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变”改革看陇南(87)」徽县“三变”改革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农村“三变”改革看陇南(87)」徽县“三变”改革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前段时间刚给合作社插完秧苗,最近这几天又在除草,以后还要管护、收割,一年到头总有事情干,不需要再到处去打零工,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徽县江洛镇石头坪村的贫困户杨智杰光着脚站在稻田里,手里捏着一把杂草,喜滋滋的说。

「农村“三变”改革看陇南(87)」徽县“三变”改革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石头坪村是徽县著名品牌“游龙贡米”的主要产地之一,一直以来各户分散种植,规模小、产量低、品牌意识薄弱、产业化不足、市场竞争力弱。为破解发展难题,镇村两级积极谋划,引进能人大户杨彦宝创办了徽县丰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全村200多亩稻田规模化种植“游龙贡米”,让优质稻田焕发生机,并有效吸引回乡群众及剩余劳动力入股务工,参与发展,不到一年时间,全村50多户人就通过就近务工赚得十五六万元。

「农村“三变”改革看陇南(87)」徽县“三变”改革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贫困户杨智杰就将家里的稻田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平时给合作社务工每天还能挣100来块钱,仅此一项,他家的年收入就能增加近5000元。像杨智杰这样的贫困户在石头坪村就有30多户,他们给合作社一共流转了80多亩稻田,每户年均增收7000多元。

李峰也是石头坪的一名贫困户,家里父亲残疾,还有90多岁的奶奶需要他照顾,村上没合作社的时候,他自己种地,农闲时去矿山上打零工,一年也就挣七八千块钱,连孩子上大学的钱都拿不出来。现在他也把家里的两亩四分水田流转给合作社,平时在合作社务工,每个月工资4000元。“现在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收入有了保障,离家近,照顾老人也方便,政府、合作社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李峰说他去年加入合作社,一年的时间就脱了贫,现在觉得生活是越来越有奔头。

「农村“三变”改革看陇南(87)」徽县“三变”改革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站在石头坪村的稻田边上,一片片工整的水稻田一眼望不到边,一棵棵秧苗精神抖擞的矗立在稻田中,嫩芽上沾着露珠,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富有生机。现如今,石头坪的农户也如阳光下的秧苗一样,活力十足,他们个个变成了“上班族”,农忙时在合作社就近务工,不仅年底有分红,平时还有劳务费,生活过的越来越好。

“我们把流转来的土地统一管理,种的是徽县老品种的‘游龙贡米’,人工种植,不施肥,保证绿色无污染,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流转600多亩稻田,吸纳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建加工厂和观光园,把徽县‘游龙贡米’的品牌做大做强”。合作社负责人杨彦宝谈起合作社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农村“三变”改革看陇南(87)」徽县“三变”改革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徽县江洛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做为助推产业扶贫,推动“三变”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村“三变”改革思路和“做实基础、做活资源、做优特色、做大产业”的发展要求,紧盯脱贫攻坚“一号工程”,以实施“123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为抓手,通过核查清理、评估认定等方式,将农村土地、林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有效盘活,并鼓励农民以股权形式,入股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实践“三变”改革,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整合资金、大胆探索,进一步汇聚发展要素,激活发展潜能,让沉寂的资源变成发展的资产,走出了一条具有江洛特色的“三变”改革之路。

目前,江洛镇已培育发展水稻种植、苗木、油牡丹、果仁加工、养殖等多种农业特色产业,通过“123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资金,共计为全镇1026户贫困户配股174万余元,给村集体配股40多万元,经过一年发展,群众累计分红20.93万元,村集体收益5.47万元。

监制:董晟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