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講堂」第十五講:讀詩和欣賞(上)

根據江南講記整理

「詩詞講堂」第十五講:讀詩和欣賞(上)

第十五講:讀詩與欣賞(上)

江南雨

我們學習詩詞,需要大量閱讀古人和今人的作品。尤其需要大量地讀和背誦古人作品。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讀詩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讀就可以的,而是要認真地學習。學習的過程至少需要兩步,第一步是瞭解作品的大致意義,瞭解作者的寫作目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瞭解作品的一字一詞以及每個典故的具體含義,甚至語法結構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大致理會作品的基本含義。第二步是學會欣賞作品,欣賞作品的藝術手法,特別欣賞作者值得稱道和學習的精美構思和技巧,全面地和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

一首詩放在我們面前,我們首先要讀懂它。詩的表面意思是什麼,它的中心思想或者主題是什麼,它到底都講了些什麼。表面意思也許是容易理解的,可它還有什麼深刻的思想意義或內涵,就不一定都能理解了。初學時,由於我們的認識水平有限,經驗不多,會影響我們對前人作品的理解和認識。我們可以通過前人寫的詩話、詞話、理論文章以及賞析、評論文章,來幫助我們理解。當我們讀過相當數量的作品以後,自己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便會逐步增強,也許我們可以適當地甩掉那些“工具”來獨立地閱讀和欣賞了。

「詩詞講堂」第十五講:讀詩和欣賞(上)

我們以杜牧的《赤壁》為例來說明讀詩的過程: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讀懂這首詩,我認為大致可以分這樣三個步驟。

首先,我們要理解它的表面意思:作者在赤壁古戰場上偶然撿到一塊廢棄的斷戟,回家後經過清洗打磨,發現這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時留下的。於是引發了作者對那場戰爭的思考:假如當年沒有東風的相助,周瑜就不可能取得那場戰爭的勝利,江東的兩位美人大喬和小喬都會成為曹操的俘虜而被囚禁於銅雀臺上。至於作品中的關鍵字如前朝、東風、銅雀、二喬等等,自然是需要真正搞明白的。包括作品適用了假設的手法、暗喻的手法,也是要理解的。

「詩詞講堂」第十五講:讀詩和欣賞(上)

但是,讀詩到此也只是知道了詩的表面意思。一首詩如果只講這一層意思,也就沒有多大的思想意義,更談不上什麼價值所在了。因此,我們需要理解詩的深層含義:歷史可能是受到某些偶然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成功與失敗往往不是必然的。多少特殊因素、多少主觀與客觀的條件,共同決定和影響了歷史的發展。人,作為一個渺小的個體,往往會面臨許多的無奈。當然,面對這樣一首千古名篇,可能每一位讀者對它的理解都會有很大不同。但只要你能夠讀到或者理解到這一個層面,可以說這一首詩就基本上沒有白讀。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或者感慨,還不止這麼簡單。

從有關的歷史資料我們可以知道,杜牧是懂軍事的。和眾多的封建文人一樣,杜牧也存在著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想法。與李白的“功成名遂身退”的理想抱負相類似,杜牧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這幾乎是舊時文人的共同特點。可是成功的文人畢竟不多,而大多數文人都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因此不免產生各種各樣的感慨,通過詩詞歌賦來抒發自己的胸臆是他們理所當然要做的事情之一。在杜牧心裡也許這樣想:周郎一戰成名,不過是靠老天爺幫忙而已,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而自己之所以沒有成功,只不過是沒有那樣的機遇罷了。這樣的思想,與陸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有著極其相似的內涵。所區別之處在於,陸游的感慨是通過律詩的氣韻直接表達出來,雖然也有婉曲(畢竟不是直說,是拐了個彎子的),但畢竟容易理解。而杜牧的想法,卻藏得更深。這也是律詩與絕句的重要區別之一。

「詩詞講堂」第十五講:讀詩和欣賞(上)

也許有的讀者會認為,我的這個理解是自己的主觀臆斷,作者的真實思想未必如此。不過這不是我的發明,前人的詩話詞話裡早有類似的分析。即便沒有,我想我這樣的理解恐怕也不過分,因為詩的魅力之一,就是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發揮。這在欣賞的意義上,是讀者對作者作品的再創造。這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詩的複意。所謂:作者不必有,讀者不必沒有。

我前面舉的許多例子,比如王昌齡的《春怨》,比如劉禹錫的《再遊玄都觀》,那些藏在詩的背後的意義,都是讀者讀出來的,因為作者沒有註解。詩歌有詩歌自己特定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我們只有掌握了這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才能與作者溝通,才能與古人對話,才能產生思想上的共識或共鳴。

關於讀詩,限於篇幅問題,我們只講到這裡。下面我們講欣賞。

下一講:讀書與欣賞(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