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清朝皇帝原來是宋徽宗後人?!

民間(包括滿族人自己內部)長期以來都有傳說,說愛新覺羅氏家族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之後,實際不姓愛新覺羅,而是姓趙。雖然清朝官方從來不承認這一點,但是滿族人自己內部也有人傳的有鼻子有眼,將信將疑的人也有不少。

這個傳說是什麼呢?

傳說,北宋靖康年間,金兵破汴梁時,宋宗室除康王外,舉族三千多人皆同俘,從亡東北,遷於松花江畔的五國頭城,即今牡丹江入松花江口的伊蘭縣地。徽宗、欽宗於1130年7月抵達五國城,並囚禁於城內,5年後含悲飲恨病亡五國城,死時54歲。趙佶被俘之前,已經有了31個皇子,35個公主,總共66個子女。這些子女中,出了康王逃脫之外,其餘的一股腦被俘,並帶到了遙遠的北方。徽宗和他們的這些子女就在五國城附近被監視囚禁,據說後來不斷繁衍,成為龐大的家族。監視他們的女真人中也有很多人會漢語,於是這些漢人就發明了“徽宗語”,將單音的漢字拆開為複音的語言,談故國情思時用之,以避免女真人的竊聽。直到民國十幾年時,丹東、鳳城一帶尚流行。

民間傳說,清朝皇帝原來是宋徽宗後人?!

靖康之難

徽欽二帝及其從亡的宗室大臣等後裔,基本上都轉化為赫哲族(黑斤~徽欽族),也有的融合於斡朵憐、胡裡改兩萬戶部落中,南遷輾轉落腳地方(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後稱董鄂部。但他們都以“覺羅”-趙為姓。什麼伊爾根覺羅、阿顏覺羅、舒舒覺羅、格倫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扈倫(呼倫)覺羅、嘉木瑚覺羅、阿哈覺羅、伊拉拉覺羅、察拉覺羅等等實際上都是原來的趙姓,不過是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分支而已。所以愛新覺羅也是趙姓的一支。後來統一女真各部,進而入關建立了大清帝國。(論起來,大家還是親戚)。

民間傳說,清朝皇帝原來是宋徽宗後人?!

詩畫雙絕的宋徽宗,是否在遙遠的東北培育出了一個種族?

初聞之,覺得這種傳說荒誕不經,但是即便在清朝的旗人中,也是有人相信的。並且舉出了證據:

早在清朝鼎盛時,滿族人昭連就在《嘯亭雜錄》卷10《宋人後裔》中寫道:“野史說元順帝是天水苗裔,事雖曖昧不清,但未必有來頭。今日董鄂冶亭總督考自己的宗譜,乃知其先人為宋英宗越王的後裔。後為金人所遷,處居董鄂,以地為氏。數百年之後,尚有巍然興者,何盛德之至也。”所說董鄂冶亭,即鐵保,滿洲正黃旗人,姓董鄂氏。董鄂部是滿洲緊鄰,其主城董鄂城與清代都城赫圖阿拉很近,如金人遷趙宋後裔於董鄂,必然波及後來的滿洲部之地。而且,宋徽宗、欽宗被俘的地方即五國城,這是清代滿洲部興起之三姓地區,也是符合的。《嘯亭雜錄》卷4中說:“五國城在今白都納地方。乾隆中,副都統綽克託築域,掘得宋徽宗所書鷹軸,用紫檀匣盛。千餘年,墨跡如新。又獲古瓷數千件。因得碑碣,錄徽宗晚年日記,尚可得其崖略。雲於天會十三年寄跡於此,業經數載。始知金時五國城即此地也。”昭連所記,時間、地點、人物都明確,不可不重視。

民間傳說,清朝皇帝原來是宋徽宗後人?!

黑龍江省五國城遺址

其次,清朝滅亡後,滿人為了避免可能的報復,紛紛改用漢姓。北京的愛新覺羅氏紛紛改姓“金”,據說這就是滿語的原意。但是在東北愛新覺羅氏多是改漢姓為“肇”或“趙”,並不是金姓。滿族學者金啟孮先生說:“數十年來,我對此事十分注意。近年到黑龍江富裕縣三家子屯調查時,那裡的愛新覺羅確是冠姓趙。後到吉林市遇到一位愛新覺羅氏也冠姓趙。在遼寧聽到多位故老相告當地愛新覺羅氏冠姓“肇”、“趙”,並非受辛亥革命的影響。三家子屯的趙喜慶同志還曾和我談過愛新覺羅應該冠姓趙。見我冠金姓反覺奇異。”——這至少說明,在東北大地上,這種傳說是廣為人知的。

民間傳說,清朝皇帝原來是宋徽宗後人?!

徽宗在五國城被囚禁情景再現

所以,有專家認為“覺羅氏與趙宋之關係,由滿人傳說,漢人聞見,語言印證,調查考實,實有蛛絲馬跡可尋,非同泛泛傳說,更非出於民族偏見之誣衊。”

當然了,這個是不是歷史真實,現在恐怕很難說。畢竟在《史記》裡,夏商周秦的祖宗家譜都可以追溯到黃帝,匈奴人也是夏禹之後,小象(象眼觀天下)覺得,愛新覺羅是徽宗後人這種說法,很可能也是這樣,是當初滿族人的一種宣傳,和改“女真”為“滿洲”,改國號為“清”,改可汗為皇帝一樣,都是為了爭奪漢族民心的一種舉措罷了。


後來定鼎天下,覺得認不認老趙家當祖宗意義不算太大,也就不在官方提這個問題了。但是這種說法已經流傳開來,滿族人自己也有信得,朝廷也無可奈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