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回“原鄉”讀詩:感恩蒙古族血脈

席慕蓉回“原鄉”讀詩:感恩蒙古族血脈

圖為席慕蓉分享自己的故事。 烏婭娜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4月20日電 題:席慕蓉回“原鄉”讀詩:感恩蒙古族血脈

記者 烏婭娜

“我的小時候,父親曾說‘我相信,大自然中有一種力量在看管著我們,引導著我們,照顧著我們。’現在我也相信了,蒙古高原的蒼天和大地,是真的有力量,在時時刻刻照看著我們。”席慕蓉說道。

19日下午,席慕蓉回到“原鄉”內蒙古自治區,在呼和浩特舉辦詩歌分享會,通過朗誦《我摺疊著我的愛》《狂風沙》《問答題》等六首詩歌,席慕蓉講述了創作歷程,追憶了父親和母親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以及蒙古族血脈對她一生的影響。

“風沙的來處有一個名字,兒啊那就是你的故鄉。長城外草原千里萬里,母親說兒啊名字只有一個記憶。”僅唸了《狂風沙》的開頭兩句,席慕蓉已流下了眼淚。

她說:“這首詩寫於1979年,距離我1989年第一次‘回家’還有十年。”

祖籍地為內蒙古的席慕蓉長於臺灣,後出國求學。席慕蓉的父親和母親都是蒙古族,在她的記憶深處,5歲之前還會說蒙語,會唱蒙古歌,聽父母說著家鄉的美好。但進入學校直至社會之後,“家裡”的感覺在“外面”得不到支持,這令她充滿矛盾。

席慕蓉回“原鄉”讀詩:感恩蒙古族血脈

圖為詩歌分享會現場。 烏婭娜 攝

席慕蓉說:“因為從來沒有回到過故鄉,所以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失落感,總是謹謹慎慎的,很怕犯規,我的命運讓我被選入參加一個名為‘尋找家鄉’的‘實驗’中,像一個石頭被丟進大海。我希望能從父母的身上追溯一些關於原鄉的訊息,但我沒有得到答案。”

席慕蓉回憶道:父親在德國一個大學校園裡,看到有人在割草,突然說,這個味道多像老家的草香,多少年沒有聞過了。“這就是嗅覺的記憶,當父親再次聞到草香的時候才明白,原來自己把老家的草香味道記了這麼久。”席慕蓉說,“我以為父親要和我談一談故鄉,但是並沒有,他只是自言自語這麼說著,我想那是因為我根本沒有聞過家鄉的草香味,所以我沒有‘資格’與父親聊鄉愁。”

席慕蓉正是因為這件事,創作了家喻戶曉的草原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中的第一句: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

1989年,席慕蓉第一次回到家鄉。“從我回到家鄉到父親去世的九年間,我每一年都會去見他,和他分享我在原鄉獲得的一切觸動,我們父女二人在萊茵河畔散步,或者我問問題,父親回答,或者父親問我老家的樣子我回答。我和父親一起營造的對於故鄉和原鄉的渴望,這成為我生命中的的黃金時光。”席慕蓉再次哽咽道,“因為我可以跟他說,我聞到了你記憶中草香的味道,我也體會到了站在草原上,我就是草原中心的感覺,我明白了你說的視線裡沒有任何阻擋的感覺。”

見到了家鄉的席慕蓉,創作變得“沒完沒了”,她說:“我這個從蒙古的血肉裡分離開來的血肉,從蒙古的骨頭裡裂出去的碎片,在回來的那一刻起,變成一個完整的生命。”

由於本次詩歌分享會在當地電視臺播出,應席慕蓉的要求,全程由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評論家策朝魯門進行同聲翻譯,六首詩歌也被譯為蒙古語朗誦,席慕蓉希望以此與內蒙古數百萬的蒙古族民眾共同分享她的故事和感悟。

“生命是一次悠久的學習過程,生活就是我們的教科書,我們在每一個階段都要得到一個答案,今天我得到的答案是,如果我們會遇到兩種、三種甚至是很多種不同的文化,那麼請記住,這些都是加法、乘法,絕不是減法、除法。”席慕蓉在分享會的結尾,如是感嘆道。(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