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北京人眼中的幾個北京城老字號!

上次說了“ ”和“ ”這兩個不知名的北京老字號,好多朋友讓我說說那些知名的,其實即是知名我就不用再說了,不過我倒可以說說這些老字號現在在北京人眼中是個什麼樣子,也可以給來北京玩的朋友們做個小小參考。

老北京有點名氣的店鋪的命名,基本上離不開56個吉祥字,即“順裕興隆瑞永昌,萬亨元利復豐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謙吉公仁協鼎光。聚義中通全信義,久恆慶美大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廣,潤髮洪源厚福長。”此詩是近人朱小汀先生所作。但有些老字號的名稱並不在這56字之中,它們名稱的由來,大都有一段趣聞軼事和含義。

說說北京人眼中的幾個北京城老字號!

不賣茶的“六必居”

六必居醬園是咱北京最老的字號之一,開業於明朝中葉,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是山西臨汾西杜村的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兄弟三人開創的雜貨鋪,柴米油鹽醬醋等都經營。趙氏兄弟沒什麼高深 的學問,但他們說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七件事,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除了不賣茶,其他六種必須品都賣,因此起名就叫六必居。專門製作醬菜是後來的發展。至於六必居的傳說就多了,有的說是六人合開的買賣,託嚴嵩題匾,嚴嵩當時寫的是“六心居”。寫後一想:六心怎能合作?於是提筆又在“心”字添上一筆,成為“六必居”。也有的說六必居先是賣酒,在釀酒過程中要做到六個必,即:“黍稻必齊、麴櫱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因此人稱“六必居”。還有人說六必居是六個寡婦辦的,說她們辦事認真,商議事六個人一起研究,少一個都不行,所以叫“六必居”等等,這些傳說無非是文人編的故事而已!現在六必居不光是門市了,通過商場的櫃檯,還有塑封的零售醬菜,給京城人提供種類繁多的醬菜!我家愛吃涮羊肉,其中的糖蒜必須要六必居的,要不就覺得味不對,可見六必居的質量,和北京人的感情。

說說北京人眼中的幾個北京城老字號!

找到斧子印了嗎?

“京都一處共傳呼”的都一處飯館,座落在前外大街路東,乾隆三年開業,當時門店也沒有字號,只是門前懸一酒葫蘆上寫:“李記”二字。因地處眾多名店之中,競爭不過人家,便在營業時間上專做人家不做的買賣。話說有一年除夕之夜,商家都休息了,李家仍照常營業,正在亥時店裡來了一主二僕,主人文士打扮,被夥計熱情地引入店中吃酒,由於酒味濃香,小菜可口,主人便問:“你們這個酒店叫什麼名字?”夥計說:“還沒有名字!”主人看看周圍,聽聽外面人靜無聲不由感慨地說:“這時候沒關店門的,京都就你們一處了吧,就叫‘都一處’吧!”事後不到一個月,忽一日十數名太監給李家酒店送來一塊寫著:“都一處” 的虎頭匾。這時才知道三十夜喝酒的客人是乾隆皇帝,這事可轟動了京城,從此這裡生意興隆,成為北京人人皆知的名館了,後來文革的時候要破四舊,精神抖擻的小將們把這塊匾拆下來要砸,輪圓了幾斧子下去,那匾上就幾個白印,您想那質量得多好。都一處的燒賣是最出名了,可惜門臉不大,經常爆滿,早前和同學去吃,最後幾乎要和別的客人同用一張桌子,真是搞笑,覺得服務不是很好,味道也很普通。

說說北京人眼中的幾個北京城老字號!

鴨子餐廳,哈哈。

地處前門外鮮魚口燜爐烤鴨老店便宜坊,開業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原字號叫便意坊,後來在競爭中打敗了新老對手,買賣興隆,不僅烤鴨味道鮮美,而且價格低於同行,於是王府大戶和同行們都管便意坊叫便宜坊,因此便傳開了,後來索性更名就叫便宜坊了,至今生意興隆。我覺得便宜坊的悶爐烤鴨要比全聚德的掛爐烤鴨要好吃,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只可惜沒有全聚德的名氣大,一般外地朋友來了,熟識的好朋友,我都會建議去嚐嚐便宜坊!

說說北京人眼中的幾個北京城老字號!

去全聚德吃鴨子是外地遊客來京必須的一項娛樂活動

全聚德烤鴨店,開業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創始人是河北冀縣的楊壽山,開始擺攤專賣雞鴨,後來蓄資把一家叫德聚全的雜貨鋪的鋪底倒給了自己,開設了掛爐鋪。有了自己的鋪子,該起個什麼字號呢?楊全仁便請來了一位風水先生指點。這位風水先生圍著小鋪轉了兩圈,突然站住,捋著鬍鬚對楊全仁說道:“啊呀,這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啊!不過,以前這座鋪子甚為倒運,晦氣難除。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即稱全聚德,立為新字號,方可衝其黴運,跨上坦途!”一席話說得楊全仁眉開眼笑。原來也是悶爐烤鴨,後來民國了,請了一位曾經的御廚,把宮裡掛爐烤鴨的手藝帶到了全聚德,據說是根據燒乳豬的方法演變來的,在京城風靡一時,究口味而言,反而全聚德是革新派了,這點恐怕許多外地朋友不大瞭解了吧!這幾年全聚德生意做得很大,可惜味道退步的太快,完全都是在消費自己的名氣,基本上都是遊客在吃,而老北京反而不去了,可惜這些遊客們花的錢不少,卻沒有嚐到地道的北京烤鴨!

說說北京人眼中的幾個北京城老字號!

清順治八年(1651年)王麻子刀剪雜貨鋪,開業於宣外菜市口,店掌櫃是山西人,滿臉的麻子,專收民間質量好的剪刀,把最好的剪刀拿到櫃上出售。因此這裡的剪子以質量好而出名。本地和外地人管這家刀剪雜貨鋪,稱做“王麻子刀剪鋪”。於是王麻子不僅在北京而且在全國出了名,在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由王麻子後代才正式掛出“王麻子刀剪鋪”的招牌,改為以經營刀剪為主,在所收購的刀剪上刻有 “王麻子” 三字作為標誌,北京有眾多的門市部經營王麻子品牌的刀剪。我母親一直使用王麻子菜刀,雖然現在王麻子公司的產權幾易其手,不過老字號的本色卻沒改變,凡是王麻子剪刀的產品,到了門市部都是免費磨刀,上回我們還去了一趟,挺有意思的!我想這就是老字號該有的氣派吧。

京城內外還有不少有名的店鋪,其名稱由來及含義都有說法,並引出不少趣聞軼事,今兒咱們就先聊到這兒。

關注古玩夜話,古玩軼事,歷史典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