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迴響|1986年,「土法」架起中寧黃河大橋!

寧夏地處西北,南部山區溝壑縱橫,北部平原黃河蜿蜒,自古出山靠毛驢,過河靠皮筏。

自治區成立後,寧夏現代交通事業開始快速發展。上世紀80年代初,自治區交通廳主抓了兩個項目工作,一是改造幹線公路;二是改渡為橋。

1983年12月,寧夏第一座現代化公路大橋——中寧黃河公路大橋正式開工建設,並於1986年6月建成通車。

年近八旬的彭秋池老人曾為寧夏交通廳公路局橋工隊的隊長,修建中寧黃河大橋時任副指揮長,他為我們講述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年代迴響|1986年,“土法”架起中寧黃河大橋!

身穿潛水服的彭秋池。

國道改線,修建大橋

109國道是我國國道主幹線“五縱七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東北起於北京,西南止於西藏拉薩,全長3922公里。

而109線寧夏段則是連接寧夏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寧黃河大橋建成之前,109線通過葉盛黃河大橋向前延伸,進入吳忠,翻牛首山,與固原相連。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緩解以上線路因為翻山造成的通行不便,加之葉盛黃河大橋的載重等級比較低等問題,國道109線寧夏段進行改道,沿廣武—渠口農場—石空—中寧這一路線延伸,急需在黃河上修一座大橋。

自治區政府將修橋的位置選在了原中寧縣石空渡口的位置,這就是後來成為溝通銀川平原和寧夏六盤山區重要樞紐的中寧黃河大橋。

“洋鎬、鐵鍁、架子車”建大橋

1983年12月,全長926米的中寧黃河公路大橋正式開工建設。

“修建這樣一座大橋,當時寧夏根本沒有成熟的技術,存在一定的困難。是請外地施工單位還是我們自己來修?當時交通廳裡就這個問題產生了分歧,但是大部分人都認為要自己修,一來可以培養人才,二來也能積攢下設備,為後來的橋樑建設打下基礎。”彭秋池回憶。

於是,自治區交通廳派出了以彭秋池為隊長的16人小隊前往廣西學習了半個月。當時廣西有一種橋型,上部構造是T型梁,使用了40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的設計,在當時屬於全國先進的橋樑技術。

在整個大橋的建設中,讓彭老記憶最深的是當時的建設條件特別簡陋,基本是靠“洋鎬、鐵鍁、架子車”。

俗話說“樁成橋一半”,“修橋最難的地方在下部。當時中寧黃河大橋建樁基要打孔,最深的有40多米,用的是簡陋的衝擊鑽,相當於一個2.5噸的‘大秤砣’吊起來往下砸,20多天才能砸好一個孔。”

彭秋池曾參觀過和中寧黃河公路大橋同年開建的黑龍江松花江大橋,60多米深的孔,用先進機械一天半就鑽好了。

“中寧黃河大橋樁基共有96個,其中水下部分採用澆灌混凝土的方法,比較困難。我們就用土辦法靠導管、漏斗這種簡單的工具灌起了這些樁基。混凝土都是工人用手推車一車車推來的。”

而松花江大橋灌樁場景完全不是這個“畫風”,混凝土用機械拌和,管道運輸,工人只需穿著乾淨的工作服站著觀察。

“每塊重達76噸的T梁如何安裝到指定位置,也是個難題。當時寧夏既沒有大型起重設備,也沒有能對付得了如此龐然大物的運輸設備。於是我們鋪了輕軌,用一臺修復過的蘇聯‘狗熊車’把橋樑運過去,然後用工程隊拼裝的架橋機,完成了架橋的任務。”

可以說,除了捲揚機、老式拌和機這些簡單的機械外,中寧黃河大橋的建設基本是靠人拉肩扛完成的,而松花江大橋的建設90%都實現了機械化。

鮮為人知的潛水班

在彭老珍藏的老照片裡,那張他身穿潛水服的照片特別顯眼,有點像太空服的潛水服包裹著他稍顯瘦削的身體。在修建中寧黃河大橋時,橋樑工程隊有一個潛水班,成為大橋工地的“地下工作者”。

“修葉盛黃河大橋時,工作上需要潛水員,但是寧夏沒有,就從交通部第一工程局請了潛水班,但價格很高,我們當時都年輕,不服氣,就跟他們學習潛水,自己建了一個潛水班。”彭老笑著說,“我女兒小時候見過我潛水,發現爸爸下水不見了,都嚇哭了。”

每當潛水員下水工作,就會引來老百姓的圍觀。但是水下工作並不輕鬆,甚至有生命危險。

中寧黃河大橋3號墩的施工過程中,懸吊鑽錘的鋼絲繩斷裂,鑽錘掉進了孔裡,被泥漿埋了三個多月仍無法撈起。

當時交通廳打算報廢3號墩,但是工程隊為了大橋的完美,潛水員就冒著被泥漿埋沒的危險,將新的鋼絲繩穿到鑽錘上,將其撈了出來。

雖然當時機械化程度很低,但是中寧黃河大橋仍提前半年建成,這與當時採取的承包方式有不小的關係。“當時國家搞改革開放,中寧黃河大橋是交通廳第一次搞承包的工程,我們把工程承包給幾個分隊,完成任務就可以領錢,極大地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彭老介紹。

凝聚著老一輩交通人眾多心血的中寧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後,成為連接寧夏中北部沿黃地區和南部山區最主要的過河通道和交通咽喉。

大橋通車後,從銀川乘車前往固原的時間由3天縮短為1天;建設過程中,為寧夏建橋隊伍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人才,積攢了一些大型設備,為之後的石嘴山黃河大橋、青銅峽黃河大橋、銀川黃河大橋的建設創造了條件。

寧夏平均每19公里就有一座黃河大橋

隨著寧夏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量不斷增長,作為國道109線寧夏境內黃河中上游重要的控制工程,2012年到2014年自治區交通廳對中寧黃河公路大橋進行了改擴建。

老橋、新橋橫跨黃河兩岸,成為黃河寧夏段上的一道風景。

截至目前,寧夏境內397公里流程的黃河上已建成19座公路大橋,在建的2座。這19座黃河大橋分別是:平羅黃河特大橋、石嘴山黃河大橋、石嘴山黃河新橋、輔道黃河大橋、銀川黃河大橋、老葉盛黃河大橋、吳忠黃河大橋、吳忠黃河公路特大橋、青銅峽黃河鐵橋、青銅峽黃河公路特大橋、青銅峽黃河大橋、中寧黃河大橋、中寧黃河特大橋、沙坡頭黃河特大橋、中衛黃河大橋、中衛黃河特大橋、兵溝黃河大橋、濱河黃河大橋和永寧黃河公路大橋。在建的2座黃河公路大橋為:新葉盛黃河公路大橋和紅崖子黃河公路大橋。

寧夏黃河段平均每19公里就有一座黃河大橋,成為黃河、長江流經省份架橋密度最大的省區。它們撐起了寧夏經濟發展的“脊樑”。(記者 倪會智)編輯:陳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