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梁山好漢多大仇?一部清人寫的「水滸續集」,雷得叫人哭笑不得

跟梁山好漢多大仇?一部清人寫的“水滸續集”,雷得叫人哭笑不得

俗話說,人紅是非多,那麼小說紅了呢?經常是續集多。

比如赫赫有名的四大古典名著,每一部火到流芳百世後,總少不了後人別出心裁跟進的各類續集,也因此招來更多的口水。但其中《水滸傳》受到的待遇,卻是更叫雷,不但被清朝人寫了續集,更叫讀者看過後,連噴口水都噴不下去,直接哭笑不得。

這部叫人哭笑不得的“水滸續集”,就是清朝人俞萬春的《蕩寇志》。

跟梁山好漢多大仇?一部清人寫的“水滸續集”,雷得叫人哭笑不得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它的前世今生,不用說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一百單八將的風采,特別是武松、林沖、魯智深等人物,連小孩子都耳熟能詳,精彩橋段更是被編成戲劇、電影、電視劇等形式展現出來。這麼一部描寫宋末以宋江為首的108個好漢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反抗封建壓迫的農民起義的故事,卻不入一個清朝人的法眼。

這個清朝人名叫俞萬春,出生於一個官僚家庭。青年時期,曾跟隨父親在廣東參加了對地方人民武裝反抗的鎮壓活動。當時清朝統治危機重重,各地暴動不斷,身為官僚階級的俞萬春以維護統治階級為己任,為之出謀劃策。《水滸傳》裡那些武藝高強的好漢們就成了俞萬春眼裡可惡的反動分子,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生生把《水滸傳》“腰斬”,從七十一回開始,俞萬春寫出一部共七十回的《蕩寇志》,從書名中就看出他的用意了——掃蕩賊寇。

《蕩寇志》的主要情節是講太尉高俅手下有一個提轄陳希真,其女兒陳麗卿年輕貌美,偶遇高衙內而遭到調戲,父女倆為避免受迫害逃離東京,上了“猿臂寨”做了“綠林豪客”。在這裡,他們遇上一位英俊少年祝永清,也為奸臣所害不得已投奔而來的,於是陳麗卿與祝永清才子佳人配成雙。之後,高俅奉旨攻打梁山泊,陳氏父女不計前嫌主動支援高俅,搖身一變成官軍,與朝廷派來的“雷將”一同剿滅梁山好漢,

宋江一干人等死的死,瘋的瘋,朝廷終於“翻盤”,乾死了梁山。

跟梁山好漢多大仇?一部清人寫的“水滸續集”,雷得叫人哭笑不得

先從這小說的邏輯上來說。陳希真父女倆是因高俅而落草為“豪客”的,按正常邏輯,與梁山好漢正是命運相連,又怎麼會主動搭救被圍困的仇人高俅,反過來與梁山泊為敵呢?難道是腦袋進水了?再者,被逼上梁山的好漢們與奸臣勢同水火,而在俞萬春的筆下,宋江竟然與蔡京、童貫書信往來,關係密切,請他們在朝堂上阻撓討伐梁山,

這如何解釋得通?俞萬春信奉“既是忠義,必不做強盜;既是強盜,必不算忠義”,那麼他筆下的主角陳希真父女落草後又被招安為官軍,忠義、強盜如何算?豈不是自相矛盾?

從人物形象塑造上來看,《水滸傳》的人物刻畫是相當成功的,人物雖眾,卻各具特色,立體飽滿。比如宋江,被迫上了梁山當上義軍首領,腦袋裡卻滿是根深蒂固的忠義觀念,這為最後的“招安”埋下伏筆,自身的矛盾性也把宋江刻畫得鮮活生動。反過來看《蕩冠志》裡面的官軍將領,除了名字不同,武器有異,幾乎沒什麼性格特點,一水兒的武林高手奮勇殺敵。

再來看看俞萬春如何處理英雄好漢們的。既是蕩寇,就定下了基調——梁山好漢都是賊寇,被官軍掃蕩乃板上釘釘的事。小說裡先是對梁山義軍一陣狂罵,連老百姓對他們也不待見,直罵他們為“瘟賊”、“臭賊”。而這些身懷絕技的好漢們結局如何呢?

跟梁山好漢多大仇?一部清人寫的“水滸續集”,雷得叫人哭笑不得

宋江、盧俊義、吳用這些梁山頭領還有許多好漢們全被擒拿,押赴京城凌遲處死;魯智深、李逵、武松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是《蕩寇志》裡,他們竟然多次被無名小卒PK掉,還被活捉了去;小李廣花榮的箭術無敵,卻被陳麗卿射死;豹子頭林沖被人一頓痛罵,傾刻間“面色頓時雪白,兩眼上插,手中蛇茅挑落在地,仰鞍而倒”,不久就死了;花和尚魯智深竟發瘋“大鬧忠義堂”,不久亦死;就連宋末那會並沒有出現的洋槍也被俞萬春派上用場,張清就是這麼奇幻地身中一槍,翻身落馬而亡。

最慘絕人寰的是石秀、孫立和杜興之死。一場激戰後,孫立三人被俘,這時,祝永清等人上場了,他們對孫立三人“慢慢細割”。孫立“自辰牌割起,直至申末,方才絕命”,從辰時到申末,割了10個小時呀!而石秀先被割去舌頭,又“身上被搠了十七八個洞”,最後“一刀捅進石秀心窩,直割下小肚子,取出心肺” ......其手段之殘忍,讓人不忍卒讀,俞萬春與梁山好漢是有多大的仇恨呀?

一邊使勁讓梁山好漢死於各種希奇古怪的方式,一邊把陳希真等官軍和雷將描寫成武功蓋世戰無不勝,呼風喚雨亦神亦幻的高人,讓人覺得這些雷將簡直夠“雷”人!一味地“黑”梁山好漢,玩命地拔高統治階級,俞萬春也算是苦心孤詣竭盡所能了。

這麼一部續集,頗耗費作者心思,竟是“三易其稿”,寫了二十二年,直到死前兩年才脫稿。

跟梁山好漢多大仇?一部清人寫的“水滸續集”,雷得叫人哭笑不得

小說家張恨水對這部《蕩寇志》相當不滿,直言“不但文章毫無可取,且令人讀之,每增不快。”甚至認為要是《水滸傳》作者地下有知,應該掀起棺材板對俞萬春“數摑其頰以責其不肖”,簡單說就是兩個字——打臉。當時社會的動盪,以及俞萬春自身所處的階級所限,致使他寫出這麼一部狗尾續貂之作,

可著勁地為封建統治者唱讚歌,但不管怎麼說,把一百單八將給黑成那樣,實是不該,無怪乎有讀者表示,讀了《蕩寇志》,真想把俞萬春的祖墳給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