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县全力推进农牧村“三变”改革

肃南县坚持把作风建设年活动作为农牧村“三变”改革的有力推手,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变+现代农业”“三变+乡村旅游”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推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农牧民群众稳定增收。

坚持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产业。该县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因村施策强化各方协作,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供给作为主攻方向,全县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三品一标”农产品比重达到45%以上。目前,全县4个品牌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个、“甘肃省著名商标”2个,形成了以高山细毛羊、牦牛、马鹿、小杂粮为主的特色产品体系,“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日趋鲜明。明花乡积极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新模式,引导农牧民以资金入股,每户参股500元成立合作社,利用荒滩空地种植梭梭3800余亩、肉苁蓉1315亩、文冠果1093亩、锁阳30余亩,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马蹄乡大泉沟村飞天刺绣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自主设计开发80多种民族手工刺绣产品,销售市场拓展到五个省十几个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周边300余名妇女实现了就近就业创业,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

坚持规范提升,培育承接主体。针对肃南县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层次低、带动作用发挥不强等问题,县财政每年专列200万元资金,用于规范、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依托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大力推行“供销社+合作社+农牧户”等经营模式,从单纯的收购环节延伸到加工、仓储、运销、信息服务等项目,不断拓展服务“三农”功能,激发合作社发展活力;依托电子商务和供销电商平台,推行“农牧户+龙头企业+电商”的经营模式,推动农畜产品、土特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进城”“上网”,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户直通的电商发展格局,形成了“保底+分红+销售利润+就业收入”的收益分配机制。目前,全县共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20家、市级示范社57家、县级示范社98家,创建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6个、县级示范性生态家庭牧场40个,带动农牧户4800多户,占总户数的56%。

坚持加大投入,助力脱贫攻坚。统筹整合项目资金8344万元,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效应,启动了30个农牧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22个富民产业培育项目、23个省市县美丽乡村及万村整洁示范村项目。积极探索“三变+扶贫”模式,整合归集扶贫资金247万元,变“输血”为“造血”,为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分别投入40万元作为股金,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利益分配机制,每年按8%利润分红,每村每年至少新增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有效激发了承接主体与农牧村发展的积极性;为47户相对贫困户按每户1万元的标准,将扶贫资金量化为农牧民持有的股金入股经营主体,每户每年可分红800元,使一次性投入变为持续性增收,形成了农牧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