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抗擊清朝戰爭中,除袁崇煥、鄭成功外,還有3人也不簡單

前言

自1583年,明朝遼西總兵李成梁設計害死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25歲的努爾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遺甲起兵,至1661年康熙帝繼位,在近80年的清朝一統江山的過程中,遭到了明朝臣民的頑強抵抗,湧現出了數位抗清(包括後金、滿洲)英雄。下面說說最為著名的幾位抗清英雄。

5.鄭成功

明朝末年抗擊清朝戰爭中,除袁崇煥、鄭成功外,還有3人也不簡單

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年福建泉州南安人),不齒父親鄭芝龍降清,孤身赴廈門興義兵抗清,並改稱廈門為思明州以明志。清朝陸續派其父鄭芝龍、弟鄭渡勸降,均遭鄭成功拒絕,又以賜海澄公及福、興、泉、漳(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四府誘降,鄭成功義正言辭地正告清朝使者:

“四府本是明地,何勞爾國賞賜?爾國舊封,只建州一區,如今據我中原,太屬無理,成功愧不能為明恢復,還說要我剃髮降敵麼?海不枯,石不爛,成功不降清”

隨後,鄭成功連敗清朝閩浙總督陳錦、定遠大將軍濟度,又率戰艦從崇明島入長江,攻取瓜洲(今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鎮江等四府三州四十二縣,進逼南京。終因寡不敵眾退守臺灣。

‍4.史可法‍

明朝末年抗擊清朝戰爭中,除袁崇煥、鄭成功外,還有3人也不簡單

史可法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滿洲兵入關,明朝崇禎皇帝煤山自縊身亡,多爾袞輔佐皇太極九子福臨即皇帝位,國號大清,定都燕京。此時全國多地尚未平定,攝政王多爾袞命阿濟格、多鐸、豪格三路分兵進剿。

此時,明朝福王南京稱帝抗清,命史可法(1601年~1645年,今河南開封市人)鎮守揚州。多爾袞素聞史可法忠君為國,為明朝棟樑,致書勸降,遭史可法嚴詞拒絕,反勸多爾袞與南明和議,共討李闖。1645年,順治二年,多鐸移師江南。多鐸大兵攻至揚州之際,守城兵士已無多少,史可法只能死守。總兵劉肇基獻計:揚州城內高外低,可決淮河水淹清軍,可保退敵。史可法考慮到淮揚百姓也會受水淹之害,未予採納。

堅守城池七日後,揚州城終被攻破,史可法、劉肇基以身殉國。多鐸攻下揚州後,遷怒史可法頑強抵抗,致使清兵死傷眾多,令屠*城*十日。

3.袁崇煥

明朝末年抗擊清朝戰爭中,除袁崇煥、鄭成功外,還有3人也不簡單

袁崇煥

孫承宗被自己的學生、“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免官後,繼任者高第放鬆守備,努爾哈赤輕鬆突破錦州,直逼寧遠。寧遠守將明朝按察使(相當於現在的省公安廳廳長)袁崇煥(1584年~1630年,今廣東東莞人)、總兵滿桂、副將趙率教率兵首戰即捷,更令一代雄主努爾哈赤陣前憂累而亡。1626年的寧遠之戰是明朝力挽狂瀾之戰,打擊了滿洲的銳氣,迫使皇太極講和息兵,在明朝大廈將傾之際扶了一把。

皇太極看攻明不成,乘空隙出兵朝鮮,取得了1627年的丁卯之戰(第一次征戰朝鮮)勝利,斬斷了明朝側翼。此時,皇太極趁熱打鐵,又攻錦州、寧遠,再次被袁崇煥、趙率教擊敗,悻悻而歸。戰後寧錦大捷功臣袁崇煥未獲功反被木匠降罪,幸而不久崇禎皇帝繼位,方再獲起用。袁崇煥沿襲了前輩熊廷弼、孫承宗的固守策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練兵、固城、屯田養兵,又現一番兵精糧足、城堅炮利景象,6年間滿洲未能前進分毫。

1631年,皇太極繞道龍井關突襲燕京,袁崇煥奉旨勤王,崇禎中皇太極反間計,將袁崇煥入獄後凌遲處死。可悲可恨!

2.熊廷弼

明朝末年抗擊清朝戰爭中,除袁崇煥、鄭成功外,還有3人也不簡單

熊廷弼

熊廷弼(1569年~1625年,湖廣江夏人)初次經略遼東,正逢明朝軍隊接連遭遇1618年的撫順之戰(滿洲徵明第一戰)、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後金奠基之戰)和開(原)鐵(嶺)之戰(後金突破明朝防守鏈條之戰)。

熊廷弼分析了當前的局勢,撫順、薩爾滸、開原、鐵嶺都已失守,滿洲兵士氣正旺,朝鮮也指望不上,據守遼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一旦遼河防線被突破,遼東防線將洞門大開,形勢將急轉直下。於是制定了“深挖洞廣積糧”以守為攻的策略,積蓄糧草、製造兵械火器、加固城牆,並親祭陣亡將士以鼓舞士氣,經過一番整頓,沈遼防線得以鞏固。一直到1621年,熊廷弼鎮守遼東期間,縱使努爾哈赤智勇雙全也無機可乘。

1621年,明朝以袁應泰出替熊廷弼,即招致沈(陽)遼(陽)之戰(斬斷明朝左臂〈遼東〉之戰)失利,明朝遼東防線失守。之後熊廷弼重新出山,制定了陸上駐守廣寧,水路駐守天津、登萊,三地互為犄角、水路陸路相互支援的固守策略,奈何與握有實權的巡撫王化貞意見相左,王化貞執意分兵守衛遼河,熊廷弼固守策略夭折,招致廣寧之戰(大明全遼盡失之戰)失敗。熊庭弼也被陷害下獄,慘遭殺害後人頭在北方邊界九軍鎮示眾(即“傳首九邊”)。 一代良將竟落如此下場,令人悲憤不已。

1.孫承宗

明朝末年抗擊清朝戰爭中,除袁崇煥、鄭成功外,還有3人也不簡單

孫承宗

廣寧之戰後,孫承宗(1569年~1625年,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人)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孫承宗自幼熟讀兵書,當即嚮明熙宗朱由校上奏,分析了前幾仗失敗的原因:士兵久疏戰陣、將領剋扣兵餉、武將帶兵文官指揮(外行領導內行),提出:應任用良將,委以重任,朝廷不要過多幹預,小的勝負朝廷不必過問,以使守將放手用兵(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大局穩定之後慢慢再謀劃收服失地(穩守反擊的策略)。

孫承宗在寧遠,整頓軍紀,重用馬世龍、祖大壽、趙率教等精明強幹的將領,練兵、造甲、屯田,實施了熊廷弼提出的以寧遠(熊廷弼提出是為廣寧)、天津、登萊互為犄角相互支援的固守策略,打造了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的關寧錦防線,又現一番兵精糧足、城堅炮利景象。孫承宗坐鎮寧遠4年,滿洲秋毫無犯。奈何明熙宗朱由校,這位木匠皇帝因孫承宗參劾魏忠賢,竟把自己的老師孫承宗給免官了。

1628年,清太宗皇太極偷襲明都燕京,又是孫承宗臨危受命,將滿洲兵逐出燕京,卻又遭陷害無奈告老還家。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率眾守城,城破後自縊殉國。明朝自毀長城,不然的話怎能有滿洲的中原牧馬?

後記

明朝末年抗擊清朝戰爭中,除袁崇煥、鄭成功外,還有3人也不簡單

孫承宗、熊廷弼之所以排名前兩位,主要是有戰略眼光,有大局觀,謀劃整條防守陣線,而非一城一地,氣勢上已令滿洲膽怯,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此方面,孫承宗打造的關寧錦防線更勝一籌。袁崇煥延用了孫承宗的固守策略,使滿洲6年不敢進犯,且取得寧遠、寧錦兩場大捷,力挽明朝頹勢,但表現更多的是戰術上的勇和謀。史可法和鄭成功也更多的表現在一城一地的戰術得失上,史可法表現的是忠和義,“義”尤更甚。鄭成功表現更多的是忠,所以排在末位,論成就肯定要比史可法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