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曾有大量窪淀……

北宋初年,今大清河支流拒馬河以東至渤海一帶,是北宋與遼的界線。為防禦遼軍南侵,北宋王朝利用這一帶地勢低窪、河湖密佈的自然條件,對原有的湖泊窪澱進行整治,興建了大量堤堰等水利工程,形成東西綿延900餘里的水域,歷史上稱之為塘泊,又稱塘濼。塘泊工程既是北宋重點建設的重大水利工程,也是防禦遼軍的一道重要軍事防線。這一集農田灌溉與軍事防禦於一體的工程建設,也是北宋水利發展的鮮明特色。

河北平原曾有大量窪澱……

白洋淀

說到塘泊工程,就不得不提北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何承矩。何承矩,字正則,河南洛陽人,宋初關南兵馬都監何繼筠之子。他自幼隨父親征戰於河北地區,不僅熟悉河北邊防的地理形勢,而且瞭解契丹的作戰特點。他在戍守雄州瓦橋關時,正值宋軍北伐之際,最終北伐失敗,朝野震動,北宋君臣急於抵禦契丹進攻而又苦無良策。

何承矩認為,河北地區湖泊密佈、河渠縱橫、泉流眾多,若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地形,針對契丹擅長騎射、不習水戰的特點,構造一條以水為主的防線,必定大有成效。因此他提出開築塘泊與屯田戍邊相結合的戰略設想。

《夢溪筆談》記載,何承矩在鎮守雄州瓦橋關時,曾秘密勘察水勢。他每天與部下聚會,在湖澤中游船飲酒,觀賞蓼花,還作了數十首《蓼花吟》,要在座的人唱和。他明為遊蕩,實則將塘泊之勢畫成圖,傳到京師,一般人都不解其意。何承矩從此開始暗中計劃,以水代兵,構築防禦遼軍的軍事防線。

太宗端拱元年(988年),何承矩調任滄州節度副使,明確提出了這一計劃。《宋史·何承矩傳》記載,何承矩上書朝廷,在河北邊防利用有利地形興修塘泊,不僅可開水田以得軍糧,還可以水設險,鞏固邊防,減少戍邊兵士。而且指出,以水設防,正好可以針對契丹擅長騎射、不習水戰的特點,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時天氣多雨,很多人不看好這一建議,何承矩又援引漢唐屯田的舊例,來說服眾人。最終,這一建議得到宋太宗的“嘉納”,何承矩被任命為制置河北緣邊屯田使,親自組織實施這一計劃。這樣,河北邊防的塘泊工程建設正式啟動。

河北平原曾有大量窪澱……

保定市容城縣晾馬臺遺址

據《宋史·河渠志》記載,塘泊工程東起滄州東境的泥沽海口,向西經乾寧軍、信安軍、霸州、保定軍、雄州、順安軍、保州、安肅軍,直至廣信軍。由東至西,形成9個水域,涉及10個軍,綿延900裡,形成一條龐大的水系。這9處水域分別為:

一是東起海濱、西至青縣的水域,包括破船澱、灰澱、滿澱等,蓄水量約53億~77億立方米。二是青縣至霸州東的水域,包括鵝巢澱、陳人澱、燕丹澱、大光澱、孟宗澱等,蓄水量約21億~59億立方米。三是霸州東至霸州南的水域,包括水汶澱、得勝澱、下光澱、小蘭澱、李子澱、大蘭澱等,蓄水量約3億~7億立方米。四是霸州南至文安北的水域,包括糧料澱、回澱等,蓄水量約1.3億立方米。五是霸州南至雄縣的水域,包括百世澱、黑羊澱、小蓮花澱等,蓄水量約5億~13億立方米。六是雄縣至高陽東的水域,包括大蓮花澱、洛陽澱、白洋淀等,蓄水量約12億~31億立方米。七是高陽東至保定的水域,包括齊女澱、勞澱等,蓄水量約44億~57億立方米。八是徐水至保定西北的水域,包括沈苑泊等,蓄水量約1億立方米。九是保定西的水域,包括西塘泊等,蓄水量約0.5億立方米。

河北平原曾有大量窪澱……

白洋淀捕魚人

初步統計,9片水域南北最寬處達150裡,最窄的地方也有近10裡,最大水深達1丈餘。塘泊之內,有名可查的湖泊窪澱30餘處,總面積約7000至1萬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約248億立方米。而今日海河流域1900多座水庫的總庫容約300億立方米,可見當時塘泊工程規模之大。這也是歷史上河北平原人為改造利用窪澱規模最大的一個時期。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王瑞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