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51):刮削鑽磨巧打孔 一孔多藝察古工

開孔是古玉製作的一大工藝技巧,看古玉必須要會看“孔”。

關於古玉開孔本號雖然已經有過系列的解說(《古玉學步(14)(15):鑽痕細查考孔中藏奧妙》、《(21):管窺見一斑剖視更真切》和《(25):一孔之見》等),但還需要一個“融會貫通”。

古玉之孔有明孔與暗孔之別。

古玉之“明孔”是可見的古玉上的各種大大小小的開孔,如前幾篇所述:開孔的方法不外乎單面鑽、對面鑽、斜鑽(象鼻穿);開孔的工具主要為實芯桯鑽開孔和空心管鑽開孔。其各項特徵也已經基本瞭解。但是,行之於實踐,依然會產生對面相見不識君(孔)的感覺。看這個玉開孔(圖1):

古玉學步(51):刮削鑽磨巧打孔 一孔多藝察古工

圖1

此開孔為桯鑽?管鑽?從特徵看兩者皆不是。但這確是古玉鑽孔,這是古玉的另一鑽孔方法:刮削打磨鑽孔法——直接用瑪瑙齒類刮削器、石核類工具把孔鑽穿。

刮削打磨鑽孔法的特點是分為刮削、打磨兩個步驟:刮削鑽孔(如圖1)為第一步;然後再用砂岩棒等到孔內進行二次打磨,或多次修孔成型(圖2),為第二步。

古玉學步(51):刮削鑽磨巧打孔 一孔多藝察古工

圖2-1

古玉學步(51):刮削鑽磨巧打孔 一孔多藝察古工

圖2-2

刮削打磨鑽孔痕跡特點為:開口非圓形或者接近圓形,不規則。

瑪瑙齒類刮削器、石核類工具在文化期是廣泛應用的,早期的桯鑽本來就是瑪瑙齒類刮削器、石核類工具(圖3);並且桯鑽開孔前,一般也先用瑪瑙、石核等硬度高的器物拙個定位小眼,而後再用木棒等專用實心桯鑽沾解玉砂旋轉鑽孔的。

古玉學步(51):刮削鑽磨巧打孔 一孔多藝察古工

圖3

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古玉開孔不是件容易的事,看如下玉孔(圖4):

古玉學步(51):刮削鑽磨巧打孔 一孔多藝察古工

圖4-1

古玉學步(51):刮削鑽磨巧打孔 一孔多藝察古工

圖4-2

古玉學步(51):刮削鑽磨巧打孔 一孔多藝察古工

圖4-3

圖4-1、4-2孔是桯鑽嗎,但為何未見喇叭口特徵?是管鑽嗎,但開口為何不圓形規整?是刮削打磨嗎,但為何又留臺痕?

圖4-3孔是桯鑽嗎,但為何又留臺痕?是是管鑽嗎,但為何又留喇叭口型?

這些開孔古玉都取之於館藏品,古玉毫無疑問,為何開孔方面卻存有不同開孔工藝的諸多特徵?這是由於上古生產力水平低下,玉作耗時費力,有時開一孔而變換使用各種工藝,刮削、桯鑽、管鑽、打磨都用上(比如先用刮削點定位,後用實芯桯鑽開出輪廓,再用管鑽完成對孔通透等),所以留下了複雜的工藝特徵痕跡。如果分解看,全都像古工又全不像古工,就難以辨識了。

古玉之“暗孔”是指玉作時確實開過、而成器上又不見的古玉“開孔”,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往往又能找到其曾經存在的蛛絲馬跡,如古玉加工的“定位孔”(參見《古玉學步(42):線雕如何辨古工拉絲或留定位孔》),察查古玉作的“暗孔”痕跡可以輔助古玉鑑識的準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