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陝西出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1 、大秦名將,“殺神”武安君白起

秦地陝西出名將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據史書記載和統計,白起一生共經歷大小70餘戰,拔城86座,沒有敗績。生平殲敵人數逾百萬!戰國時期總共戰死200多萬人,而白起一個人就佔據了二分之一。白起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他大破魏韓聯軍、深入腹地攻陷楚國都城,使南方的強國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之戰又大破趙國,坑殺趙軍四十多萬。六國聞白起之名而膽寒。白起使秦統一六國的進程至少提前了幾十年。

主要戰績: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長平之戰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

後人評價:

蔡澤:“楚地方數千裡,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

蘇代:“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司馬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

杜甫:“門闌蘇生在,勇銳白起強。”

毛澤東:“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2、秦帝國名將蒙恬

秦地陝西出名將

蒙恬,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蒙恬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國名將,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自幼胸懷大志,立志報效國家。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征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傳他曾改良過毛筆,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游(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統率重兵坐鎮上郡(今陝西榆林市境內),為加強河套地區的防線,在河套黃河以北(今內蒙古烏拉山一帶),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經過這次戰鬥,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

主要功績:率30萬人北擊匈奴,拒敵千里。主持修建萬里長城,發明“狼毫”筆。

3、統一六國的名將王翦

秦地陝西出名將

王翦,關中頻陽東鄉 (今陝西省富平縣美原鎮古城村),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趙、楚、燕三國皆為王翦所滅,魏國和齊國為其子王賁所滅。

王翦畢生的代表一戰就是用六十萬大軍對楚的大戰,這一戰成了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這一計的典型戰役。以逸待勞講究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 王翦不光會打仗,還懂為臣之道,李斯那麼大功都被殺了,王翦卻太平無事,說明他對韜光養晦這四個字深有研究。

王翦是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他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翦一生征戰無數,戰必勝、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注:戰國四大名將中,有兩個都是出生於秦地的人。準確的說都是關中人。

4、燕然勒銘、將匈奴人逐往歐洲的大將軍竇憲

秦地陝西出名將

竇憲(—92年),字伯度,東漢外戚、權臣、著名將領。漢族,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因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記功而威震天下。

竇憲北擊匈奴,在極北的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上勒銘紀念。在大漢王朝和竇憲率領的漢軍強力打擊下,北方的匈奴人在漠北草原無法立足,不得不大舉向西遷徙。但連他都無法想象他創造了一個怎樣的歷史事實:事實上,他引起了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遷徙,北匈奴從亞洲遷往歐洲後,將西方世界攪得天翻地覆!號稱“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就是在那時出現的,阿提拉率領的匈奴進攻羅馬帝國,並最終摧毀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導致西方世界格局產生了的巨大的變化。而卻無人知道,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遙遠的東方的漢朝的一位名將:竇憲。

5、大唐第一名將:李靖

秦地陝西出名將

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主要成就:滅蕭梁,破輔公佑,平定江南。擊滅東突厥,平定吐谷渾

後世評價:

《舊唐書》:“近代稱為名將者,英、衛二公,誠煙閣之最。英公振彭、黥之跡,自拔草莽,常能以義籓身,與物無忤,遂得功名始終。賢哉,垂命之誡!敬業不蹈貽謀,至於覆族,悲夫!衛公將家子,綽有渭陽之風。臨戎出師,凜然威斷。位重能避,功成益謙。銘之鼎鍾,何慚耿、鄧。美哉!” 贊曰:“功以懋賞,震主則危。辭祿避位,除猜破疑。功定華夷,志懷忠義。白首平戎,賢哉英、衛。”

何去非:“唐之善於兵者,無若李靖。”

陳亮:“葢天下之竒才也。”

汪宗沂:“如衛公者,夙精兵略,參孫子、吳起而大其用,本太公、尉繚而善其術,乃猶韜晦浮沉,不輕一試,直至出入將相,宣威沙漠、成就功名,方著為書史,傳頌其臨機果、料敵明、根於忠智而止,可謂得實矣。”

鄭觀應:“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籌,大將也。”

6、遠征交趾(今越南)的漢伏波將軍馬援

秦地陝西出名將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漢族,陝西扶風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歸順光武帝后,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

注:《說唐》中說的隋唐第一好漢李元霸使的一對武器擂鼓甕金錘,重八百斤,相傳就是傳自漢朝時期的馬援的武器,可以想見馬援的英勇。

7、三國馬超

秦地陝西出名將

馬超(176-222),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東漢末年群雄之一,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起初在其父馬騰帳下為將,先後參與破蘇氏塢、與韓遂相攻擊、破郭援等戰役。馬騰進京,馬超統率其部眾割據於三輔。後與韓遂等聯合,一同進軍潼關與曹操相據,敗於渭南。此後馬超率眾聯合羌氐兼併隴右,殺涼州刺史韋康,自稱徵西將軍、幷州牧、督涼州軍事。劉備稱帝,拜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斄鄉侯。次年馬超病逝,終年47歲。

要成就:截擊曹操、反攻隴右、迫降劉璋。

論武力,曹操評價“馬超不減呂布之勇”,簡直就是第二個呂布。論相貌,他和趙雲不相上下,論勇氣,馬超和張飛曾挑燈夜戰三天三夜不相上下。馬超和趙雲關羽等同列蜀漢“五虎上將”,他喜穿白色盔甲,所以被人稱為“錦馬超”。

為報父親西涼刺史馬騰被曹操所害之仇,他怒而盡起西涼之兵,討伐曹操。生平用兵如神、幾乎所向無敵的曹丞相遭逢這個年方二十的馬超,卻被馬超殺的“割袍棄須奔潼關”、奪舟避箭於渭水,惶惶猶如喪家之犬,稱“馬兒不死,吾死無葬身之地矣!他和趙雲不同,趙雲是一位近乎符合完美化標準的完人,但相比較一些人更喜歡馬超,因為他更具有一種秦人骨子裡的血性、彪悍和鋒芒,更令人心折。

8、大唐中興名將、結束“安史之亂”的郭子儀

秦地陝西出名將

郭子儀(697-781),中唐名將,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9、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

秦地陝西出名將

韓世忠(1089~1151年),陝西省綏德縣人,字良臣,兩宋之際的名將,漢族,民族英雄。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宋建炎三年(1129)冬,金兀朮統兵十萬渡江,韓世忠率水師八千乘海船從海口(今上海)進趨鎮江,截擊其歸路。當兩軍接觸後,韓世忠夫人梁紅玉親自擂鼓助威,宋軍士氣大振,險捉金兀朮,使金兵不得渡。這便是著名的“梁紅玉擂鼓戰金山”的故事。次年輾轉戰到黃天蕩(在今江蘇南京附近),與金兵周旋48天,使金兀朮大窘,大滅了金兵威風。是役,韓世忠名聲大振,鼓舞了南宋軍民士氣。

韓世忠性格耿直,輕財重義,平生戰功赫赫,全身刀痕箭疤累累,雙手僅餘5指,還不能活動。 韓家軍與岳家軍齊名。由於韓世忠反對議和,多次上疏彈劾奸相誤國,為投降派所不容。岳飛蒙冤,舉朝文武多不敢言,而他卻敢於當面質問秦檜。當秦檜以“莫須有”三字回答時,他氣憤地道:“'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有人替他擔心,勸他不要與秦檜作對,他回答說:“畏禍苟同,他日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

近代國民黨軍中陝西籍抗日名將:

1、關麟徵 陝西戶縣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GMD全國陸軍總司令 黃埔軍校第二任校長 中國十大抗日名將之一。

秦地陝西出名將

2、胡 璉 陝西華縣人 國民黨 陸軍一級上將 任 國民黨 五大主力之一,18軍軍長,12兵團司令, 國民黨 陸軍副總司令 ,抗日名將之一。

秦地陝西出名將

3、張靈甫 陝西長安縣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任 國民黨 五大主力之首74軍軍長 號稱“蔣軍王牌悍將” 獲得美國“金質自由獎章”中國十大抗日名將之一。張靈普抗戰八年連年對日血戰,參加了主要的對日會戰,包括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兩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湘西會戰等歷次會戰,多次負傷不肯下火線,取得了輝煌的抗戰業績,被大家公認為常勝將軍,卻腿被鬼子機槍掃斷。可惜張這樣的美男子,竟得了個“瘸腿將軍”的外號!

秦地陝西出名將

4、杜聿明 陝西米脂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任 國民黨 五大主力之一 第五軍軍長 中國十大抗日名將之一。聞名中外的中國入緬遠征軍的指揮官。

秦地陝西出名將

5、孫蔚如 陝西西安人 國民黨 陸軍上將 在抗戰期間任第六戰區總司令 抗日名將。在“中條山之戰”中率3萬陝軍抵抗10萬日軍,堅持3年,被稱為“中條山鐵柱子”,終使日軍未能踏入陝西!

 

秦地陝西出名將

 

6、楊虎城 陝西蒲城人 國民黨 陸軍二級上將 民族英雄 因要求抗日而發動“西安事變”遭蔣介石殺害。

秦地陝西出名將

 

7、趙壽山 陝西戶縣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國民黨 第38軍軍長 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8、張耀明 陝西臨潼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國民黨 南京首都衛戍總司令 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9、鄧毓玫 陝西咸陽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 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10、劉玉章 陝西興平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五十軍軍長 被號稱國軍悍將“光頭將軍”抗日名將 (1970年6月晉升臺灣陸軍一級上將,任"總統府"戰略顧問)。

 

秦地陝西出名將

 

11、董 釗 陝西長安縣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 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12、馬師恭 陝西綏德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國民黨 傘兵司令部司令 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13、仵德厚 陝西三原人 GMD陸軍少將 國民黨 三十軍二十七師師長 民族英雄,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14、王勁哉 陝西渭南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國民黨 中央陸軍128師師長 號稱“王老虎” 民族英雄,抗日名將(曾在和日軍戰鬥中被 國民黨 政府誤認為犧牲,“追封”陸軍二級上將 授一級青天白日勳章)。

秦地陝西出名將

15、柳彥彪 陝西合陽人 國民黨 陸軍少將 國民黨 98軍副軍長兼石家莊城防司令 抗日名將。

16、何文鼎 陝西周至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國民黨 第七兵團副司令 號稱“抗日義勇軍”。(率部進晉南芮城抗日與日軍川東守備隊對峙多次擊敗日寇)。

秦地陝西出名將

17、張坤生 陝西三原人 國民黨 陸軍少將 國民黨 第一軍副軍長 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18、孔從洲 陝西西安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國民黨 陸軍第三十八軍中將副軍長 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19、馬志超 陝西華陰人 國民黨 陸軍少將 國民黨 新編三十四師 師長 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20、馬勵武 陝西華縣人 國民黨 陸軍少將 抗日戰爭期間任新編第三十四師師長 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21、魏炳文 陝西西安人 國民黨 陸軍少將 抗日戰爭期間任第十六軍副軍長。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22、高吉人 陝西靖邊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國民黨 第5軍軍長 抗日名將。(退往臺灣後歷任金門防衛副司令官;臺灣東部防守區副司令官;國民革命軍陸軍預備兵團副司令官)

秦地陝西出名將

23、王廷柱 陝西洛南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 國民黨 新編第八軍軍長。

秦地陝西出名將

 

24、史仲魚 陝西華縣人 國民黨 陸軍少將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陝西省軍管區司令部少將副司令。(參加“西安事變”)

秦地陝西出名將

25、鄧含光 陝西咸陽人 國民黨 陸軍少將 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臺兒莊戰役 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26、劉鴻勳 陝西城固人 國民黨 陸軍少將 任第一九六師副師長(駐守河南靈寶等地多次擊退日寇進犯)。

秦地陝西出名將

27、馬繼武 陝西彬縣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抗日戰爭期間在河南周家口一帶抗擊日寇,一度成為傳奇式人物。

28、高桂滋 陝西定邊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國民黨 陸軍84師師長 抗日戰爭期間,其所部與日寇作戰,英勇頑強,不惜犧牲,功績卓著。

秦地陝西出名將

29、劉孟廉 陝西華縣人 國民黨 陸軍少將 抗日戰爭期間任7軍軍長 抗日名將。

秦地陝西出名將

30、王 竣 陝西蒲城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國民黨 第80軍新27師師長,1941年在晉南中條山區與10萬日本華北方面軍的血戰中,壯烈殉國。

 

秦地陝西出名將

31、 梁希賢 陝西銅川人 國民黨 陸軍少將 國民黨 第80軍新27師副師長,1941年在晉南中條山 區與10萬日本華北方面軍的血戰中,與其師長王竣一起壯烈殉國。

秦地陝西出名將

32、龐泰峰 陝西西安人 國民黨 陸軍少將 1937年在河北與日軍進行肉搏時負傷自殺。

秦地陝西出名將

33、吳國樟 陝西延安人 國民黨 陸軍中將 1937年與日軍在浙江湖州激戰三日,作戰殉職。

34、張少舫 陝西咸陽人 國民黨 陸軍少將 1943年在山東與日軍作戰多處負傷,壯烈殉職。

解放軍開國將領

中國自古就有“南方的相,北方的將”說法,做為西北內陸陝西也是多出將軍的地方,筆者通過整個統計以及整理發現從陝西竟走出了63位開國將軍!

1、李達(上將)(1905-1993),原名李德三,陝西眉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兼雲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計劃和監察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兼國防體育協會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顧問。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秦地陝西出名將

2、張宗遜(上將)(1908-1999),陝西渭南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和總參謀部軍訓部部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總後勤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秦地陝西出名將

3、閻紅彥(上將)(1909-1967),陝西子長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川東人民行政公署主任兼川東軍區副政治委員,中共四川省委副書記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省長兼中共重慶市委第一書記,成都軍區第一副政治委員,中共雲南省委第一書記,昆明軍區第一政治委員,雲南省政協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秦地陝西出名將

4、閻揆要(中將)(1904-1994),陝西佳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軍委情報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軍事科學院秘書長、副院長、顧問。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秦地陝西出名將

5、崔田民(中將)(1912-1991),陝西省綏德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高等軍事學院速成系班主任兼政治委員,鐵道兵政治委員、顧問,第二炮兵顧問。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秦地陝西出名將

6、張達志(中將)(1911-1992),原名錦瑞,陝西佳縣人。全國解放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部長,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蘭州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秦地陝西出名將

7、趙啟民(中將)(1910-1997),陝西藍田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兼國防科委副主任。

秦地陝西出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