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面花|綻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寶

大荔面花|綻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寶

面花,俗稱“花花饃”,在北方普遍盛行,在陝西更為常見。其中我省的大荔面花聲名遠播。6月4日,記者趕赴大荔縣,用心聆聽同州大地上的面花故事。

建築面花 獨樹一幟

大荔面花|綻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寶

和所有面花一樣,大荔面花也源自祭祀禮儀。

不同的是,大荔面花的風格涵蓋了渭北地區面花的全部形態和特點,是“集面花之大成者”。據大荔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組組長林宏霞介紹,在大荔,按照四時八節、生婚壽葬,面花有棗糕、鶼鶼、虎頭、喜饃、壽桃等樣式。以洛河為界,洛河以北的面花細膩精巧,洛河以南的面花粗獷大氣。

大荔面花|綻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寶

更令人驚歎的是,在大荔縣羌白鎮阿壽村,人們把面“塑”成了建築,用指尖捏出了一個個“新世界”。據介紹,在我國,建築面花大荔獨有。

麵條拼花瓣,梳齒軋花紋,紅豆做花蕊,黑豆點龍眼。底柱上四條栩栩如生的長龍盤旋而上;簷壁上,花、鳥、魚、蟲活靈活現……在大荔縣文化館2樓的展廳裡,時常擺放有一座上下5層、高約50釐米的牌樓面花。除了點綴其間的紅豆和黑豆外,牌樓面花通體是樸素的白麵色。

大荔面花|綻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寶

或許是蒸熟了、放久了的緣故,牌樓通體稍稍發黃,周身也有微微張開的裂縫,但這些都不足以影響它的精細和氣勢,以及那股穿透性的震撼力。牌樓後面,藥王廟、轉輪傘等面花一樣結實雄渾。凡站在它們跟前細細看過的人,大抵也就明白了大荔為什麼是“面花之鄉”。

大荔面花|綻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寶

每逢農曆二月初二,阿壽村村民就會表演著花苫鼓,抬著戲樓、牌樓、藥王廟等面花,送至紀念孫思邈的藥王廟。幾日後由村民分食,一來感恩藥王對祖先的救助之恩,二來為親人祈福避災。100多年來這一習俗從未間斷。

2007年,大荔面花作為渭北面花製作技藝的代表,入選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單色面花 彩色人生

“大荔面花是群眾的藝術。”林宏霞說,大荔人民成就了大荔面花,大荔面花也成就了大荔人民斑斕的人生。

大荔面花|綻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寶

6月5日8時許,馬琴葉踩在鍋臺前的矮石階上放好4層蒸籠,加煤、關灶門、開鼓風機燒大火,鍋裡的水燒開時開始計時。“40分鐘這鍋饃就熟了……”

馬琴葉今年74歲,一提起面花,她的眼睛立刻眯成了一條線,開心地說:“我打小就愛這。”馬琴葉從小跟著母親圍著鍋臺轉,16歲開始幫廚,耳濡目染,做面花成了她最大的愛好。17歲那年,她自告奮勇地為隔壁家小孩兒做了一對立老虎、一對鶼鶼,一舉成名。漸漸地,她成了十里八鄉有名的面花把式。

這幾年,馬琴葉開始專營花饃店,在家裡騰出專門的房間來做面花,她稱之為“饃房”。“饃房”佔3間房,分三進,第一進是廚房,配備淨水機、鐘錶,是蒸饃重地;第二進搭著一張近兩米長的案板,案板上放著菜刀、剪刀、梳子、針,這些是做面花的工具;第三進是晾房,面花做出來後“起面”的地方,兩個“熱炕頭”、兩床棉被是最主要的“設備”。

大荔面花|綻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寶

“這就是我的地盤,靈感來了想做啥就做啥。”說著,馬琴葉向記者展示起她琢磨出來的金龍、綵鳳、花蝴蝶等,五彩的零碎配飾裝了兩盒子。其實,大荔面花講究統一顏色,點綴是為了好看,純色才考驗技術。她說:“要不停地摸索,要動腦子哩!”

馬琴葉是大荔面花的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馬琴葉對面花的那份熱愛,以及面花帶給她生命的色彩,正是“面花之鄉”的魅力所在。

大荔面花|綻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寶

據統計,大荔面花非遺項目有1位省級傳承人、4位市級傳承人、6位縣級傳承人,群眾基礎廣泛。大荔縣文化館館長張文告訴記者,依靠群眾自發形成的習俗,大荔面花的傳承不成問題,建築面花已有了可靠的接班人。

面花之鄉 立足未來

近年來,阿壽村創新了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傳承機制,面花製作從個人、家庭製作逐漸轉變為具有商品營銷功能的店面製作。面花製作和創作更具專業性和集中性。

大荔面花|綻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寶

目前,大荔有大、小型面花製作店鋪(作坊)500多家,大有產業化發展的趨勢。

“我實在不希望面花走上產業化這條路。”張文說,“產業化追求的是市場效益,面花一旦發展成產業,就只剩下形式了。到時候,手工製作怕是要被拋棄了,建築面花這個大寶貝恐怕也保不住了,大荔面花也就難以存在了。”

“有人讓我買模具拓花,省時省心,我不幹。”正如張文所擔憂的,阿壽村面花手藝人苗秋麗介紹,在現實利益的誘惑下,已經有人產生了“投機取巧”的想法,開始追求市場利益,大量製作大紅大綠的彩色面花,大荔面花最珍貴的樸素之美正在被拋棄。

幸運的是,苗秋麗沒有這麼做。在床頭擺放的虎頭面花旁,她擺出幾朵紅豔豔的玫瑰、牡丹等面花,雖然她說不出大荔面花的具體內涵,但是她的語氣很堅定:“彩饃我也能做,許多人愛這,但我還是覺得我們這白饃饃好看、耐看……”

因為珍惜,所以糾結;因為糾結,所以慎重。真正的面花人不為私、不為利,為的是大荔面花美好的明天。

為了更好、更科學地推進“面花之鄉”建設,大荔縣委、縣政府已有了初步的規劃方案,目前正在通過宣傳、培訓等方式普及民間藝術,提高民間藝術之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5月中旬,省藝術館在大荔舉辦了一期新農村巧娘面花技藝提高培訓班,以阿壽村王丹花饃店為實訓基地。5天裡,來自大荔、合陽、澄城、韓城、華州的40多位“巧娘”一邊學習交流,一邊切磋技藝,她們對“面花之鄉”有了全方位的認知,對面花的藝術內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荔面花|綻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寶

大荔縣還將統籌多種民間文化藝術項目融合發展,著手建設民間藝術文化長廊、文化牆,加強民間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建設。屆時,這個綻放在指尖的民俗瑰寶將大放異彩,大荔“面花之鄉”的稱號也會更加響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