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籌集善款要提高警惕!

隨著網站、微信、手機APP等工具的普遍應用,網上公益眾籌的發佈和響應越來越方便快速,傳播的範圍也更加廣泛。有的公益眾籌一經發起就得到廣大網友的迅速響應,甚至在短短几個小時內就可以將善款募集成功。他們通過一個求助鏈接,向廣大網友陳述個人患病、治療經歷,並提供病例、家庭狀況、個人戶籍、個人照片等證明,讓網友瞭解他們。同時附加上以個人或親人微信賬號申請的支付二維碼,向網友發起眾籌,這大大方便了求助者籌集救治資金,也讓求助者有更多資金及時獲得進一步治療。

律師認為,網絡公益眾籌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發展起來的一種眾籌形式,由於網絡的虛擬性,提供捐贈資金的人並不能掌握接受贈款人的實際情況,這些公益眾籌項目,如同以前的募捐一樣,只不過從線下到了線上,通過互聯網傳播的特性,在短時間內讓更多的人瞭解並參與進來,很快就能夠為需要援助者募集到足夠的資金,但是,網絡公益眾籌項目層出不窮、真假難辨,作為發起眾籌的平臺方有義務審查項目的真實性,如果因為審核不嚴而導致資金糾紛,平臺也需要承擔相應責任。

網警提醒: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第三條的規定,只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會團體依據職能和章程負責相關的捐贈工作,而作為個人只能配合,不能直接接受捐款。當然從個人角度認為,網友以這種形式籌集善款,用於治療,具有傳播速度快、範圍廣,省去了傳統捐款的不少環節、精力,是具備一定的便捷性的。但從形式上講,按照法律的規定,自然人是不能接受一定的公眾的捐款,這屬於違規行為,違反了國家的金融秩序,因為只有國家認可的公益基金才有這樣的資質,例如紅十字會或民政部門的有關賬戶等。

通過網絡上的二維碼來募籌善款,從實質上來說是一種個人向社會募捐的行為,對社會公眾來說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這種募捐方式還存在募捐金額超出求助者所需金額的現象,超出部分的用途,求助者是如何處理,目前也存在缺少相應的社會監督等問題。此外,即使有一些擁有廣大粉絲的微信公眾號為求助者擔保,但從法律上而言,公眾號並不具備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主體資格,只是以其信譽為求助者作證,提高募捐的可信度。

如何使得捐贈的善款真正送到求助者手中?

一是對於求助者來說,如果想借助網絡求助,可藉助有合法公益募捐資質的公益基金會網絡平臺,填寫求助者情況,由公益基金會網絡平臺進行核實無誤後,再把平臺核實過的求助信息及相關募捐支付網頁轉發到網絡上向公眾募捐,這些網絡平臺一般均具備監管責任,可以向捐贈者開具正式發票和及時跟蹤並公佈善款的去向和用途。

二是對於捐贈者來說,可通過一些傳統途徑,如有公益資質的慈善總會、當地的村委會、當地的民政部門等了解情況,確保所捐贈的善款能夠落到實處。

三是大家一定不要覺得幾元錢、十幾元錢無所謂,多人聚集起來,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如果發現有人利用網絡募捐進行騙捐、詐捐,最好的辦法就是報警,由警方介入調查,以避免更多的市民上當受騙。

網絡籌集善款要提高警惕!

網絡籌集善款要提高警惕!

網絡籌集善款要提高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