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希特勒是如何玩弄政治手段搞侵略擴張的

“全民公投”在西方是個很時髦的詞,它的本意是指在某個國家或特定地區內,享有投票權的人民全體就本國或本地區內的、具有重大影響的問題進行直接的投票表決,是全體公民對重大問題投票作出決定。聽起來是挺雷人的,但這種貌似最公平、最民主的方式一旦被某些人甚至某些國家做為手段加以利用,就會給本地區甚至全人類帶災難性的後果。下面,讓我們回顧一下,納粹德國是如何以“民意”入侵他國、擴張領土,並取最終把全世界拖入戰爭深淵的。

“全民公投”薩爾州

薩爾州位於德國的西部,北鄰萊法州,西鄰盧森堡,西南與法國接壤,原本是德國一個盛產煤炭和鋼鐵的小地區,這個地區的主要人口為日爾曼人,一戰德國戰敗後,《凡爾賽和約》將薩爾區從德意志帝國分離出去,由法國管轄並開採煤炭。在納粹黨的鼓動下,1935年1月13日,被分離出去的薩爾人舉行全民投票,以47.7萬票對4.8萬票的壓倒性多數要求重新併入德意志帝國。希特勒將之稱為納粹黨最偉大的勝利,對他的國民宣稱:15年的不公正已經結束。

二戰初期,希特勒是如何玩弄政治手段搞侵略擴張的

當初,在《凡爾賽條約》問題上,英、法兩個歐洲大國就曾出現過分歧,英國不願對德國制裁過狠,更不同意肢解德國。大家別以為英國人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們是不希望法國在歐洲大陸上一支獨大,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是對法國最有效的牽制。因此,對德國在薩爾地區的行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是刻意迴避,表示“不干涉”,以此表明對德親善。英國人的這一綏靖政策持續到德國進攻波蘭,為納粹德國的侵略擴張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希特勒在薩爾地區得手之後,又於1936年3月7日命令部隊越過萊因河,開進萊茵蘭地區。萊茵河是德法兩國之間的天然屏障,萊茵蘭地區雖然在領土上歸德國所有,但作為對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懲罰,《凡爾賽和約》規定在萊茵河東西兩岸50公里內德國不得設防,作為德法之間的緩衝地帶和預警區域。

希特勒派遣了一支由2.2萬人組成的軍隊和一支警察分遣隊開進萊茵蘭,他深知這是一次極為冒險的趟雷行動,為此他還有一道密令: “如果法國人採取敵對行動,就立即從萊茵河對岸撤回”。結果發現雷沒響,法國人沒有做出任何的反應。

事後,希特勒自己承認“在進軍萊茵蘭以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蘭,我們就只有夾著尾巴撤退。”而“我們如果撤退,就會招致失敗。”當時,法國有90個師可以用來抗擊德國的軍事行動,但是法國人由於正忙於內耗,在德軍行動的時候毫無作為,僅調動了13個師加強馬其諾防線的駐防。

二戰初期,希特勒是如何玩弄政治手段搞侵略擴張的

3月29日,希特勒又玩弄“全民公投”的把戲,對萊茵蘭的軍事行動進行“表決”,而這次表決與上次薩爾州的表決又不一樣,是由全體德國人參與的表決,在超過4500萬登記選民中的99%都參加了投票,最終以98.8%絕對性的支持率同意了希特勒的行動。投票採用的是公開、透明投票的方式,如果有誰投了“反對票”,就可能被秘密警察發現,從而導致不良後果。這樣的“公投”結果當然是希特勒納粹政府要達的目標。

希特勒在薩爾地區和萊茵蘭地區的行動儘管違反了《凡爾賽和約》,也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但與後期的行動相比至少還有那麼點“藉口”,因為薩爾地區和萊茵蘭地區畢竟還算德國領土,用洛錫安爵士的話來說就是:“他們畢竟只進入了自己的後花園”。

希特勒的膽大妄為和國際社會毫無原則的沉默,極大地助長了希特勒的囂張氣焰,償到甜頭納粹德國,很快將侵略擴張的矛頭性指向的周邊國家。

吞併奧地利

奧地利共和國地處歐洲心臟地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長久以來,奧地利與德國在歷史上關係複雜,最簡單的說,兩個國家都是以德意志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奧地利的主要人口為日耳曼人,德語是奧地利主要語言,希特勒本人就是來自奧地利的日耳曼人。兼併奧地利成為希特勒的一個重要政治目的。希特勒堅持認為自己的祖國就是德國,他的信條是“共同的血統屬於共同的帝國”。而“德國政策的目的,是要鞏固和保存種族社會,並且把它加以擴大。因此這是一個生存空間問題”。奧地利與德國的“血緣關係”,使之成為第一個被吞併的國家。

1937年11月,按捺不住兼併奧地利野心的希特勒,開始對可能造成吞併麻煩的國家進行了試探,奧地利的盟友意大利由於深陷埃塞俄比亞戰爭,無力與德國爭奪奧地利,因此明確表示不會干預,英國則暗示,只要是“通過和平演變來實現”,他們將採取中立立場,而法國也表示自己“並不反對德國通過演化手段明顯地擴大它在奧地利的勢力”。

二戰初期,希特勒是如何玩弄政治手段搞侵略擴張的

吃了這麼多的定心丸,希特勒便開始放手大膽地行動了。希特勒曾經打算利用扶植奧地利納粹黨的辦法,鼓勵他們在奧地利內部進行顛覆活動,以實現德奧合併。1934年7月,奧地利納粹黨徒發動武裝叛亂,雖然刺殺了奧政府總理,但還是遭到鎮壓,未獲成功。1936年,迫於納粹德國的淫威,奧地利總理許士尼格和德駐奧公使巴本簽訂了一個秘密協定和一份公報。由此,奧地利雖然名義上還是一個主權國家,但其內政和外交已經基本上被德國控制了。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約見許士尼格。此次會面,希特勒對這位奧地利總理及他的國家進行了嚴厲的攻擊和譴責,說奧地利的歷史就是一部長長的背叛史:“在整個歷史中,每個民族主義的思想都被奧地利破壞了,”他表示:“我現在能告訴你的是,許士尼格先生,我決定結束這一切”希特勒最後還給出了一個兼併奧地利的時間表:“許士尼格先生,仔細考慮一下,我只能等到今天下午。”可憐這位懦弱的奧地利總理,竟然呆呆地接受了長達兩個小時的咆哮和謾罵,連大氣都不敢出。

下午三時,許士尼格得到了希特勒開出的“合作清單”,清單的主要內容有:奧地利政府撤銷所有抵制納粹黨的禁令,釋放親納粹的犯人,任命英夸特為內政部長,任命另一名親納粹分子為國防部長,實行軍隊的軍官交換,將奧地利的經濟體系納入德國經濟體系中。這是一份對奧地利的最後通牒,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對德方提出的要求,不許討論,不許作任何修改。隨後,希特勒還特意安排凱特爾將軍與許士尼格打了一個照面,言下之意,如果不答應條件就讓軍隊來跟你說話。

在威逼下,被嚇得快要崩潰的許士尼格只好乖乖的文件上籤下自己的名字。不過,他雖然被嚇得夠戧,可腦子還沒進水,留下了一個小小的尾巴:根據奧地利憲法,文件需要總統簽字方可生效。

二戰初期,希特勒是如何玩弄政治手段搞侵略擴張的

回到奧地利的

許士尼格打算用公民投票的方式,由全體奧地利人選擇奧地利的前途,這也是最後能為奧地利、為自己挽回點尊嚴的手段了。於是他宣佈將於3月13日舉行公民投票,由奧地利人民決定是否贊成一個自由的、獨立的、社會的、基督教的和統一的奧地利。有句話叫只管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希特勒聽說了許士尼格的決定後非常惱怒,於3月11日達了代號為“奧托”指令,命令德國陸軍和空軍必須在1938年3月12日做好攻擊的準備,至遲不得晚於12點鐘。戈林則通過電話向對方施壓,要求舒施尼格立即辭職,奧地利總統米克拉斯必須立即委任賽斯·英夸特組織新內閣。否則,駐紮在德奧邊境上的德軍將於11日晚全線開進。

許士尼格再次屈服,辭去了總理職務,由納粹黨徒英夸特接替了他。雖然英夸特擔任總理職務遭到總統

米克拉斯的反對,但奧地利此時在實質上已經變成德國的一部分,沒有任何人為這位總統說話,米克拉斯最終也只好妥協,委任英夸特組織新內閣。

1938年3月10日,奧地利被“合併”到德國,成為德國的一個省,名為奧斯特馬克,英夸特成為“省長”。而許士尼格,這位窩囊的總理也被納粹政府逮捕關進了集中營,直到納粹德國戰敗,才被盟軍解放。

二戰初期,希特勒是如何玩弄政治手段搞侵略擴張的

1938年3月14日,對希特勒來說,今天是空前榮耀的一天。這位德國領袖早年離開奧地利時是個身無分文的藝術家,而今天,當他返回維也納來宣佈“德奧合併”時,他受到幾千人的熱烈歡迎。希特勒在維也納宣稱:“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受,也是所有德意志人的共同感受。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今天宣稱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再也不會被任何人所分裂,永遠不會處於分裂狀態。”

為了掩蓋侵略的本質,希特勒隨後再次玩弄了“全民公投”的花招,於 4月10日舉行全民公投,整個“大德意志”

的贊成票是99.08%,奧地利部分更是獲得了高達99.75%的贊成票。

兼併蘇臺德

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中心,戰略地位重要,軍事工業發達,礦產資源鹽分豐富。是一戰後新建立的國家,主要有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組成,此外還有匈牙利人、魯塞尼亞人等。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後,把侵略目光瞄向了捷克斯洛伐克,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成了希特勒的夢想,而實現夢想,就要先兼併蘇臺德。

蘇臺德處於德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國交界的地方,這裡聚集著三百萬說德語的日耳曼人,是德國一戰戰敗割讓出來的土地。希特勒以此地為日耳曼人聚集地為藉口,繼續玩弄“民族自決”的手段,以最終達到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創建者托馬斯·馬薩里克和埃德華·貝奈斯都是很有政治遠見的人,他們不願意和德國進行妥協,而與法國和蘇聯簽訂了協定,以政治手段,再輔以軍事手段來保衛自己的國家。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法國和蘇聯都是靠不住的“盟友”。

希特勒首先煽動蘇臺德的日耳曼人脫離捷克斯洛伐克,當地的日耳曼人領袖康拉德·漢萊因則接受納粹政府提供的經費製造了許多恐怖主義活動,希特勒以此為口舌,四處造謠,說日耳曼人受到了如何的欺凌。漢萊因按照希特勒的指令,提出要求蘇臺德獨立自治,遭到了捷克政府的拒絕。為了達到顛覆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納粹德國開足宣傳機器,散佈“捷克人對蘇臺德日耳曼人犯下的可怕暴行”。

二戰初期,希特勒是如何玩弄政治手段搞侵略擴張的

時任英國首相的張伯倫,是一個軟弱的綏靖主義者,在德國血腥擴張問題上,他將綏靖政策演繹到極致。張伯倫的格言是“打算放棄自己的一些東西,以便能換取到一些東西。”為了不讓英國捲入危機,他表示要“離開荊棘般的危險,得到鮮花般的安全”。這些態度為他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定下了基調。

1938年9月15日,張伯倫與希特勒舉行了會晤。會見中希特勒表示要下決心讓蘇臺德回到德國的懷抱。張伯倫見希特勒的態度如此堅決,不但沒有制止希特勒,反而做起了法國人和捷克人的工作,希望他們做出讓步。

一週後,張伯倫與希特勒再次會晤,張伯倫受到希特勒極高的禮遇,因為他說服了法國:在不舉行全民公決的前提下,將蘇臺德“移交”給德國。全民公決成為政客們隨時操作、玩弄的把戲。但希特勒卻等不及了,他要求在9月26日即佔領蘇臺德,否則即發動戰爭,這引起了英國的強烈不滿,表達了強烈抗議。不過也僅僅是抗議而已,因為張伯倫在27日晚發表的廣播演說中,明白無遺表達了英國政府的態度:“為了在一個遙遠的國家裡我們對之毫無所知的人們之間的爭吵,我們居然在這裡挖壕溝,試戴防毒面具,這有多麼可怕,多麼荒誕,多麼不可思議!”

在意大利調停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四國於29日和30日在慕尼黑召開會議,討論蘇臺德危機,但會議卻將當事國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另一個協作國家蘇聯排除在外,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陰謀”。由於英法害怕戰爭的爆發,決定將蘇臺德“移交”給德國,10月1日,蘇臺德被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就這樣被出賣了。

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以“民族自決”、“全民公投”為藉口實施擴張屢屢得手,嚐到甜頭的他,一發不可收拾,決心故伎重演,徹底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蘇臺德從捷克斯洛伐克領土分離出去以後,所謂的“民族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在蘇臺德以外、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方依然散居著數十萬日耳曼人,這是希特勒徹底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藉口。

1939年2月12日,希特勒會見了斯洛伐克民族黨領導人貝拉·圖卡和日耳曼少數民族領袖弗蘭茨·卡爾馬欣,這兩人表示支持希特勒的主張,將斯洛伐克獨立出來,圖卡對希特勒表示:“我將自己人民的命運交到你的手中,我的元首;我的人民等待從你那裡得到完全的解放”。

圖卡和卡爾馬欣的賣國行徑遭到總統哈查的強烈抵制,當即宣佈解散斯洛伐克和魯塞尼亞政府並下令戒嚴。隨後,得到希特勒強力支持的斯洛伐克人就此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宣佈獨立。

與此同時,戈培爾掌管的宣傳部開足馬力四處造謠,說“捷克野獸擊倒懷孕的日耳曼女人以及捷克蠻人使赤手空拳的日耳曼人普遍受到血浴”。造謠是納粹黨的拿手好戲,不僅在手法上與兼併蘇臺德時的手法一致,甚至連標題都不願意改動一下,可見其肆無忌憚,毫無廉恥。

二戰初期,希特勒是如何玩弄政治手段搞侵略擴張的

可憐的哈查病急亂投醫,與外交部長富蘭蒂斯卡·切瓦爾科夫斯基為了挽救捷克斯洛伐克的統一,竟跑到德國向希特勒求助,在希特勒的威逼下,受盡屈辱,上演了外交史上極為悲慘的一幕。

哈查的火車還沒有離開捷克國境,德國軍隊就佔領了捷克重要工業城市摩拉夫斯卡-俄斯特拉發。到了德國以後,哈查先後受到希特勒、裡賓特洛甫和戈林的輪番恐嚇,歷史學家評價,這是希特勒“一生事業中最厚顏無恥的一場戲”,希特勒先是例舉了“捷克斯洛伐克種種對不起德國和德國人的事情”,並且說: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之所以存在,完全出自自己的一片好心,如果不答應德國的條件“就會看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毀滅”。戈林則威脅,如果捷克人不放下武器投降,就將用空軍毀滅布拉格:“如果我不得不轟炸布拉格的話,我將甚為抱歉”。哈查被當場嚇得心臟病發作,差點喪命,經過緊急搶救才緩過氣來。

最後,在納粹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的命令下,備受折磨的哈查給布拉格打電話,勸說放棄抵抗。1939年3月15日凌晨3點35分,哈查被迫在希特勒事先為他準備好的公報上簽字。公報說:“……會談中,雙方以完全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幾個星期以來在日前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上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嚴重局勢。雙方一致認為:所有努力的目標必須是在歐洲中部保衛安靜、秩序和和平……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宣佈:為了對這一目標有所貢獻,並實現這一最終和平,他滿懷信心地將捷克人民和國家的命運交給德國元首。元首接受這一宣言,並表達了他的意圖,即讓捷克人民處於德國的保護之下,並保證他們的獨立發展符合自己特點的民族生活。”

公報簽字後不到兩個多小時,德國軍隊全面進入捷克,沒有遭到任何抵抗——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消失了。

3月18日,英、法兩國政府在民意的壓力下,才想起對德國政府提出抗議,而德國人的態度是:斷然拒絕。德國國務秘書馮·維茨薩克的回答是:“我立刻把照會放回信封中,扔還給大使,並且說,我斷然拒絕從他手裡接受有關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的一切抗議。”

當希特勒在波蘭問題上故伎重演的時候,被希特勒捉弄得筋疲力盡的國際社會終於清醒過來,這一次,波蘭沒有滿足希特勒的願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了。綏靖主義者們得到的是一場世界性的殘酷戰爭,全世界為之付出極為高昂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