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刚毕业的他,拒绝北上广,站在了祖国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

每年六月,都是各地高等院校的毕业季。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与亲人、老师、同学、密友依依相伴的漫长岁月终归要画上一个句点。以此为期,各自奔赴未知的前程。而面对“毕业即失业”的严峻考验,许多高校毕业生不禁内心茫然,到底应该选择一份怎样的工作,回家乡安稳度日还是在异地投身一腔热枕?当然,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选择不同,人生的轨迹也就相异。

大学刚毕业的他,拒绝北上广,站在了祖国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

为了迎接毕业季,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共青团陕西省委联合举办的2018年陕西高校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活动分别在十余所高校拉开帷幕。

陕西高校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会,是陕西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活动,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8年,旨在展示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大学刚毕业的他,拒绝北上广,站在了祖国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

5月24日下午,分享会走进西北政法大学。本次分享会的主题为“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青春建功新时代”,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这与西法大一直坚持的“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高度契合,也与该校“投身中华振兴”的育人理念相呼应。陕西省委高教工委、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招生就业处、校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分享会。

其中一位报告者是来自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届的马志刚。作为国内知名高校的毕业生,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而是选择了偏远落后的西部高原。他为什么做出有些“另类”的选择?他是如何从从校园走向社会、从理想走进现实、从艰难迈向成功的?

大学刚毕业的他,拒绝北上广,站在了祖国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

在马志刚的心中,一直铭记着母校“置身普罗大众、感受平民疾苦”的情怀与信仰。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义无反顾地选择成为西藏自治区公安厅政治部的一位民警,站到了祖国反分裂维稳斗争第一线。

这是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面对艰苦的训练和恶劣的坏境,马志刚没有退缩,反而激发出他“永不言弃”的斗志。默默耕耘使他成为单位的核心业务骨干,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民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是主动申请前往高海拔偏远乡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2015年,马志刚到距离拉萨1500多公里的昌都市江达县仁增村。他完成了对全村117户村民的走访,建立了工作台账,使濒临瘫痪的村委会焕发了生机;村民旦巴多吉唯一的孩子洛松泽仁患先天唇腭裂,他联系到嫣然天使基金会西藏专项办,争取到机会为洛松泽仁做了唇腭裂手术。多数村民患上了大脖子病,他为村民争取到了加碘食盐10000余袋。他为村里争取到了自治区水利建设支持项目资金140余万元,为村内易洪涝河段修筑了防洪堤,依托微博、微信为村内群众募集生产生活物资近2吨。2015年还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驻村工作先进个人”。

驻村工作结束之际,村民自发捧着金色哈达和锦旗为他送行。从机关单位到基层一线,岗位变了,条件差了,但马志刚对群众的无限情感没有变,闪耀在他眼中的温暖情怀没有变。一步一步走来,他扎根高原、坚守梦想、奉献青春的脚步更加稳健。

分享会尾声,马志刚还寄语青年学子: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于青年来说,最完美的理想是什么样的,就是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扎根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踊跃创造,建功立业。以西法大的毕业生马志刚为代表,立鸿鹄之志,行正义之事,风华正茂的年纪创造出无悔青春的事业,是新时代青年可亲可敬可学的标杆。

关注 “西北政法大学”头条号,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西北政法大学官网、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