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確診頸椎病,需要做哪些檢查?CT還是核磁共振?看完你就懂了

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腦血管意外(週一)、糖尿病(週二)、高血壓(週三)、冠心病(週四)、骨科(週五)、腦性癱瘓

(週六)、頸肩腰腿痛、運動損傷及其他(週日)等疾病的居家康復內容,定期更新,驚喜不斷。

【居家康復第88講】頸椎病是由於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及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從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徵。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如電腦和空調的廣泛使用,人們曲頸工作和遭受風寒潮溼侵襲的機會不斷增加,造成頸椎病的患病率不斷上升,且患者年齡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有臨床資料顯示,頸椎病的發病率正在以7%~10%的速度逐年上升,甚至有研究表明,頸椎病的發病率已超過糖尿病,嚴重危險人類的健康。那麼在我們懷疑自己患有頸椎病時,需要做哪些檢查呢?針對這個問題,下面筆者就來說說。

為了確診頸椎病,需要做哪些檢查?CT還是核磁共振?看完你就懂了

首先,診斷頸椎病,醫生需要從患者的臨床症狀、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等三個方面來綜合判斷。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所見相符者,可以確診;僅有影像學表現異常者,而無頸椎病臨床症狀者,不應診斷為頸椎病;具有典型頸椎病臨床表現,而影像學所見正常者,應注意除外其他疾患後方可診斷頸椎病。當然了,如何正確的診斷頸椎病是醫生的事,我們沒有必要真正的去了解頸椎病的診斷技術,下面筆者就來重點說說大家比較關心的影像學檢查吧!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有:頸椎的X線片、CT和核磁共振。

一、頸椎X線片

X線檢查是診斷頸椎病損傷及某些疾患的重要手段,也是頸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檢查技術,即使在影像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條件下,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種重要檢查方法。頸椎X線片包括頸椎的正位片和側位片,主要是看頸椎的整體生理曲度有沒有異常,前後方有沒有骨質增生和韌帶鈣化,特殊位置的頸椎X線片還可以觀察神經根有沒有狹窄。一般來說,頸椎病的X線片檢查表現為頸椎生理曲線變直、反張、發育畸形等改變,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鈣化,椎體前後緣增生,椎間隙狹窄,椎體移位,鉤椎關節增生,椎管狹窄,椎間隙變小,小關節骨質增生等。

通常情況下,頸椎X線片檢查作為初步篩查使用。

為了確診頸椎病,需要做哪些檢查?CT還是核磁共振?看完你就懂了

二、CT檢查

CT掃描可以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類型,骨贅形成與否,是否合併後韌帶和黃韌帶肥厚、鈣化或骨化,關節突關節的增生肥大程度,椎管形態的改變等。CT對後縱韌帶骨化症的診斷有重要的意義。

三、MRI檢查

核磁共振(MRI)檢查可以顯示頸椎的解剖學形態,是頸椎病重要的診斷依據。可以瞭解椎間盤突出類型(膨出、突出、脫出)、硬膜囊和脊髓受壓情況,髓內有無缺血和水腫的病灶,腦脊液是否中斷,有無神經根受壓,黃韌帶肥厚、椎管狹窄等。對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有重要的價值。

為了確診頸椎病,需要做哪些檢查?CT還是核磁共振?看完你就懂了

要什麼不一樣的觀點或不明白的,在下方留言評論或發私信,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延伸閱讀:

1、《 》

2、《 》

3、《 》

參考文獻:《疾病康復》張紹嵐主編,p163~1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