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6章-怎样理解“至虚”的本义

文 | 杨吉德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注:本句通行本为“致虚极,守静笃。”据战国简改。)

尹喜问:“至虚是达到极为虚静状态,‘恒’从何而言呢?”

老子:“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不知道这句话从何而来。本章言之宗是《周易》的同人卦,卦符是:

《道德经》第16章-怎样理解“至虚”的本义

这两个八卦上为天,下为火,火为太阳,太阳在天之下,是太阳升起之前的状态,此时大地一片寂静。‘恒’指这是大自然永久的规律。”

尹喜:“明白了,笃是专心,太阳守在自己的出发地,专心地等待上升的时机。”

老子点点头:“对了,太阳在出升之前,万物都在虚静地等待,而太阳也静静的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太阳只是专注于自己的职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注:本句通行本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据竹简本改之。)

尹喜:“方是接连;作是起。随着太阳的升起,万物也紧接着蓬勃生长,这是何等的伟大、壮观。居是根据;须是迟缓。根据运行规则,太阳缓慢地在天上运转,最终还要回归本位。太阳按照运行规律,一个圆圈然后又一个圆圈地运转,每次都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原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恢复到起始的本位,就是又进入了静的状态,这也可以说又恢复了原本命运。恢复自己的原本状态才是常规,知道这种命运的规律就是明事理。如果不知道这些基本规律而想起就起,就会出现凶险。”

老子看到尹喜准确地解读了这些句子,高兴地说:“天道有常,这是自然规律所决定了的,我们按照自然规律来认识客观事物,就知道很多事情不是随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就能实现了的。太阳尚且遵守宇宙法则,何况渺小的人呐!”

《道德经》第16章-怎样理解“至虚”的本义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注:全,周全。原版本为王,据陈鼓应引劳建之说改。)

尹喜说:“前面讲的是自然规律,这句话为什么又转主题了呢?”

老子说:“前面是从同人卦的卦象讲的,属于道的范畴;这句话是从同人卦的卦名讲的,属于名的范畴。”

尹喜:“原来这样。‘同人’是讲不以个人喜好为标准,而以社会共同法则看待社会各种现象,才能做到使众人同心同德。这句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知晓了自然规则则能容纳众人;容纳众人的不同思想才能做到公正;用公平之心处理问题才能做到周全;做到周全了才符合天体显示的意象;符合天体意象才能领悟到自然法则的伟大之处;符合自然法则才能实现长久。”

没身不殆。

尹喜问:“没身不殆怎么讲?”

老子:“没身就是进入至虚,至虚意味着将要躁动。日升日落乃自然规则,没有隐没就没有上升,做人同样如此。人的事业有上升期,有消退期,如果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一蹶不振;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在隐没之后再重整旗鼓,又是一个轰轰烈烈的上升期。作为领导者,把自己隐没在众人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人民自然会把他推举出来。所以没身并不意味着消亡。”

《道德经》第16章-怎样理解“至虚”的本义

今译诵读

太阳隐身在寂静的黎明之前,万籁皆寂,等待着那光辉的时刻(卦象)。变换的是年日,永恒的是守则。

她静静地守候在“合虚”之谷,专注于这唯一的使命。

太阳升起来了,万物也竞相展开自己的双臂,迎接那绚烂的光芒。

太阳严守着不可更改的宇宙规则,缓慢的、缓慢的在天上走过,然后又回归到她永恒的处所。

天体运行按照圆形的轨迹迈着步履,每天都是东出扶桑,回归她等待初升的地方。

太阳回归到等待的处所,叫作静静的守候,这也可以称为继续重复自己的使命。

继续不断地重复自己的使命就叫自然法则,知道遵守自然法则方可称为明白常理。不知道依照常理而随从己意做事的必会凶险无疑。

明白自然法则才能做到宽容,有宽容胸襟的人才能平衡利益而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地处理事务才能行事周全而无抱怨之声,行事周全才能符合大自然的普遍法则,遵循自然法则的人才能理解万众一心(同人卦名)的道理,做到万众一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让自身隐没在民众之中吧,这样只会让你更加伟大,而不会带来灾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