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食之葱油粑粑和蒿子粑粑

民间美食之葱油粑粑和蒿子粑粑

民间美食之葱油粑粑和蒿子粑粑

民间美食之葱油粑粑和蒿子粑粑

民间美食之葱油粑粑和蒿子粑粑

民间美食之葱油粑粑和蒿子粑粑

葱油粑粑

葱油粑粑,也是长沙县街头常见的特色小吃。很多人早上喜欢吃葱油粑粑,外酥里脆,香香软软的,吃起来不粘牙,还能吃到一股浓浓的葱油味,很是开胃。

酥、脆、绵、软便是葱油粑粑的灵魂,夹带着葱花的特有香味。梁实秋先生曾称赞曰:“葱油饼太好吃,不需要菜!”倒是深知其味。葱油粑粑最好吃的是外面的皮,既酥且脆。内里的肉则为绵软,夹在“肉”里的葱则依然青翠。

葱油粑粑的炸制程序甚为简单,舀米粉浆入油模,从中拨一个洞,下入油锅中,炸制金黄时捞出,沥干即成。原料也一目了然:大米精磨的浆,加入长沙人嗜食的香葱,配以适量的味精和盐。有经验的摊主还是在背后“做了手脚”,即加入现饭(即隔餐之饭)、黄豆粉、八角茴等,据说只有这样,葱油粑粑才能炸得“泡”,有嚼劲,喷香而有回味。

葱油粑粑,妙在内外的口感差别。外酥脆、内绵软,一试难忘。要好吃,第一在发酵。发得未到,成品会硬过石头;发得过了,成品会吸饱油,不能入口。 第二在炸的功夫。炸粑粑的模子是铁的,圆形,中间有一短小铁棍,于是炸好后就多个孔,是个圈圈。火候极重要,皮酥肉绵葱青翠,才对!

葱油粑粑外地也有,不过中间并没有圆孔。有人考证说,长沙葱油粑粑之所以有孔,是早先为了用绳子穿起来方便携带。

至于葱油粑粑的吃法,有人喜欢炸得嫩些的——嫩者,趁热食之,嚼在口里,咸香扑鼻,葱味难忘,夹在中间的米浆软似凝脂。而金黄金黄炸得“老”的亦别有风味——“老”者,则于嘎巴嘎巴一路的脆劲中,仿佛吃从前的雪饼一亲,有着无穷韵致。从长沙县黄兴镇走出的辛亥元勋黄兴,生平最爱吃葱油粑粑。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是旧时农家度饥荒时做的野菜粑。近年,人们的饮食回归自然,蒿子粑粑又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每到清明节及农历三月三前后,蒿子粑粑就会出现在长沙县村镇集市的小摊或乡下人家的餐桌。蒿子粑粑主要以野生蒿子、糯米为主要原料,按一定的比例,经过蒸煮等工序精制而成。其口感柔润香糯,味鲜色美。蒿子粑粑可炸可蒸,下锅炸至边缘泛出金黄色即可,外面的皮香酥无比,咬一口,滋味绵长,清香扑鼻,令人回味无穷。

蒿子粑粑香不香,全看蒿子多不多。大约年后不到二月就开始寻蒿子做蒿子粑粑了,清明前后采摘最合适。茎叶肥硕而鲜嫩,用手指轻轻一掐就断。清明踏青拾翠,掐野蒿,采猫耳蕨,挖山竹笋,带回的是满满的一篮青翠,一篮清香。蒿子采回来后,清洗干净,最好是在山泉边,急流处冲洗,能保留原汁原味。

洗净蒿子后,用刀切成碎末。切得太粗,做出的粑粑就不好看。接着,把切好的蒿子再次洗净、沥干水。做粑粑的粉要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比例是7:3。糯米粉多了粑粑会很糍,容易粘牙;粘米粉多了粑粑则硬,不好吃。把蒿子碎叶和粘米粉、糯米粉,放入锅内,用饭甑清蒸。锅内水一沸腾,青香味就会弥漫整个房间。等蒿子蒸到用手指轻轻一捏就烂的时候,就可以了。

如果要煎蒿子粑粑,就要准备一个稍大些的铁锅。放好油,把做好的粑粑一个个贴在锅里。火不要大,会把粑粑烤焦。盖上锅盖闷一会儿。等到蒿子粑粑的香气从锅盖缝里飘出时,透着一股微微的锅巴香时,粑粑就该出锅了。

圆圆的、微微焦黄的蒿子粑粑冒着热气,表面布满星星点点青绿的蒿叶,怎不叫人眼馋、嘴馋。凑过去轻轻闻一下,一股淡淡的蒿草香味直沁心脾。佐以蜂蜜,咬上一口,满嘴的蒿子清香,香绵甜软,丝丝清凉会从你的喉部慢慢渗至心田。

用老干妈辣酱搭配蒿子粑粑,风味独特。还可将蒿子粑粑切成小块和腊肉一起炒,农家的腊肉到农历二月底三月初,风味尚留。炒到快出锅,撒一把青翠的大蒜,香气更浓,更勾引人的味蕾。这样的美味,足以让人怀念一整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