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没有三岁之前的记忆?

褪色的爱4


这在心理学中称为童年遗忘症,其中耶鲁大学的Paul Bloom教授曾经提到“至今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童年遗忘症,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想三岁前的记忆非常困难”

幼年健忘与幼小儿童大脑皮质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一方面,3岁前儿童皮质细胞的反应性极高(成人的反应性逐渐降低),他们往往容易识记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全部细节。另一方面,3岁前儿童皮质细胞的各个区域还没有完全成熟。脑的各区域成熟有先后,后发育的脑区的结构控制了先发育的脑区,妨碍了原先记忆的东西,使人不能回忆起更早发生的事情,另外,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的连接——突触功能成熟水平,也和记忆有关。幼小婴儿脑细胞的树突,生长过程较慢,2—4岁才接近成人的分枝形式。4岁后树突结构发生精细变化,对长时记忆有促进作用。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大部分儿童在三岁之前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能力,因而采取的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方式有别于三岁以后。由此进而所形成的记忆的组织与内容以及形成方式也完全有别于之后的记忆。导致的结果是无法读取这些记忆。


以上。


包大人玩科学


0-3岁被称为“婴儿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段时期。在这三年的时间内,幼儿学会了走路、说话,形成了对事物的基本认知,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效率最高的一段时期。但是,为什么成年之后,我们却忘记了儿时的这段记忆呢?

所谓婴儿期记忆缺失,并不是说婴幼儿没有记忆力(实际上2个月大的婴儿能记事24小时),而是说成人之后,我们不能从大脑中提取到3岁以前的记忆!

美国最新一期的探索者杂志上登出了明尼苏达大学认知心理学家的解释。他们认为,我们大脑里没有存储任何形式的我们可以想起的早期记忆,这主要是因为婴儿时期人类还没有掌握语言能力。早期记忆一定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得以记录的,推而进之,人类就不能用语言讲出他们的早期记忆。

有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后,大脑皮层和海马区还会继续发育,皮层还会再形成很多突触和髓鞘,海马区也会加入无数新的神经元,新神经元生成的减少会损害新记忆的形成。然而海马区一旦有新的神经元生成,也会影响到现存的记忆,新神经元会重建海马区的回路,这些新建的回路就影响到了已有回路里的记忆。

多伦多儿童医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的Katherine Akers称“婴儿期遗忘指的是人们对于出生后头几年记忆的缺失,大部分人记不住两三岁时发生的事情。

但似乎并不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记忆能力!例如你的3岁的女儿可以详细地叙述去动物园的经历,前几天去看望了外公等等。但当她五岁时,她就忘掉了这些记忆。”

通俗的来讲,就是婴儿时期脑子长得太快,以至于把记忆快速“抹去”了!

更多优质回答,请持续关注镁客网头条号~


镁客网


人类不是三岁之前不记事,而是因为在后来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遗忘幼年的经历,这导致我们想不起来三岁(这只是一个大概的界限)之前的事情。楼下很多答友对此呈现了很多科研证据,笔者要重点从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角色的发展过程来补充这些答案。

首先,在三岁或更小的时候,婴幼儿是有记忆力的,而且记忆力非常强,他们会很快学习大人们的发音、做法、习惯等等。但部分上是作为这种强大记忆的代价,他们的记忆力持续时间(retention)非常短,可能只有几个小时。但就是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就会逐渐累积成他们成长、智力发育和语言发展的基础。他们最终记忆下来的,是那些反复出现的信号,这些信号之所以反复出现,比如吃饭的各种符号或者饭菜的各种叫法,既是因为他们需要生存,只有牢靠地记住这些相关的内容,他们才会生存下来。其次同样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往往是人类社会得以维持的基础,也就是大人们自身最常见的各种行为,这才导致这些信息或信号能持久反复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记下了这些内容,但却自然地失去了自己是在哪里、什么时候获得这些信号的印象。

其次,婴幼儿的大脑在快速发展和成长,这就导致对于个体的婴幼儿来讲,他们要接受和记录下来的信息量特别丰富,往往呈现爆炸式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如上所述,他们会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保留下这些信号与自己行为的关联,比如听到一个吃饭就走向饭桌,但不会把自己什么时候学会了吃饭这个词这种无关的记忆留下来,这是人类要生存的基本进化论法则。只有能不停“遗忘”各种信号,才能让自己保持对最核心信号的关注度,才能让自己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最后,之所以我们在这里用三岁来衡量记忆力的情况,并不是因为三岁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的大脑或神经发育就出现了质变,而是因为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用三岁来为儿童的成长划定一个阶段。比如三岁之前叫入托,三岁以后往往就叫幼儿园(或者在美国不区分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情况下, 三岁以下叫toddler,指需要做小推车的孩子,三岁以上叫幼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长到三岁,其经历就会发生重大的拓展,比如从家庭到了幼儿园,或者开始上各种兴趣班等等。这些都带给了孩子们接受的信息量的呈几何级的变化。按照上面的介绍,即人类需要选择性记忆与遗忘,那三岁以后就出现了多得多的新内容需要记忆,这样自然就要进一步遗忘掉三岁以内的无关信息了。


科学时评


首先必须说清一点,就是人并非没有三岁以前的记忆,只是很少罢了,几乎每个人都对幼年时期的印象深刻的事情纯有一点记忆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婴幼儿时期的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少之又少,通常都是在六岁之后才会多起来,所以这个问题说的三岁之前的时间还是有一些早。



那么人为什么在婴幼儿时期的记忆很少呢?这个在科学方面的说法有很多,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的弗洛伊德认为是婴幼儿时期的记忆转化成了人的潜意识,此说有一定道理,但是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生理学家们从大脑的发育上提出了“未成熟大脑”理论,认为虽然胎儿的大脑皮层和海马区在孕育6、7个月的时候确实已经基本成型,但出生后还要继续发育,大脑的皮层会再形成很多突触和髓鞘,海马区也会加入无数新的神经元,所以在大脑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其记忆存储功能也不完善,所能记得的事情当然就少了。

人的大脑发育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从母体中开始发育,一直到六岁的时候,都是大脑发育比较快的时期,而且人的大脑发育速度是其它动物都比不了的,大脑的体积与身体的比例也远超其他动物,所以人的头部就比较大,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十个月就要出生,不然头不太大就不好生了。

出生之后婴儿的大脑继续快速发育生长,有生理学家认为婴儿时期大脑发育得太快,以至于记忆都不能存储太长时间,所以婴幼儿时期的记忆很难被记住,除非是以前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或者是一些情景片段或某个画面。这种快速生长的时期,一般会持续到六岁的时候,所以通常六岁之前的记忆,都不会很多,但是能记住的往往印象深刻,六岁之后大脑的发育变慢,开始进入完善的阶段,对事情的记忆才会容易和丰富起来。


科普大世界


谁说人类没有三岁前的记忆,我就有啊,一岁多的事儿我都记得。


爸妈日记了写了,一岁零两个月带我第一次去动物园,去了猴山。而我到现在都清楚的记得那天去猴山的情景,猴山是什么样,猴子是什么样,旁边很多人是什么样。

实际上,更确切的说法是大多数人会失去婴儿时期的记忆。至于婴儿期有多长,因人而异。


那么为什么人会失去婴儿时期的记忆呢?这问题其实我已经详细的回答过了,感兴趣可以去以下链接阅读: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91492739467706637/

这里简要的说一下,如图所示的海马体,是科学研究认为大脑中记忆的主要存储部位。而海马区齿回部分的新生神经元,会改变旧有的用于存储记忆的神经元网络,从而造成早期的记忆丧失。

人的婴儿时期,是神经元生长最快的时期,构建最早期记忆的神经元网络,很快被覆盖掉,从而造成记忆丧失。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婴儿时期的很多行为,都出自于本能。婴儿的成长,对一些非目的性的记忆依赖度并不高。于是大脑把更多神经元网络的构建,用在了更重要的地方,比如语言学习。


罗生物语


我的记忆,是从我一岁半时开始的,以前的事就完全不记得了。就在那年,爷爷死了,我们家的狗也死了;而在此之前,我与爷爷、狗有很多经历和故事,所以对其印象深刻。

〔清明节快到了,谨以此文纪念我那已去世多年的爷爷!伏惟尚飨!阿弥陀佛!〕

我家的大黄狗,据我爸后来告诉我,是我爷爷在我爸小时候从一个朋友家抱回来养大的,在我出生时就已活够十五个年头了,算是非常罕见的老狗了。本来,农村人养狗,一般就是三五年,然后杀了吃掉;即使任其自然生存,那也是六七年就会老死,然后被吃掉的。此外还有被人打死的,狗之间打架死的,生病死的,毒死的,摔死的,饿死的等原因。不管是人的原因还是狗的原因,它们都极少有活到十年以上的。可我家的大黄狗,因它自身生命力就强,身体太健壮,且主人(我爷爷)又很爱它,舍不得杀它、吃它,所以才活了这么罕见的高年辰。

大黄狗先后侍奉、服务了我们家三代男丁,从我爷爷、我爸爸到我。它非常忠诚、称职、聪明、强壮,时时地地跟着自己主人,像影子一样,保护我们,照顾我们。

大黄狗长得高大、威猛、强悍,像牛犊子一样。而在我眼里,它更像是一匹小马了。再说它对主人很温顺、服帖、友好,怎么样玩它、闹它都行;对外人却很凶,极有敌意、警惕,所以别人都非常害怕它,很难靠近它,走路远远避着,就是来我家串门也很有些犹豫、觳觫。其实,大黄狗似乎从未主动攻击过别人,它只是为了保护主人、保护这个家。只不过,它的样子太威猛、强悍了。

正因如此,我家的大黄狗在我们家乡一带非常著名,甚至可以说享有崇高名望。

还是主要讲讲我一岁半那年吧。

在我记忆里,大黄狗虽已“高寿”,却仍没显示出一点苍老、憔悴、委琐、凌乱的颓势来。它总是那么高大威猛、力量无穷,同时也总是那么整洁、完美。它的毛发是纯粹的金黄色,毫无杂毛,闪闪发光,身上又从不长虱子、跳蚤之类,也没什么刺鼻的臭味,一双大眼睛炯炯犀利,令人不寒而栗,一对耳朵尖尖竖起,堪称汪星人中的“大帅哥”。

它驮着我,我就像骑马一样,在家里几间老房子当中,在房门外的空地与道路上窜来窜去——在小孩的我看来,因为它身子高大,步伐轻快同时又很稳,这简直有腾云驾雾、飘飘然感觉了。而且它对我很温驯、听话,我怎么弄它都可以。这让周围邻居那些小孩,包括大人,连靠近它都不敢的,实在是太羡慕了。

可是,它的第一代主人,也就是我爷爷,却已迅速衰老了。

我爷爷对我很好。一则,他四十多岁才有了儿子,而到六十来岁就有了孙子,自然非常高兴;二则,在中国据说有“隔代更亲”的传统,即祖孙之间比父子之间感情还深,爷爷疼孙子胜过疼儿子。我爸后来对我说,在我从出生到一岁半时,即我爷爷去世前那些日子,他是经常抱着我玩的,视我如至宝,天天笑呵呵的,连看我的眼神都非常柔腻、喜爱。

就在我爷爷去世前那几个月,就在我一生中最早有记忆的那段日子里,我爷爷躺在里屋他的那张旧式雕花大牙床上,天天就是我与大黄狗陪伴他。因为我还小,没法出去玩,还有可能是因为我爷爷喜欢我,希望我能在他弥留之际时刻呆在他身边;我爸要工作,我妈妈、姑姑要干农活。

我爷爷住的里屋,比外面几间房子的地基高不少。从中间的房子(我们老家称“厢房”)进入里屋,须经过一个颇高的木制门槛,比我的身高大概也矮不了多少。门槛在老家的方言中被称为“地方”。小小的我要迈过这个“地方”,可真是非常吃力。我得先将全身趴在“地方”上面,再用力让右脚先跨上去,接着右脚放下去落地;然后是胸部、腹部、双手、整个身子慢慢挪过去,最后是左脚搭上去,再让左脚放下去落地,才算完成整个过程。这就像一个成年人在翻过一堵很高的墙,难度不小。可我每天都要无数次迈过这个“地方”,伸展着蹒跚的小脚丫,去看我的爷爷,倒水给他喝。

我的奶名叫“铁桶”,是我爷爷取的。他躺在床上,在生命垂危之际,天天不断叫喊着我的名字“铁桶啊”、“铁桶啊”,声音显得嘶哑、绵长,却一点也不凄厉、难听,甚至还很醇厚、有韵味。几十年过去了,到今天这个声音似乎仍回荡在我耳边。

我爷爷每天不停地喊我,不光是喊我的名字,还要倒水给他喝。其实他并非老是渴、要水喝,而是希望我能不断去看他,不断在他身边。可是我一个小孩子,非常活泼、贪玩,尽管还没到跑出家门、四处闯荡的年龄,还不够这种力量,但是在自己家那几间房子里,却已经可以“纵横驰骋”、“腾挪跌宕”了,哪里愿意一直陪伴着一个垂暮之人?


再则,我爷爷若光喊我名字,要我过去,可能我还不会有那么大的积极性,不会那么卖力。毕竟,自己一个人到处走动、一个人玩、一个人高兴,比老是陪着他,那还是有趣得多;毕竟,迈过那个“地方”,对我而言还是不大容易的。所以,我爷爷每次叫我,就只好让我给他倒水喝了。于是,在“铁桶啊”后面,便无一例外还要加上个“后缀”:“倒水来啊。”这样以来,我就愿意做,而且马上做了。

可以想象,光我一个人空着手过那个“地方”就够吃力了,要是我手里再拿上一杯水,那便更困难了。我在过“地方”之前,先得把水杯放在“地方”上,在我好不容易整个人过了“地方”后,再去拿水杯。由于我每次都把水杯装得满满的,“地方”面积又窄,且表面不平,我又人小,水杯拿不稳,还会因为毛手毛脚老是碰掉水杯,所以我经常不是把身上淌得湿湿的,就是把水杯碰掉,水全倒了,于是又得再去装一杯。没过“地方”还好,要是过了“地方”,还得再回头过一次。因为我人小,又没人帮自己,可想象我当时那种既笨拙又努力的情形。

若干年后,当我上中学了,读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对其中父亲跑去对面站台给儿子买桔子那幕,理解、体会起来就毫不费力了。因为,这一幕与自己小时候“何其相似乃尔”!

整个过程中,除了爷爷躺在床上,眼睁睁瞧着我,就是大黄狗自始至终在陪着我,看着我——那段日子里,它也从没出过门。

爷爷那浑浊、微弱的眼光里,大部分时间是殷切、关怀、慈祥、溺爱;但有时候,当他看到我笨拙、吃力地经过“地方”,或拿水杯的手不断摇晃、抖动,淌得满身是水,或把水杯打倒,又不得不再去装水,也忍不住乐了,可又笑不出来,就只好勉强干咳几声,而沟壑纵横的脸上溢满笑意。

大黄狗想帮我,又帮不上,干着急的样子——只是偶尔当我趴在“地方”上,它会在我后面用它的背脊拱一拱我的身子,让我稍微轻松点,速度也会快一点。但有时若它用力过大,或我自己没把握好,我也可能摔倒在另一边,这就等于帮了倒忙。它只得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陪同着我,在我身边不断迈过“地方”,与我一起去看望爷爷;接着又离开爷爷来同我玩乐、嬉戏。

我现在想,它并不仅仅是纯粹陪我玩,想必它自己的骨子里也有爱玩的天性。它虽然“年事已高”,过“地方”却仍轻而易举。

我与大黄狗陪伴着我爷爷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一段时光。但不久之后,我爷爷永远瞑目了,走得很安详、平静。那是一个晚上,我们家谁也不知道。到第二天清晨大家起床了,才发现爷爷早已停止呼吸,全身冰凉;而大黄狗两只前脚立在床沿,将头凑近,不断轻轻舔着他的脸颊和脖子。

人们送我爷爷上山(下葬)那天,大黄狗一路上数次纵声长嚎,哀哀不已。当我爷爷那具乌黑、硕大的棺木被放入深深的坟坑时,大黄狗又猛地跳了进去,趴在棺木上,久久不肯出来。在人们用黄土填满坟坑、垒起坟头后,它还躺在旁边,一动不动,眼角有条泪痕,似乎是红色的,有人说像是流眼血了。于是,大家都赞道:“这条狗真是条好狗,对‘想老爷’太忠心了啊!”“想老爷”是我爷爷在老家的大名。

大黄狗虽“年事已高”,身体其实一直很棒,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脚步矫健。可就在我爷爷死后,它却随即显得情绪低沉、内心哀伤起来,并宣布“绝食”、“罢寝”,不吃、不喝、不睡,成天只静静躺在门口,耳朵耷拉,两眼眯缝,对谁都不搭理;有时又会夤夜在村子里、附近山头、田野上盲目四处游走,失魂落魄一般,很快消瘦、憔悴、委顿下去,无精打采,不几天便殚精竭虑、声息衰微,悄悄断了气,幽幽而去,其灵魂追随了我爷爷。否则我想,它可能还会再活几年,没准就有二十一岁,提前把“世界最长寿之狗”的桂冠摘到呢!

我们家本来也不是不吃狗肉的,可这只狗我们很不忍心吃,便在我爷爷的坟旁挖了个小坑,把它葬在他老人家身边,就让他们主仆俩永远相伴吧。


李子迟到了


这个命题我感觉还是有争议的。不是所有人都会没有三岁之前的记忆,我爱人就说他能够记住几个月时的一件事。当然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记忆,好像也无从考证了。不过,我相信,大多数人好像三岁前的记忆是真的缺失了,我就是这样,好像还不止三岁,能够记住最早的一件事大约在四五岁左右了。

按照明尼苏达大学认知心理学家的解释,他们认为,我们大脑里没有存储任何形式的我们可以想起的早期记忆,这主要是因为婴儿时期人类还没有掌握语言能力。早期记忆一定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得以记录的,推而进之,人类就不能用语言讲出他们的早期记忆。对此问题,神经系统科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指出,大脑中负责形成记忆的海马状突起在生命初期就发育完全,所以形成早期记忆的责任就被推给负责高级认知和长期记忆的大脑皮层。而大脑皮层要到婴儿学会走路或入学前才能充分发育完成,因此,婴儿的长期记忆能力就相当有限,所以记不起婴儿期的事。而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抑制早期记忆,大概是因为这些早期记忆都是痛苦的。他认为,尽管我们无力重新唤起这些记忆,但这并非表明这些记忆没有存储在大脑里;相反,早期记忆依然储存在我们大脑的某个角落处,并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有说是新神经元会重建海马区的回路,这些新建的回路就影响到了已有回路里的记忆。

总之这个问题好像还没有统一性的答案,就像题主的命题也有很多人提出异议一样。我个人还是倾向于人的大脑发育影响到之前的记忆,不过我相信这些记忆还是存在的,只是没有特别的密码我们暂时并不能唤醒它而已。


鹈鹕心理


有人总爱问,为何人没有三岁之前的记忆。就好比,鱼只有七秒钟的记忆一样。这些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是大自然给与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曲线,这种记忆曲线的要求在于我们对待一件事情的认真,越认真记忆越深。这件事情要给我们一个触电。

但我们在三岁之前,我们的大脑没有意识,只会一再的模仿。我们过得每一天,开心就笑,烦恼就哭。不用在意任何也不用把每件事情当真。三岁前的大脑在发育期间,在这期间我们也没有控制便不能记忆。如果有些偏要问,到底有没有。答案是有。这种记忆是深层记忆,它会在你大脑深处自己贮藏但不会显现。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找到了你小时候的一个画面,请珍惜。那一定是你最难忘的记忆。我们不是没有,而是时间久了,找不到了。

总有人爱说自己年龄是三岁,什么张三岁,什么李三岁。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爱把三岁这个年纪叫做宝宝年龄,在这个年龄段的记忆太难找到了。也可以说是没有三岁前的记忆。这就是人生。每每个人都是这样,也许有人能记住三岁前的记忆,但是内心默认这不是三岁前的记忆。因为这个观念深入人心,我们无法改变也没必要改变,因为我们都长大了。

智联校园 学生陈伟涛回答

智联校园:求职 | 学习 | 活动 | 吐槽 | 故事 | 专属大学生的聚集地


智联校园



人的记忆与很多因素有关,有没有三岁之前的记忆不能一概而论,应该看对什么人、什么时间段而言。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三岁前的记忆,也不是所有人都没有三岁前的记忆。



首先,记忆与自我意识相关联。人在没有自我意识之前,记忆应该是没有的,因为那个时候你还不知道自己是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是自己做了什么还是别人做了什么,记忆主体都不存在,怎么会有记忆呢?现代科学对人的自我意识研究仍在深化中,一般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婴儿18个月左右生成的,这主要是遗传因素确定,后天训练会加强自我认知能力和记忆的深化。所以有时人类能记起2岁时的片断。


其次,人的记忆与语言有密切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记忆是一种思维的体现。一般来说,形象的画面没有语言来标注就很难形成记忆。比如你脑子里有一幅在海里游泳的画面,一般就会跟上语言:某年某月某日在三亚湾与某某在一起。如果没有语言,你还能记住吗?所以,孩子语言说话学得早,一般记忆就会早些。当然,记忆依靠的是综合信息,即使聋哑人也会有记忆,至于他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或哑语)来记忆,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在此就不哆嗦啦。


再次,记忆还与时间有关,随着时间的久远,记忆也会淡漠。比如4岁的孩子,一般对3岁的记忆就相对清晰些,年龄越大对儿时的记忆就越模糊,只对一些印象深刻的事件到老不忘。这说明记忆也是有选择的,愿意记下的东面或常常回忆提及的东西,就会记得更牢。

当然,记忆还有许多有趣的关联,时空通讯以为以上几点是主要的啦,就余不一一。谢谢邀请。


时空通讯


我是赵晓薇,资深心理学爱好者,一直用笔名marsbelle闯江湖。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



记忆,指的是个体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组织、存储,改变和恢复的心理过程。记忆在认知心理学里是这么认为的,我们将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存储,当我们需要时再提取,这就如一台计算机似的。

儿童失忆症一直是高校研究的话题。


总结下来,大概有这三点:

1. 海马没有发育成熟

海马在脑功能结构中起到存储长时记忆的作用。长时记忆就是存储超过一分钟的记忆,信息经过加工和存储成为有加工深度的记忆,存储容量无限,以语义编码为主。

儿童的大脑还在发育过程中,所以负责加工存储长时记忆的海马还没有成熟。多以感觉情绪和短时记忆为主,这部分信息是由前额叶和杏仁核负责。


2. 神经回路的更新

我们的机体活动可由一系列神经冲动反应而体现。神经回路的更新可能会导致原本形成相应记忆的突触有改变,或者有突触接触不同的神经元细胞而改变记忆的构造。


3. 线索变化太大,导致记忆信息无法提取

关于记忆的遗忘,其中最重要的是线索的提取失败。有研究说儿童由于成长迅速,原本感觉和知觉所形成的记忆会随自己个体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导致你小时候看什么都是大大的,巨人状的,而随着身高的变化曾经看到的景象不一样了。所以线索提取失败,也是遗忘的一个原因。


赵晓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硕都是心理学专业。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精神动力学取向。兼职占星师,个人公众号“AstroPsyvivi”。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欢迎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