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筹集善款要提高警惕!

随着网站、微信、手机APP等工具的普遍应用,网上公益众筹的发布和响应越来越方便快速,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有的公益众筹一经发起就得到广大网友的迅速响应,甚至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将善款募集成功。他们通过一个求助链接,向广大网友陈述个人患病、治疗经历,并提供病例、家庭状况、个人户籍、个人照片等证明,让网友了解他们。同时附加上以个人或亲人微信账号申请的支付二维码,向网友发起众筹,这大大方便了求助者筹集救治资金,也让求助者有更多资金及时获得进一步治疗。

律师认为,网络公益众筹是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来的一种众筹形式,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提供捐赠资金的人并不能掌握接受赠款人的实际情况,这些公益众筹项目,如同以前的募捐一样,只不过从线下到了线上,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进来,很快就能够为需要援助者募集到足够的资金,但是,网络公益众筹项目层出不穷、真假难辨,作为发起众筹的平台方有义务审查项目的真实性,如果因为审核不严而导致资金纠纷,平台也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网警提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第三条的规定,只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依据职能和章程负责相关的捐赠工作,而作为个人只能配合,不能直接接受捐款。当然从个人角度认为,网友以这种形式筹集善款,用于治疗,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省去了传统捐款的不少环节、精力,是具备一定的便捷性的。但从形式上讲,按照法律的规定,自然人是不能接受一定的公众的捐款,这属于违规行为,违反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因为只有国家认可的公益基金才有这样的资质,例如红十字会或民政部门的有关账户等。

通过网络上的二维码来募筹善款,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个人向社会募捐的行为,对社会公众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种募捐方式还存在募捐金额超出求助者所需金额的现象,超出部分的用途,求助者是如何处理,目前也存在缺少相应的社会监督等问题。此外,即使有一些拥有广大粉丝的微信公众号为求助者担保,但从法律上而言,公众号并不具备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主体资格,只是以其信誉为求助者作证,提高募捐的可信度。

如何使得捐赠的善款真正送到求助者手中?

一是对于求助者来说,如果想借助网络求助,可借助有合法公益募捐资质的公益基金会网络平台,填写求助者情况,由公益基金会网络平台进行核实无误后,再把平台核实过的求助信息及相关募捐支付网页转发到网络上向公众募捐,这些网络平台一般均具备监管责任,可以向捐赠者开具正式发票和及时跟踪并公布善款的去向和用途。

二是对于捐赠者来说,可通过一些传统途径,如有公益资质的慈善总会、当地的村委会、当地的民政部门等了解情况,确保所捐赠的善款能够落到实处。

三是大家一定不要觉得几元钱、十几元钱无所谓,多人聚集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发现有人利用网络募捐进行骗捐、诈捐,最好的办法就是报警,由警方介入调查,以避免更多的市民上当受骗。

网络筹集善款要提高警惕!

网络筹集善款要提高警惕!

网络筹集善款要提高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