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重壓+供需兩弱 再生塑料行業該何去何從?

近年來,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汙染防治刻不容緩。國務院於7月初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並通過一系列專項行動措施來積極落實,以確保到2020年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取得更大的成效。近期,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已進駐結束。而再生塑料行業,作為近幾年環保督查的重點方向,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環保重壓+供需兩弱 再生塑料行業該何去何從?

環保重壓+供需兩弱 再生塑料行業該何去何從?

毋庸置疑,“綠色”已成為我國當前以及未來發展的主旋律。為此,國家相繼出臺了禁止固廢進口、中央環保督查、稅務稽查等一系列環保政策法規,且加大了監督檢查力度,給塑料企業尤其是進退兩難的再生塑料行業帶來了巨大挑戰。

對於再生塑料行業而言,2018年環保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國家環保整頓的推進,各地再生塑料廠家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2011年以來,在國內一次次的環保督查活動下,大批企業被關停,再生塑料行業整體開工率持續保持在低位,部分企業生存堪憂,面臨轉型。

自“禁廢令”正式實施之後,進口再生料形勢愈加嚴峻。國家在《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中明確規定只有熱塑性下腳料、邊角料和殘次品可進口。據統計,2017年中國廢塑料進口數量為583萬噸,同比下降20.7%,進口金額為3260283千美元,同比下降11.8%。在國家倡導環保生產的背景下,後期政策的執行程度或將持續加大。

如果說環保整頓關停了小型工廠與家庭作坊,“禁廢方案”則直接影響了大型再生顆粒工廠的貨源,整個進口廢塑料再生造粒產業可能因此而前路渺茫。生活源類廢塑料已經在2017年年底被禁止,而工業源類的也將在2018年底徹底禁止。這就意味著國內長期進口廢碎料的歷史將被終結,幾百萬噸的原料缺口需要尋找新的方向。

國家限制廢塑料進口勢不可擋,再生塑料產業的崩盤,使得原料漲價成為一種趨勢,缺貨成為了常態。今年我國再生塑料綜合開工率僅有三成左右,相應供應方面也長期處於偏緊狀態,從而導致國內在新料價格持續走低的壓力下,再生料價格仍然僵持難下。同時,國內再生料需求欠佳,市場行情偏淡,生產需求或將持續減少。例如,PE、PP、PVC、ABS、PS、PET等再生塑料原料市場近期交投平淡,大部分再生塑料廠家不得不心態謹慎,紛紛退市觀望。

縱觀行業所處背景,再生塑料行業目前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一方面在國家禁廢政策影響下,再生塑料價格上漲,廠家貨源供應偏緊;另一方面再生料生產消耗減少、需求欠佳,整個再生料行業急需打破進退兩難的市場僵局。

目前,長期從事再生料進口的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了東南亞市場,而部分專做進口毛料的生產廠家已經悉數出貨,轉型其他行業。行業人士表示,在未來,國產料或將佔據大部分市場,園區化生產將是發展大趨勢,而再生塑料產品價格也將一路走高,新舊料價差將繼續縮小,部分廠家或將會轉向新料需求。

然而,目前國產料質量相對較差、產量較少且供應不足,還不能完全替代進口料滿足國內再生領域的需求。且國內回收系統仍不完善,各種短板尚存。業內人士預計,繼2017年最嚴環保年之後,2018年廢塑料進口量難有較大突破。

誠然,我國再生塑料行業雖在近幾年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突破,可是在環保這條道路上依舊面臨著不少挑戰。作為循環產業的一部分,國家層面自然是支持倡導的,但環保生產、不危害環境是首要前提。鑑於此,從事再生行業的企業,無論在國內生產,還是國外進口再生塑料,都需要按照規程操作,在完善各種環保證件的同時,加速技術和設備的創新升級,使得再生塑料生產向規模化、規範化轉型,從而推動行業新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使得再生塑料行業真正做到綠色循環、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