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难”说中国的孝道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怎么理解这句话里的色难?

“色难”的意思是:难以做到和颜悦色

从“色难”说中国的孝道

真正的孝道

《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子夏问孝。孔子说:“侍奉双亲的时候,(如果)做不到和颜悦色。(那么假使)家里有事,子女帮父母操劳;酒食做好了,让长辈先用,你以为这样就是孝了吗?”

从“色难”说中国的孝道

真正的儒家思想,并不是要求人们愚忠愚孝。

而是通过人伦教化,让君主有德,大臣才能受教而后有德;父母有德,子女才能受教而后有德。

君主有德,方能以道治天下,

臣子有德,方能循道辅助君主治理天下;

父母偶有德,方能以道齐家,

子女有德,方能循道而成才使得家族绵长。

而有德之人,所言所行皆符合道德,出于自然,并不是因为礼仪要求他这么做他才这么做的。

儒家的礼仪,最初是效法天伦而来,也并不是像后来被扭曲的那种亦步亦趋的为了守礼而守礼的腐儒、贱儒之礼。

从“色难”说中国的孝道

在《论语·为政》篇中,用四章论“孝”,阐述了孝的内涵,因为孝是人伦之本,是礼义之本,是德教之本,故此也是为政之本。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孝,只是具体的问,如何事亲,才算是孝。但他没有深刻的思考,为什么人应该孝敬父母。从以无违父母为孝,到以无违礼为孝,这是从事亲的生活层面,上升到了孝道的人伦之道层面。孔子担心孟懿子没领会透,自己也需要更深入的阐述孝道。所以才故意对樊迟说了后面的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此人好武而莽撞,孔子深知其平时的举动不慎,会让父母担忧他有什么闪失。如何才能举动皆妥当呢,在于不逾节。

孔子的弦外之音是,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成天让父母担忧得牵肠挂肚的,这种人怎么还敢奢谈孝呢?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很多人认为,父母给了自己生命,等父母去世的时候,自己再风光体面地给父母送终;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养活了自己,等自己长大了,父母老了,自己再养活父母,这就算报了父母的生身养育之恩。孔子认为,这并不是孝。因为父母养孩子,并不是跟养猫养狗养马那样,是因为养着有用或者养着好玩,才去养育孩子的。而是发乎天,顺乎理。

仁义,皆发乎天理,而极于人伦。有道者,必先敬天而爱人,而后有仁义。无道者,则先伤天害理,而后滥爱施于不仁不义。

从“色难”说中国的孝道

加上“色难”这一章,四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孝道:

不违礼,不逾节,不失义,亲于仁。

最后再明确一次:

人伦之道,是先律己,后律人,孝道,同样是先正己,后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