,终于完成了工业革命,并不断向外扩展势力,疆域及海外领地范围越来越广。

1863 年,亚历山大二世出兵镇压了波兰起义,波兰成为俄罗斯的一个省。

1864 年,随着高加索战争的结束,该地区也彻底纳入帝国版图。

1864—1865 年间,中亚的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国也成为俄罗斯帝国的势力范围,共计 160 多万平方公里。

1875 年,俄罗斯帝国同日本签订条约,南萨哈林岛成为帝国领土。

1878 年,俄土战争后,俄罗斯帝国在这场战争中,将此前土耳其治下的大片领土据为己有,南比萨拉比亚、摩尔达维亚、黑海沿岸的巴统等地区也被纳入帝国版图。

尤其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俄罗斯帝国夺回了在黑海布置海上力量的权力。这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也就是说帝国通过具体的军事行动来解决了巴尔干危机,巩固了在欧洲的势力。

俄罗斯这个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国家,从彼得大帝开始,在专制改革和数量改变模式的思路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

然而,19 世纪初期,俄罗斯没能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在帝国终结时的尼古拉二世时代,其经济实力远不及其他欧洲大国,随后通过数十年的改革才重整雄风。

从20世纪初到现在,俄罗斯又历经了百年的坎坷发展之路,这是后话了。

——主要文字摘自熊显华的《海权简史》

两起两落:战斗民族俄罗斯的海权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