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不堪父母辱罵跳樓自殺: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女子不堪父母辱罵跳樓自殺: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

一名27歲的女孩,因為不堪父母的辱罵跳樓自殺。

女孩本有著大好前途,長得漂亮學歷高,也有不錯的工作,父母卻說:嫁不出去,就是奇恥大辱。

在父母的逼迫下,她參加了無數次相親,相親失敗,父母就會罵她“廢物”、“垃圾”,語言極盡羞辱。

最後不堪重負的她留下一封怨氣滿滿的遺書:“你們安排冥婚吧”,從樓上縱身跳下。

好好說話,對有多重要?

在大多數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不懂事的,需要自己引導。這是孩子被當做了一個附屬品,而不是需要被尊重的個體。

父母們用“打壓式教育”在孩子面前豎立權威,用粗暴的語言達到自己的目的,對孩子造成傷害不自知。

曾有人在網上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

“第一次月考,考了全校48名,開心地打電話和媽媽分享,她卻說‘怎麼才48名?’

電話另一邊的我一下傻掉了,只能拼命忍住眼淚。

從此之後,我考得再好也不願意跟她交流了。”

生活中少不了雞毛蒜皮,你輕易說出口的一句話,也許會擊垮記得孩子,當惡毒的語言指向自己的孩子,小事可能升級成悲劇。

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顯示,孩子在與“父母溝通”“同伴交往”“教師交流”三者中,存在問題比例分別是10.6%、7%、3.9%。

也就是說,孩子與父母溝通時,問題最大。可見,好好說話,有多重要!

蔡康永也曾對“說話價值”做出這樣的評價:“把說話練好,是最划算的事。”

女子不堪父母辱罵跳樓自殺: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女子不堪父母辱罵跳樓自殺: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重視“說話”的人們,在學習著把技巧用於身邊人際關係的同時,常常一不小心忘記了身邊人——比如自己的伴侶。

作家王朔在《過把癮就死》中有一段描寫:

“吵到最後我們什麼都說出來了,就像一對不共戴天的仇敵,我們互相太熟悉了,因而刺傷對方的刀刃格外鋒利,彈無虛發,沉重打擊了對方。”

語言的強大之處在於,它能讓你愛的人更愛你,也能讓你愛的人離開你。

爭吵中,兩個相愛的人傷害對方,也被對方傷害。

前不久,橙子和男友分手了。寄存物品時,橙子和我說起倆人分手的過程:

那天暴雨,他下班騎電車出門摔了一跤,我說了一句:“下這麼大雨幹嘛不穿雨衣?騎那麼快乾嘛?”

我剛說完這句話,他就生氣了,嫌我總是說話難聽,不安慰他。當時他奶奶住院,他下班就要趕過去陪床。或許我的話真讓他難受了吧,可我真的是無意的。

這件事沒多久,男生提了分手,橙子如何挽留都沒用。

有人會說:不就是一句話,至於鬧分手嗎?男人果然都是大豬蹄子。

我們都明白橙子是出於關心和著急,才說出那樣的話。但換位思考一下,你要是著急去醫院而不慎摔倒,等來的不是戀人的安慰,而是連環反問,你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長此以往,有誰能忍受?

況且在戀愛中,最忌諱的就是頤指氣使的口吻:你怎麼這樣啊?你能不能別這樣?我不允許你這樣做。這些話會讓對方感受到不尊重,時間長了,感情也就沒了。

所以,橙子的不好好說話,才是男朋友決心分手的根源所在。

女子不堪父母辱罵跳樓自殺: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女子不堪父母辱罵跳樓自殺:好好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好好說話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修養。

《菜根譚》中說:“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在說話上,這告訴我們要懂得一些門道、把握一種分寸,才能做到初見讓人喜歡,長久不讓人討厭。

會說話是一門學問,說話有分寸是一種修養。這樣的人,更受歡迎。

“中華第一望族”琅琊王氏的家規只有6個字——“言宜慢,心宜善”,卻讓這個家族1700年間出了36個皇后、36個駙馬、35個宰相,足見話慢慢說的巨大力量了。這體現的,是一種不浮躁,和謹慎。

尤其在遇到急事時,話更要慢慢說。

因為越急,越可能說得前言不搭後語和不得體,容易誤事,也容易讓人覺得你衝動不穩重。急事慢慢說,才能把事處理地更好,也才能給人留下遇事不亂、成熟穩重、可堪信任的印象。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言語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千萬不可小視,要少說甚至不說傷害人的話,多說暖人心窩子、對人有益的話。這是一種善良,也是一種慈悲,還是處世的良方和增進感情的秘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