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禮安東關寨:古代嘉陵江上的軍事要塞

東關,早已不是關,清代築寨於上,名為東關寨。後設禮安鄉,屬嶽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禮安鄉一分為二,一半屬嶽池,一半屬武勝。

東關或在唐代就已是軍事要塞

武勝禮安東關寨:古代嘉陵江上的軍事要塞

東關寨寨門。

東關,僅從字面理解,它就是一個軍事關塞,之所以稱為東關,是相對烈面鎮的西關而言。只是,這個歷史上的軍事關塞,始於何時,今天的人們已經沒法知道它的答案了。

記者通過周邊的一些相關古蹟分析,東關作為軍事要塞,或在唐代就有了。這具體還得從嶽池縣嘉陵鄉境內的東巖寺說起。

東巖寺位於東巖寺村,村以寺名。距禮安老街東關寨的直線距離僅幾百米,在東西關水電站建發電廠房之前,東巖寺村與東關寨是連為一體的。

東巖寺是嶽池境內迄今發現的建造歷史最早的寺廟之一,其始造於唐,至今仍可見到眾多唐代人物造像。從東巖寺崖壁上的一塊字刻可知,東巖寺最早名為臨江觀,始造者是一個名叫陳七的人物。

陳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從陳七所留題記的內容看,其文筆異乎常人;從殘缺的題記落款風格看,則像是唐開元時期。

這真是無巧不成書,在唐開元時期,還真有一個頗有才氣的文人叫陳七,他雖無作品留世,但在《全唐詩》中,竟有好幾首詩的標題裡出現了陳七的名字,而作詩者竟也是一些大名赫赫的人物。

陳七,唐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唐開元十四年(726)至十五年(727)年間,孟浩然遊廣陵,與陳七相識,並結為好友。後來,陳七即將西去參軍,而已做好準備赴京趕考的孟浩然便寫了五言律詩《送陳七使西軍》,以表踐行之意。別後,孟浩然常思念陳七,其所作《上巳日澗南園期王山人陳七諸公不至》便是證據。

除了孟浩然,另一個頗具影響的人物對陳七也比較賞識,他就是曾任兵部侍郎、後至左丞相的張說。其實,陳七告別孟浩然赴西從軍,這已不是他第一次從軍了,數年前,他便跟隨張說在南中(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從軍。當時,張說與陳七的關係也非同一般,後來兩人分手時,張說特作詩《南中別陳七李十》,以表達送別之意。

回到今天,我們將東巖寺陳七題刻及禮安、烈面的東關、西關古地名結合起來,就不難發現,東巖寺之陳七極可能是孟浩然、張說等唐代名人筆下的陳七。若真如此,當年作為軍人的陳七留跡東巖寺。這不正說明,東西關在唐開元時期就已是嘉陵江上的軍事要塞了嗎?

東關寨裡,逝去的禮安老街

武勝禮安東關寨:古代嘉陵江上的軍事要塞

老屋、老樹,已被爬山虎霸佔。

東關,作為嘉陵江上重要的軍事關塞,其止於何時,同樣無人所知,常掛於今人口頭上的,則是東關寨一詞。

東關寨,至今還能看到一些殘缺的寨牆和相對完好的寨門,它就在禮安鄉老街裡。禮安老街,在今太極湖的太極島上,在上世紀末建修東西關電站之前,它是禮安鄉政府所在地。電站開建後,鄉政府及老街上的居民全部搬遷到了今址。

老街至今還能看到一些殘存的建築,比如信用社、供銷社等,殘垣斷壁上,爬山虎佔據了半壁江山,給老街增添了滄桑與綠意。還有那孤立的黃桷樹,長滿荒草的石板街面,都為老街鐫刻著歷史的記憶。更有那磚牆上寫著粉筆字的開會通知,把老街的生命定格在了20年前。

武勝禮安東關寨:古代嘉陵江上的軍事要塞

原禮安信用社舊址。

禮安老街始於何時,答案或藏在東關寨的寨門上。

東關寨的寨門,採用了雙門設計,前門與後門之間有著2-3米的距離,頂上空明,這充分體現了古寨的防禦功能。假若攻寨之敵闖破前門,則還有第二道防線,若敵人從前面進入,在2-3米這段狹小的空間裡,將面臨來自頭頂上的攻擊——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攻破第二道門,其難度可想而知。

原本以為,東關寨和西關寨一樣,也應該是建於明代。但寨門上方的拱石上,卻依稀可見“清嘉慶二年十一月黃道吉旦”的字樣。也就是說,東關寨是清嘉慶二年(1797)修的,從那時開始,寨內的街市才開始逐漸形成。

根據《嶽池縣誌》(1911-1985)記載,在1952年之前,今禮安鄉全境均屬嶽池縣管轄,1952年,禮安鄉一分為二,以寨門為界,寨門之外為歸嶽池,寨門之內歸武勝。原來,東關寨並非環形之寨,它和西關寨一樣,在嘉陵江環繞東關的頸口處修寨,而在嘉陵江環繞東關20餘公里的這條環線內,如同一個封閉的口袋,敵人從陸路而來,只能從寨門口進入。

查閱清光緒版《嶽池縣誌》發現,東關寨竟是嶽池清代所築寨堡中最早的一批。該書在“武功”部分記載:“嘉慶二年,教匪竄擾渠、廣,嶽邑戒嚴。知縣朱泰茹督率紳民等環城鑿池,於治後翔鳳山巔築保城寨以作捍圉;並札飭各鄉紳民、圍練、鄉勇防守各隘口。”其“寨堡”部分則記載:“東關寨,寨首王禮安倡眾捐修。”

由此可知,嘉慶二年(1797),為了防止白蓮教起義隊伍進入嶽池,嶽池縣不僅在縣城外修建了護城池,還督促各個關口加強防守。而東關則是嶽池縣控制嘉陵江的一個重要關口,想必當時的東關人民便在當地鄉紳的率領下修築了東關寨吧。

武勝禮安東關寨:古代嘉陵江上的軍事要塞

欄目名片——發現之旅

嘉陵江縱貫武勝,是武勝的母親河,千百年來,一江春水養育了無數武勝兒女。本欄目將深入挖掘嘉陵江流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記錄沿江鄉鎮的人文風情、歷史古蹟、歷史人物、民間傳說、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全面展現武勝本土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