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南縣全力推進農牧村「三變」改革

肅南縣堅持把作風建設年活動作為農牧村“三變”改革的有力推手,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三變+現代農業”“三變+鄉村旅遊”等方面積極探索,有效推動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提檔升級、農牧民群眾穩定增收。

堅持因地制宜,壯大特色產業。該縣以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因村施策強化各方協作,把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生產供給作為主攻方向,全縣農牧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不斷提高,“三品一標”農產品比重達到45%以上。目前,全縣4個品牌獲得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創建“中國馳名商標”1個、“甘肅省著名商標”2個,形成了以高山細毛羊、犛牛、馬鹿、小雜糧為主的特色產品體系,“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特色日趨鮮明。明花鄉積極探索“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新模式,引導農牧民以資金入股,每戶參股500元成立合作社,利用荒灘空地種植梭梭3800餘畝、肉蓯蓉1315畝、文冠果1093畝、鎖陽30餘畝,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馬蹄鄉大泉溝村飛天刺繡合作社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自主設計開發80多種民族手工刺繡產品,銷售市場拓展到五個省十幾個大中城市,輻射帶動周邊300餘名婦女實現了就近就業創業,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

堅持規範提升,培育承接主體。針對肅南縣專業合作社規模小、層次低、帶動作用發揮不強等問題,縣財政每年專列200萬元資金,用於規範、提升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依託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大力推行“供銷社+合作社+農牧戶”等經營模式,從單純的收購環節延伸到加工、倉儲、運銷、信息服務等項目,不斷拓展服務“三農”功能,激發合作社發展活力;依託電子商務和供銷電商平臺,推行“農牧戶+龍頭企業+電商”的經營模式,推動農畜產品、土特產品、民族手工藝品等特色產品“進城”“上網”,建立線上線下互動、農戶客戶直通的電商發展格局,形成了“保底+分紅+銷售利潤+就業收入”的收益分配機制。目前,全縣共創建國家級示範社3家、省級示範社20家、市級示範社57家、縣級示範社98家,創建市級示範性家庭農場46個、縣級示範性生態家庭牧場40個,帶動農牧戶4800多戶,佔總戶數的56%。

堅持加大投入,助力脫貧攻堅。統籌整合項目資金8344萬元,發揮財政資金撬動效應,啟動了30個農牧村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項目、22個富民產業培育項目、23個省市縣美麗鄉村及萬村整潔示範村項目。積極探索“三變+扶貧”模式,整合歸集扶貧資金247萬元,變“輸血”為“造血”,為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分別投入40萬元作為股金,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利益分配機制,每年按8%利潤分紅,每村每年至少新增集體經濟收入3.2萬元,有效激發了承接主體與農牧村發展的積極性;為47戶相對貧困戶按每戶1萬元的標準,將扶貧資金量化為農牧民持有的股金入股經營主體,每戶每年可分紅800元,使一次性投入變為持續性增收,形成了農牧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