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國之揭示東吳接連四代二當家的離奇死因之謎

東漢末年亂世總是人才輩出,各路諸侯也是挖空心思去培養人才,然而人才如果太多了的話就會涉及到如何管理人才的問題,比如袁紹和董卓就是因為不能處理好人才之間的關係導致內部矛盾重重,關鍵時刻掉了鏈子。曹操能夠站在舞臺最高光的點上和他身邊有個夏侯惇分不開,或許夏侯惇的戰績不如關羽高光,但是仔細看曹魏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每每曹操御駕親征,老家總是安然無恙而且內部事宜處理的井井有條,班師回朝之後還總會有一些小驚喜,因為有這樣的一個二當家,曹操才敢大膽去做大事。反觀劉備最後卻是被自己的二弟兼二當家給徹底坑死。所以一個二當家在三國時期同樣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再看三國之揭示東吳接連四代二當家的離奇死因之謎

而在東吳陣營卻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就是東吳從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這段期間是所有領主當中更換二當家次數最多的。這也和孫氏集團家族企業三代人經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從孫堅開始,最初的二當家是程普,程普早期就跟隨孫堅一起打仗,是孫堅最得力的助手,其地位是要在黃蓋與韓當之上的。同時程普也是孫堅手下立功最多的老將。

擔可惜造化弄人同時又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句老話,孫堅死後,孫策上臺以後很快就交好了自己的勢力,在孫策征討江東的時候,其實程普也出了不少力,但是可惜孫策就是看不進眼裡去,他的眼裡只有周瑜、太史慈、二張等後來加入但是卻是自己勢力的人,而程普、黃蓋、韓當逐漸被邊緣化,特別是赤壁時候程普的地位已經開始不及周瑜,孫策只是一再的給與程普他本不想要的東西,而赤壁之後,周瑜更加確立了自己二當家的地位,這對程普來說真的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東吳第二代二當家就是我們熟悉的周瑜,周瑜同樣是仕了孫氏家族企業兩代董事長,而且孫策死後特別強調了周瑜的地位,最後周瑜果然不負眾望,赤壁打了一場漂亮的大勝仗,但是很快赤壁之後周瑜原本還有更大的動作,按照歷史記載,周瑜的想法是先於劉備奪蜀,可偏偏就是這個時候周瑜亡故,關於亡故的死因等下我再來詳細的深扒。

周瑜死後,其欽定的繼承人是魯肅魯子敬。魯肅過去本就是周瑜的好友,此人並不以智謀見長,但是口才還有管理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建安二年,魯肅投奔了孫權起初也算是少年得志,繼任東吳二當家之後曾努力遊走孫權與關羽之間,努力想要通過外交手段去要回荊州,但是最終無功而返,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魯肅病逝,一場赤壁之後,東吳集團這是已經接連亡故了兩位二當家了。貌似悲催的背後,其實卻隱藏了一些不可告人的陰謀,這個陰謀接下來會揭曉。

魯肅死後,東吳的下一任二當家又是一個出自周瑜體系的武將呂蒙,呂蒙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跟隨孫策了,但是早期的呂蒙似乎能耐差一些,只能在軍中擔任小武官的角色,後來孫權接替家族企業之後,呂蒙開始逐漸嶄露頭角,關於呂蒙的故事還有一個我們比較熟知的“吳下阿蒙”,其實孫權在過去就有過想要提拔呂蒙的意思,但是呂蒙卻覺得自己能耐已經夠了,以軍務繁忙百般推脫,或許這也是孫權對呂蒙開始有不滿的地方吧!但事實究竟是如何,很快就會見分曉。呂蒙後來果然不負眾望,白衣渡江奪回了荊州,但是很快東吳二當家的魔咒再次降臨,呂蒙死時年僅四十二歲。

再看三國之揭示東吳接連四代二當家的離奇死因之謎

呂蒙死後,到了夷陵之戰時期的陸遜,東吳集團在從189年黃巾起義開始,到222年夷陵之戰,東吳共計在三十三年的時間前後共出現了五位二當家。陸遜相對要比前面四位活的久一點,但是在晚年時期,陸遜因為捲入了繼承人的問題,最後和孫權起了很大的爭執,最後陸遜也是暴斃而亡,晚年不保。

通過除程普之外,歷任二當家都喜歡的暴斃病的問題上,我們不難發現一些端倪。因為一次次的偶然相互疊加最終的結果就會演變為必然,而周瑜、魯肅、呂蒙都是正當年的時候突然暴斃如果說因為累,但是比他們更累壓力更大的諸葛亮活了五十四歲,賈詡活了七十六歲,司馬懿活了七十二歲,華歆活了七十五歲,姜維活了六十二歲,鍾繇活了七十九歲,曹操活了六十五歲,孫權活了七十歲。所以累不是藉口,另外這幾年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壽命長短和飲用水質量也有直接關係,但是東吳的官僚們也都喝著同樣的水的丁奉活了八十五歲,張昭活了八十歲,顧雍活了七十五歲,算一算東吳的水應該是不錯的,因為東吳的官僚們平均壽命比魏和蜀的官僚們都長。所以關於水質的問題同樣可以排除。

但是染病暴斃這個共同點的問題上主要集中在了他們前提必須是當過二當家,而且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前提。這不免就會產生一些疑問,是不是孫權對他們下的手嗎?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也看一下孫權其人如何再做定論。

在戲曲方面,孫權的臉譜用的是水淨臉,也就是說孫權在戲曲中也是扮演者一位生性奸詐的角色。雖然戲曲方面是以劉備為正統來敘述的,但是曹操的白臉如今看來屬於冤案的話,但是孫權或許並不是太冤。縱觀三國時期,孫權和劉備這位老大殺手也執行著異曲同工的軌跡。比如赤壁先期,孫權也是比較傾向於投靠曹操的,後來周瑜和魯肅的堅持才打了赤壁,而後孫權奪了荊州,第一件事竟然是嫁禍曹操,把關羽的首級發順豐空運給曹操,但是這點小伎倆根本瞞不了曹操和劉備,而後孫權看到劉備要來真格的又想這個時候去求和與劉備結盟,把原本殺了張飛又投奔來的兩個人又送還給了劉備。打夷陵的時候,先是向北稱臣,而後又自立為帝所以說孫權本身和劉備有著一樣的反覆難養的特性。換今天的新名詞兒來說就是很不地道的一個人。

但是孫權這個不地道歸不地道,但是能力還是很值得肯定的,各位有興趣可以去搜一下我之前寫過的《再看三國之孫權的治國之道》裡面對於孫權的個人能力有著較為詳細的分析。特別是和孫策相比,孫權更加的會拉攏人,孫策早期在江東立足未穩之時就到處的殺戮,擺出一副誰敢不服的架勢,敢不服他就殺,最後是結緣無數,特別是當地許多名士他也不放過,最後江東人很多之前的領主舊部也是恨透了孫策,就連遠在許多的郭嘉都斷言孫策不久定死於歹人之手。

再看三國之揭示東吳接連四代二當家的離奇死因之謎

最後果不其然,郭嘉這個算卦的剛說了沒幾年,孫策果然真的就死於歹人之手了,而這個時候孫權上臺了。孫權上臺以後看著滿朝都是孫策和孫堅的人,孫權不得不去當地去遍訪高人。所以這個問題也得從兩個層面去分析,第一個層面就是孫策其實留下的是一個虛有其表的且內在搖搖欲墜的根基,孫權被逼無奈不得不去這麼做去挽回敗局。第二個層面就是孫權這個人也更加的好面子工程也就是說很會去演戲。

那麼第一個層面的問題延伸出來就是,孫權剛剛繼位的時候,滿屋子都是孫策與孫堅的人,沒有幾個是自己的人,而且張昭、周瑜都屬於託孤的重臣孫權惹不起,同時元老勢力之中的程普、黃蓋、韓當孫權同樣惹不起,在赤壁之前,孫權之所以想到歸降曹操也有點類似劉禪的意思,因為自己在自己的家門口都說了不算,那些重臣們說什麼就是什麼,在這兒待著也沒什麼意思。別是通過諸葛亮遊說東吳的時候也不難看出,那個時候掌權的人是誰?是周瑜,而且沒有之一。按理說那麼重要的外交談判,得孫權親自一對一面談,但是孫權沒有,而是排了一堆文官過去跟諸葛亮去扯皮,最後周瑜還手握了包括孫權在內都不得不聽的一票否決權。

或許本身赤壁之敗最初才是孫權渴望的,這樣一下子就可以把周瑜這個總是騎在自己頭上的人給搬到,順便把劉備和諸葛亮兩個煩人的傢伙給交代了,但是偏偏這個時候孫權在用私房錢在股市買赤壁之戰跌的時候,偏偏趕上了接連三個漲停。雖然孫權虧損了自己的私房錢,但是畢竟國庫的真金白銀是買的漲,最後孫權也跟著賺了一大筆。但是赤壁之戰的勝利之後,一些分歧也就跟著隨之而來。當時周瑜去繼續打荊州,孫權眼看著周瑜日漸權重增加,不得不做點什麼,於是孫權北上去打合肥,可偏偏率領大軍被張遼打的七零八落還搭上了第一大將太史慈。

這下孫權可是顏面盡失,而周瑜這個時候卻提出了以荊州為根據地,去西進入蜀。一個個剛剛以弱勝強打贏了大勝仗的周瑜去和剛剛十萬人被幾百人殺得七零八落的孫權去商議軍事最高機密?孫權心想周瑜你丫的以為我們孫氏集團從今往後要改你姓不成嗎?因為孫權已經發現周瑜與自己的分歧,關於對待劉備的問題上,周瑜主張不給劉備任何立足之地,讓諸葛亮的隆中對成為和孫權兵敗合肥一樣的笑柄,而孫權則主張把荊州繼續交給劉備託管,自己只負責收房租就可以。就這樣一個辦事不由東累死也無功的周瑜在這個不合時宜的場合用假意商議實則命令的語氣去和孫權商議,且這個時候自己還擁兵自重,也就最終引火燒身,孫權才要對周瑜痛下殺手。

再看三國之揭示東吳接連四代二當家的離奇死因之謎

周瑜在最後死的時候也沒能弄清楚自己一生衷於孫氏家族企業卻死的不明不白是何故,而且自己死還間接拉了一個墊背的魯肅。按理說魯肅嚴格意義上說是屬於孫權的人的,或許周瑜在臨死前也有所覺悟,所以這個時候並沒有推薦提拔呂蒙繼位。但是魯肅上位後同樣被孫權所猜忌。

首先第一點,魯肅只是在孫權在位時期前來投奔的孫權,嚴格意義上說魯肅並非是孫權這支體系內部的重臣,而且魯肅和周瑜十分的要好,周瑜死後,魯肅再一次開始權傾朝野。第二點,魯肅也是同周瑜一樣是一個十分有主見的人,周瑜一次次的跟孫權對著幹魯肅其實也沒差多少。而且在正史中魯肅可不像三國演義之中那般的窩囊廢,魯肅也是一個很有魄力很有膽識的人。但過去一個周瑜就讓孫權的日子不好過,如今再來一個魯肅孫權怎麼能受得了呢?最後乾脆魯肅也別放過得了。

可是接連弄死兩個二當家,孫權忽然發現自己麾下有點無人可用了,特別是劉備果然取了西川,而荊州鎮守的人偏偏是關羽,關於這個時候關雲長的身份我覺得也有必要去闡述一下,首先諸葛亮和劉備讓關羽守荊州並沒有用錯人,關羽和其他人不一樣,關羽是屬於漢臣,當初曹操舉薦過關羽當了漢壽亭侯,人家這個爵位是帶著國家文件的。所以關羽和曹操是同僚關係,孫權如果打關羽的話,那麼就意味著造反,曹操如果想打也得費盡心思去給關羽定罪名。所以關羽的問題就這樣先放著。孫權這個時候估計有點後悔太早把周瑜這個不聽話的大都督給弄死。現在劉備取了西川,對自己已經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在周瑜和魯肅先後死了以後,這個重任就自然而然的落到了呂蒙的身上。

其實呂蒙同樣是周瑜體系內的武將,特別是在演義中甘露寺那一段也很突出,呂蒙是隻聽周瑜的命令,甚至有點不把孫權放眼裡的意思,特別是結合上段關羽的身份,孫權肯定是知道這其中的利害的關係,故而一再的告誡呂蒙不要殺關羽,關羽是內奸,你得先殺反賊,殺內奸你摸不上三張牌,而且你一旦動手了,你的克己技能就觸動了不能再屯牌了,可是偏偏呂蒙不聽,最後是一路追殺關羽,那個一氣呵成孫權還沒反應過來怎麼回事,關羽就交代了。

然而上述不讓他殺關羽是演義中所提及的,正史中孫權是想要招降關羽,後來關羽寧死不降才被下令斬首的。其實早期孫權還是比較器重呂蒙的,不然也不會有“吳下阿蒙”這個典故,孫權是想百般拉攏呂蒙,但很可惜呂蒙似乎是鐵了心跟定周瑜。而且一介武夫在立了大功之後,難免會有點居功自傲的表現,這同樣是給自己引火燒身的先兆。

再看三國之揭示東吳接連四代二當家的離奇死因之謎

說到這裡也會有人有疑問,孫權就真傻到這個時候弄死呂蒙嗎?這麼做對他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其實仔細想想也不奇怪,從之前孫權的表現來看,自己是比較討厭這些動則就功高蓋主的且一夜成名天下知的人物。而且在當時孫權也知道自己會面臨或許曹操和劉備兩面夾攻的危險,但是打仗的局勢分析不能單單的從臆斷方面就能解決的。就好比曹丕當時遠在許都就知道夷陵之戰劉備定然打敗的道理一樣,孫權當時也知道曹魏這個時候絕對不可能和蜀國聯手兩路夾攻自己。因為這件事情的利與弊很明顯。如果夷陵是孫權勝了,那麼曹魏以後的拋物線依然是先滅更加容易的蜀漢,之後再東進東吳。可要一旦是劉備勝了,那麼西邊巫山天險,東邊長江天險,那麼就真的對自己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

所以孫權也是算準了曹魏不可能進兵,自己只需要一心面對蜀漢即可。所以即便呂蒙死了,吳國依然有韓當、丁奉、董襲、朱然等人可以應戰,而劉備沒了關羽,張飛也也沒了,西川那邊也不可能分太多大將的前提下,劉備的人才實際上是捉襟見肘的。所以這一仗孫權是敢打的,並非是像某些人評價的那樣東吳沒人可用那般不堪。

呂蒙死後,孫權終於迎來一個自己體系內的真正二當家陸遜。我們看陸遜身形瘦弱,呂蒙和魯肅都比他塊大。但是沒有得那種暴斃病,可見這其中顯而易見是有蹊蹺與不可告人的秘密的。額別是在陸遜晚年期間,因為捲入了立嗣的爭鬥中,最後也沒能落得善終的下場可見,孫權的心是足夠狠得,而且翻臉不認人,前面的幾位二當家離奇的死因,幕後的黑手走向也都開始紛紛逼近孫權。

再看三國之揭示東吳接連四代二當家的離奇死因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