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楓:大自然的匱乏是明擺著的,有空閒的人終歸是少數

劉小楓《施特勞斯的路標》內文摘抄:

47。法律的合法性來源不是法律規範的形式體系本身,而是政治制度。如果以為社會科學可以取代政治哲學,的確是膚淺的看法。

58。大自然的匱乏是明擺著的,有空閒的人終歸是少數。如果民主政體意味著沒有空閒的多數人的統治,美德在這樣的社會中就岌岌可危了。

59。"哲學尋求的是關於整體的知識",追求靈魂的知識的人才是熱愛智慧的人。如今有人知道了一點現代所謂的哲學技術(符號邏輯、語言分析之類),就自羽為哲人,是在"搞笑"。

134。詩人同樣受不了城邦的意識形態和習傳法律,但詩人得意的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落得青年哲人蘇格拉底那樣的下場。詩人懂得人的天性差異及其倫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曉得自己的天性與人民不合卻並不與人民作對,不象蘇格拉底那樣,用自己的"無神論"改造國民性。

154。在蘇格拉底那裡,政治哲學以宗教人性論為思考起點,霍布斯則以自然人性論(人的畏死本能恐懼)為思考政治問題的出發點,斯賓若沙進而對宗教施展理性批判,以便建立符合個人情感需要對自由民主政體。

劉小楓《施特勞斯的路標》讀後感受:

1,囉嗦。同個問題反覆論述,正面也談,反面也詳談,篇幅拖沓,令人疲憊

2,掉書袋。只要論及某個著名哲人,關於別人論述其思想的觀點噴湧而出。引經據典,有時多是無謂的擴充,引得多了,也跑偏了,繞了一圈回來,讀者也忘了之前在說什麼。邏輯不暢,至少銜接不理想。

3,對重點詞沒有界定好自己的理解。無關內容大篇幅論述,而重點的詞,比如符號、德性、物性、神話等哲學領域含義頗豐的詞,不同流派的哲學家有時候看法是截然不同的,作者怎麼看,怎麼界定自己的理解,往往關係到他之後論述的內涵,這是讀者理解作者的關鍵點,而作者卻只是把這些概念說出來,不加說明,是不敢顯露自己的看法,還是自己也不能概括好自己的看法?

4,不說人話。隱晦的用詞,狗屁不通的句式,是因為翻譯問題沒處理好,還是有意與讀者拉開距離?劉小楓的《沉重的肉身》,還是說人話的,而這本卻讓人難以下嚥。其實,中國不少當代哲學作品都有這個毛病,不好好說話,硬是把西方本來好懂的東西搞得非常艱澀,假裝高大上,翻譯的作品有時也落此巢臼,導致哲學越來越邊緣化。何必呢?讀讀同時代的美國思想家麥金泰尓的書,多麼流暢好懂,深入淺出,國內多少人可以有這發揮?恐怕有時不是力不能逮,而是故作深沉。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