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大郢傳奇,巢湖西畔問漁船(十)

高壽恆何人?資料難得目遇,此人是晚清拔貢生,或為葛鍾秀學生,然系三河人無疑。民國初年,高曾歷任貴池、太湖、無為三縣知事。1926年,官制改革,又出任無為縣長。其太湖縣任內,曾主修縣誌;又為樹林沖李淑道(道光九年狀元李振鈞後人)等聯名向省控告,史稱“高案”。其無為縣任內,發生“邢學年案”……貌似官聲不佳。

葛大郢傳奇,巢湖西畔問漁船(十)

南開大學高爾森教授的著作

高爾森先生《從北大到南開》裡,蜻蜓點水似的提及:高壽恆是其族叔祖父(叔公)。高爾森,著名法學家,南開大學教授。一般資料都顯示其生於安慶,實則巢湖烔煬鎮人。老先生自述,其真正的祖籍是三河,幼年曾返回古鎮小住。時約在1938年合肥淪陷時期,有避難的意味在。

葛大郢傳奇,巢湖西畔問漁船(十)

安徽師範大學祖保泉教授

高的這本回憶錄,頗雋永耐讀。書中憶及“國立八中”事,與前總理朱鎔基有同校之淵源。高爾森還與“陶甕藏書”的烔煬祖氏有姻親關係,安師大著名教授祖保泉先生是其外甥。該書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再次對這家出版社的人文品位刮目相看。

葛大郢傳奇,巢湖西畔問漁船(十)

廬州中學堂

張子開何人?較為合肥人所知,尤其為合肥一中人所知。廬州中學堂(今合肥一中前身)自李經方創辦後,不數年,遭遇辛亥革命爆發。不過,合肥的光復,比較溫吞,或者說比較溫和。校政續由李家後人主持,李國松、李國筠先後為校主,姑且稱之為“松筠時期”。李國松時,禮聘張子開為坐堂監督,相當於今天的常務副校長或教務主任,分管教學。張還有另一重身份——沈石翁弟子,著名書法家;與葛樹潤師出同門。而葛樹潤不僅是沈門弟子,更是石翁外孫,其母即沈石翁之女。今天,葛大郢的舊宅裡,尚保存有葛鍾秀與葛沈氏肖像。

葛大郢傳奇,巢湖西畔問漁船(十)

葛叔雨生平,“兄弟五,次居三。早歲為諸生……授徒於外十餘年……而尤好書法。”“授徒於外”,指的是葛叔雨曾任張士珩家館塾師的一段經歷。葛叔雨習書於石翁六年,寢饋其中,孜孜矻矻,“其書蘊藉深厚,幾逼(近)翁,時貌翁書,非鑑家不能別……”

葛大郢傳奇,巢湖西畔問漁船(十)

據葛氏後人口碑資料,石翁晚年名重江淮,求書者眾,力有不逮,遂將印章交與他代勞。兩相印證,可知葛叔雨於翰墨一藝不唯鍾情,亦卓有建樹。其時從石翁學書者甚眾,葛叔雨年為最少。而沈石翁對其期許卻最高:“獨許君,謂能紹其業”——足堪承傳衣缽者,必是穎悟異常的。

沈門高弟子中,劉訪渠(澤源)、張敬文(琴襄)、張子開(文運)、劉石宜(啟琳)、靳理純(健伯),都卓然成家。葛叔雨卻惜哉天賦異稟,奈何天不假年。民國十七年(1928)春,葛叔雨往六安麻埠訪舊,不意遭遇土匪,遂被擄。土匪一次擄去數百人,官兵尾追不捨。“匪不得便,乃聚被擄者,焚於商城(今屬河南省信陽市)之李集,遂及於難……”

葛叔雨罹難時,年僅48歲,家中長子葛德昌26歲,下有兩幼弟,其家計之艱難可想而知。約在1934年,葛德昌追隨時在稅警總團的孫立人,成為孫的幕僚,家境始得改觀,遂購房於合肥城內南油坊巷14號。

葛大郢傳奇,巢湖西畔問漁船(十)

1945年,臺灣光復。翌年,奉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命,葛德昌隨孫立人赴臺辦理接收,已是財經專才。葛德昌還有《遁俗詩選》傳世。《周易》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信不虛也。

高壽恆撰文、張子開書丹的《舒城葛君叔雨衣冠墓誌銘》,作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時距葛樹潤遇難已近十年。一年後,合肥淪陷,張子開流寓三河東南的胡家灣(今屬廬江同大鎮)。時三河及周邊,成為合肥人士的臨時避難地。暫避此間的有劉訪渠家、楊振寧家、吳新智(中科院院士)家……俗稱“跑鬼子反”。

張子開經此世變,目睹獸蹄豕突狼奔,抑鬱悲憤。是年10月,自感義無再辱,遂絕食三日,逝於肥南許貴村(今屬濱湖新區)。於茲殘碑斷碣之背後,今人彷彿不僅可以看見當時士紳階層的交往脈絡,還能感受到一縷人情之美。

……試問往事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待續)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